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欽的「徙戎」之策具體說了些什麼?為何不被統治者採納?
原標題:郭欽的「徙戎」之策具體說了些什麼?為何不被統治者採納?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鄭和。
唐代詩人周曇曾作詩《晉門郭欽》曰:誰疑忠諫郭欽言,不逐戎夷出塞垣。晉室既無明聖主,果為胡虜亂中原。表達出這樣一個觀點:因為郭欽的諫言沒有被統治者採納,最終導致了胡虜作亂中原,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那麼郭欽的諫言具體說了哪些內容,為什麼會有如此重要的影響?
公元280年3月,晉軍渡江挺進建業,孫吳末帝孫皓自縛投降,三國重歸一統。隨後,晉武帝有意革弊鼎新,「遣使者分詣荊、揚撫慰,吳牧、守已下皆不更易;除其苛政,悉從簡易」。同時,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太康,廟堂之上,飲酒大宴五日以慶祝,後世所褒揚的「太康盛世」由此肇端。然後就在這一片「利好」的局面中,部分有識之士卻看到了潛伏的內亂危機——五胡亂華。而郭欽就是其中一員。
晉武帝
《資治通鑒》記載:
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者,多處之塞內諸郡。其後數因忿恨,殺害長吏,漸為民患。侍御史西河郭欽上疏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戎狄內遷」
戎狄內遷由來已久,早在春秋「華夷雜處」時,便已存在。管仲「尊王攘夷」,戰國長城,都是為了抵禦游牧民族等入侵,雖有一時之效,但始終未能阻止他們的腳步。日積月久,內遷的胡人越來越多,也就不斷向中原腹地靠近,甚至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等流域,離洛陽不過百里之遙。直至西晉,中原王朝所面臨問題,從對邊境的劫掠逐步演變成了在邊疆州鎮,乃至內地的叛亂。譬如後世匈奴劉源起兵于山西離石,後以平陽為都,與洛陽可謂相距咫尺。同時,因為八王之亂,西晉元氣大傷,不少胡人首領趁機掌握兵權,雄踞一方,比如司馬穎之與牧民首領汲桑和羯族石勒。
「五胡亂華」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郭欽洞察於微末,遂上疏向晉武帝諫言,戎狄強暴,雖然現在能夠服從朝廷指揮,不敢興風作浪,但是承平日久,因為他們廣居塞內諸郡,乃至京兆、魏郡、弘農等地,後世如果有戰亂的危機,那麼很快便有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借著平定孫吳的兵威,再加上文臣武將的謀略,將內地各郡居住的戎狄逐漸地驅逐到邊疆,並且加強關防以防不測。郭欽的「徙戎」之策,暫不論能否成功實施,以避免五胡亂華的局面,畢竟難有萬全之策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郭欽能夠在朝中百官歌頌盛世,慶賀統一之時,卻能敏銳地覺察到此時所隱藏的危機,已是難得可貴。倘若能夠引起當時統治者的重視,積極應對,未必不能扭轉時局,至少減輕叛亂是有的。可惜郭欽的諫言,並沒有得到回應,史書載「帝不聽」。《資治通鑒》太康元年,胡注云:為後諸胡亂華張本。寥寥數字,已窺結局。
參考文獻:
1、房玄齡等:《晉書》
2、司馬光:《資治通鑒》
3、胡鴻:《郭欽「徙戎論」發覆》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趙培文 王雪慧
※為何說淞滬會戰是國民政府全面抗戰戰略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太監可以娶妻嗎?《如懿傳》里為什麼太監也要娶媳婦?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