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差生,這部電影太有感觸,當年咋就沒遇到一位這樣頑強的老師
印度電影和韓國電影很大程度上像是國產片的一面鏡子,尤其是印度,同樣是發展中國家,但他們的電影卻在悄悄趕超國產片的水平。
而今天依然要和大家分享一部繼《摔爸》、《起跑線》、《神秘巨星》後的又一佳作。
號稱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與《死亡詩社》一樣探討有關教育的電影,一起來看《嗝嗝老師》!
不知從何時起,國產片的限制越來越多,不僅是政治,就連教育也變成導演們戰戰兢兢的題材,記憶中比較深刻的國產教育片是《出路》,卻還沒能在國內上映。
與韓國的批判、一針見血不同,印度電影總是很含蓄的在揭露現實。
而這次,與《起跑線》一樣,要探討的主題就是教育。
影片大致劇情:
女主是個抽動穢語綜合征患者(會不由自主做出一些奇怪動作,比如點頭面部抽動等,甚至打人或自殘)。
因為這個病,女主小時候常被人嘲笑譏諷。
更殘酷的是,長大後的女主是教育學學士、理學碩士,卻在18個學校的面試中被拒,只因她不是個形式上的正常人。
女主曾被自己的母校拒絕5次,就連她自己,也在質疑究竟自己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老師?
所幸的是,最終母校還是留下了她,讓她成為一個中學老師。
來之不易的工作,但她要面臨的卻是全校最頑皮的學生。
接下來的劇情,想必大家也不難猜到,這裡小影就不繼續劇透了。
劇情談不上一波三折,但探討的社會問題卻值得被重視。
比如優等生和差生的區別對待:6年級時,學校分班,閨蜜被分到了所謂的「壞學生」班級,而我卻在所謂的「優等班」。
與電影一樣,她們班被看做全年級最調皮的班級,學生威脅老師,老師只敢做任務式的「念經」,而我知道,閨蜜並不屬於所謂的「壞學生」。
當時我們班主任強調,不許我們和她們班的學生玩,而我是個例外,所以我們成了10多年的閨蜜。
這是國內常見的情況,上面調查時還不允許學生說出有這樣的分班制度。
就是這樣的小事,印度卻將它用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
那些「差等生」,有的是家庭條件不好而耽誤了學習,有的是缺愛變得叛逆,而學校沒有想辦法解決問題,而是把他們像踢足球一樣踢來踢去。
有趣的是,女主本來就是個從小被人嘲笑長大的人,換位思考,她應該最懂這些所謂的「壞」和「差」。
不過也有人提出異議:「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用心的老師』,這樣的毒雞湯真噁心。」
他們覺得類似這樣靠一個老師感化一群壞學生的電影太不現實,也有點不切實際。
而影片中一個老師說的話卻正與此相反:20年前以為當老師很難,現在才發現做學術更難。
老師教不好不會被批評和承擔後果,而學生做不好,卻要被老師和家長批評,甚至面臨升學的壓力。
其實小影個人覺得,老師不一定要承擔為學生一輩子負責的心,但既然叫「老師」,的確該為學生傳達出正確的價值觀,是該引導他們學會某些道理。
細想,人生中真正讓我感謝的老師很少,有的喜歡掐別人臉,有的喜歡打學生手,但真正願意陪「差生」說話的人卻很少。
作為一個從中國教育制度出來的學生,小影由衷感嘆「我們的教育,沒有愛」。
電影還探討了兩性關係,與《神秘巨星》不同,這部電影闡述了女性不再是等著救贖,或是擁有巨大天賦才能擺脫殘暴現狀。
而是即使你是個患病的非正常人,也能為自己發聲。
就像《死亡詩社》里說的,只有你知道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也只有你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而我們的教育,缺少這種給學生尋找自己價值的勇氣和餘地,很多人跟著老師和家長規劃好的路:升學、考重點高中、大學、找專業的工作,娶/嫁給某個「對」的人。。。。。
但有多少人敢說:「這些都是我想要的,這就是我想像中的自己,最像要的生活,這就是我的活著的意義」?
此文由「最愛酷電影」原創首發,不接受任何未經授權的轉發。
好電影值得評論、分享,關注我們坐等給您推送更精彩的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