一場會議撤下1258篇論文!撤稿,還有比南大梁瑩更狠的!
南京大學的梁瑩為了給自己的學術歷史洗白,「默默地」撤掉了所有曾經發表的中文論文。但是,這並不算是最「狠」的,因為——
我們最近發現,有一場學術會議的主辦方曾經同樣「默默地」撤下1258篇稿!對,你沒有看錯。
一場會議,撤了1258篇稿件。
這是一個2011年由IEEE和上海大學聯合主辦的「2011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國際會議」。
很多人都對IEEE很熟悉,它的中文名是「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是一個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協會,被認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技術學會」。
不過,我們打算等會兒再說上面那個學術會議的事。因為——
IEEE悄無聲息撤回的,遠遠不只這次會議的論文!
過去十年里,IEEE作為會議主辦方一共撤回了7000多篇自己主辦的會議的論文及摘要,而這些被撤稿件的作者幾乎全部來自中國。
小編從撤稿觀察資料庫里挖出了從2008年到2017年IEEE對於會議論文的撤稿情況,結果嚇skr人。
總共撤回7263篇論文,其中6866篇來自中國。
Emmmm……誰能告訴我,2010年和2011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於是,八卦而又認真的小編在海量的資料庫信息中挖出了2010年和2011年被撤稿件中來自中國的論文情況,並吐血整理出以下圖表:
2010年IEEE撤下的會議論文/摘要中來自中國的數量(數據來源:The 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
問題來了,2010年9月的這個高峰是什麼?
繼續檢索
9月1日到9月6日,一切風平浪靜,沒有撤一篇稿。但這只是暴風雨之前的平靜。
這不,9月7日當天,IEEE撤下了455篇會議論文及摘要,其中有——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348篇。
之後的幾天里又撤回了——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的129篇。
2010 The 2nd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的289篇。
(請注意這三個會議,因為它們的名字之後還會出現)
再看看2011年的情況:
2011年IEEE撤下的會議論文/摘要中來自中國的數量(數據來源:The 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
問題又來了,2011年6月份的這個高峰又是什麼?
小編接著檢索,於是發現了本文開頭說的那個會議——「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2011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國際會議),6月份的峰值完全「仰仗」這場會議。
根據十年的數據檢索分析,小編整理出了撤稿量超過100篇的會議名單:
看見沒有,之前讓大家留意的三個會議都榜上有名了,排名在第5、9、11名。
通過這個表格和之前檢索的情況,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10年來IEEE撤回的7000多篇會議稿件中,這12場會議佔了「半壁江山」。
2、撤稿現象嚴重的會議集中在2010和2011年。
3、12場國際會議的舉辦地都在中國。
當然,到這裡還不算完,我們還「深扒」了一下這些會議。
比方說,排名第一的,也就是文章開篇提到的那個會議,它在「百度詞條」中有這樣的簡介。
截圖來源:百度百科
注意紅框框里的字,「在會議結束後兩個月時間即完成EI全文核心檢索,速度之快,震驚學術界,深得廣大作者的讚揚與好評。」
排名第二的會議,似乎不像排名第一的會議那樣「深得廣大作者的讚揚與好評」:
截圖來源:百度百科
排名第五的會議,在官方會議博客上作了自我介紹:
截圖來源:ESIAT 2010會議官方博客
看來,能不能被EI收錄,檢索率有多高,是投稿人和會議主辦方都很關心的事情呢!
當然,我們也關注到了表格中反覆的一個會議主辦方的名字——國際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協會:
截圖來源:國際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協會(IACSIT)官方網站
對於不少中國投稿人來說,簡介中的最後一句——「我們會議接收的論文將被發表在知名期刊上,並將被提交至主要的索引服務平台上用於檢索」,可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在震驚和感嘆之後,我們繼續秉承了理性傳統——
為什麼撤回的全是中國人的論文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一些專家。
採訪過程中,大多數專家要求匿名。
一位專家在拒絕接受採訪後,說了一堆掏心窩子的大實話——
不過,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聽到了很多人的聲音,其中也包括很多敢於直面問題、實名答疑的專家。
問題一、為什麼會議論文/摘要很容易出問題呢?
匿名專家A:
「和期刊相比的話,會議論文的發表時間會更快,審稿和修改沒有那麼嚴謹,會議論文通常只有一審,有些好的會議會有兩審,但是期刊一般都是有兩審甚至三審,而且期刊上的論文會更嚴謹一點,數量也少一些。
期刊評審過程中有專門的編輯負責,所以質量一般來講還是比較可控的,而且很多期刊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比較成熟。而會議一般是針對有些熱點問題,有些人一提議,就會開辦一個會議,然後會議會成立組織程序委員會,通過程序委員會來審稿。如果程序委員不是那麼嚴謹的話,就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問題二、被撤會議論文為什麼大多來自中國,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傳播系教授李大光:
「中國國際型會議的問題:現在會議有不好的趨勢,辦的越來越大,大指的是規模大、宣傳的力度大、想起到的效果大,會議越大價值越低,我稱它為『合法的學術腐敗』,耗資巨大卻幾乎無高價值的學術成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百平:
「有些所謂的刊物在糊弄中國人,除了證明中國人是傻瓜外,沒有其他用處。能大量發文的都是爛刊。」
匿名專家B:
「這個現象說明了:急功近利(行政)+評審評估太多(行政)+高學術鑒賞力群體不足=數數評估=追求數量=科研失信。」
匿名專家C:
「發文章應是科學研究的自然描述,而不是利益所求,當變為利益後,出什麼幺蛾子都不奇怪了。」
問題三、IEEE對媒體表示,已成立了一個由員工和志願者專家組成的委員會,作為會議材料的「守門人」,並提供額外的質量控制,那麼,接下來中國該怎麼做?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馮琦:
「如果國家在談科研誠信,就該將那些喜歡造假的人清出科研隊伍,因為造假的人不適合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生活,造假的行為違背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最理所當然的原則——實事求是。」
匿名專家A:
「以檢索論文數為目的的會議,在前十年比較多。近年來,隨著大家水平的提高,以及學術規範的加強,這樣的會議已經少了很多。
一般來說,評判會議的影響力大小,看論文的引用率、錄取率、引用情況。論文的引用情況越好,錄取率越低,說明這個會議的質量就比較高。但是,論文的錄取數並不是這個會議的重要指標,反倒是很多質量高、影響力大的會議,論文數很少。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只是沒有嚴格同行評議審稿過程而造成的撤稿,這和涉及抄襲、造假這些惡劣學術行為性質是不一樣的。」
李大光:
「根據IEEE的回應,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論文不符合國際期刊的規範要求。這個可能跟期刊論文的剽竊抄襲還不是很一樣。
中國人在參加國際會議或發表國外期刊的時候,不太懂他們的規範和要求,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對國外會議論文期刊,了解的不是很多。第二,學生或研究人員受到的相關訓練比較少。第三,論文中摻雜文化、政策的內容,典型的中國式表達會不符合國際會議投稿要求。
談到抄襲剽竊,其實大部分時候研究人員是無意的,他們以為自己在引用別人的內容,但由於不了解相關引用規範而犯了錯,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需要加強學生和科研人員的學術規範的訓練,接受國際語境下的論文表述方式訓練,可以由學術刊物的老編輯、科學家,或對這個領域比較熟悉的科學傳播工作者來培訓。」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終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規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行為實行終身追究,一經發現,隨時調查處理。
另外,10月23日,科技部等五部門還發文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
這次發現的這麼多情況,我們的相關部門會怎麼處理呢?好奇的小編會和大家一起,持續關注……
Science報告地址: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10/what-massive-database-retracted-papers-reveals-about-science-publishing-s-death-penalty
資料庫地址:
http://retractiondatabase.org/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科學網」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今年秋天,日本不少櫻樹反季開櫻花——沒給人帶來歡樂是擔憂
※科學家的名聲和死亡,影響公眾的幸福生活?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