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讀書哪有什麼秘訣

讀書哪有什麼秘訣

世人多求讀書秘訣,然讀書哪有什麼秘訣啊!閑讀馬南邨的《燕山夜話》,噓唏慨嘆之餘,發現書中有不少讀書方法與勤讀故事。

南宋陳善在《捫虱新話》一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在那個時代就能夠提出這樣鮮明的主張,真的是難能可貴!他主張要讀活書而不要讀死書,要知入知出;要體會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實質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要體會古人用心處而不可死在言下。讀書既要學以致用,用的時候還要靈活。

宋儒理學家陸九淵的讀書方法也大有可取之處。《陸象山語錄》有一則寫道:「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接著,他又舉出下面的一首詩:「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陸九淵的讀書方法,我們可以在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找到源泉。陶淵明在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今人對「讀書不求甚解」常常誤解為「匆忙地讀」,並作為自己不肯「精讀」的擋箭牌。之所以要「不求甚解」,是因為讀書時遇到了「未曉處」。遇到了難懂的地方,不要死摳住不放,先放它過去。一是為了節省時間,二是也許看完上下文之後,對於難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後自己的學識、經驗豐富的時候再求解釋。說「不求甚解」,絕不是告訴我們不把書讀懂。

讀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千萬不要忘記還有下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對此,馬南邨分析為:「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麼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明代學者吳夢祥為自己定了一份學規,上面寫道:「古人讀書,皆須專心致志,不出門戶。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可見,讀書須有定力!「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身在曹營心在漢」式的讀書是要不得的。

讀書要精,不必求多。這是歷來讀書人的共同經驗。趙普之所以在宋太宗趙光義面前敢於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大平」,是因為他把《論語》這部書讀得爛熟。

有趣的是,人們把他的話斷章取義,變成了「半部《論語》」,並且歷代相傳,居然成了典故。現在,不管他說的是一部《論語》,還是半部《論語》,我們都應該由此體會到少而精的讀書方法。

書要一本一本地精讀。正如明代胡居仁《麗澤堂學約》上寫的:「讀書務在循序漸進,一書已熟,方讀一書,勿得鹵莽躐等,雖多無益。」打好了基礎之後,為了擴大知識領域,就要多讀多看。如漢代王充那樣,「博通眾流百家之言」,才能在學問上有所成就。清代著名學者包世臣也留下一些名言:「補讀平生未見書」「閉戶遍讀家藏書」。

讀書需要榜樣。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漢書刑法志》里寫道:「秦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據劉向的《說苑》所載:「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秉燭乎?」《北史·呂思禮傳》里有記述北周大政治家呂思禮生平勤學的情形:「雖務兼軍國,而手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北宋作家錢思公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卧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唐代鮑堅的《武陵記》寫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後漢馬融勤學。夢見一林,花如錦繡。夢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見天下文詞,無所不知。時人號為綉囊。」馬融之所以能夠變成「綉囊」,並非真的因為他做夢吃了花兒的緣故,而是因為他勤學苦讀的緣故。

為什麼古人對於夜晚的時間都這樣重視?馬南邨認為這就是他們對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嚴肅認真態度,這正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

(作者單位:天津市天津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9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徐飛:回歸、創新,育「五有」時代新人
我們長大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