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看點又到了大學申請季,不少學生為了博得招生官的眼球,用各式各樣的活動填滿申請表,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擁有漂亮成績的「清單學生」。但實際上,這種申請在招生官眼裡極其糟糕。美國大學申請是一個高度看重個性的過程。「清單學生」的錯誤之處就在於,學生變成了規劃品,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德明教育體驗AcadeMe(ID:AcadeMeChina)

文丨肖弘揚 編輯丨李臻

當升學顧問這幾年經歷中,我提取出來不少經驗,是我認為每個家長和學生都應該批判性探討的理念。今天想跟大家探討的主題是,一個學生在申請的活動規划過程裡面最容易走進的誤區。

我把這個誤區稱為「活動清單」,而那些根據活動清單做出來的學生,我給他們取了個名字,叫「清單學生」(checklist students)。「清單學生」這個概念是什麼?有什麼具體的體現?為什麼是無效的?以及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作為顧問,我們的原則是擺正自己的位置:升學顧問是輔助性角色,而不是掌握主動權的角色。這就像養一株植物一樣:植物需要靠自己生長,但需要很多精心的照顧。

只不過說到底,升學顧問能做的事情都是澆水施肥,每個家長都要首先意識到顧問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所以我除了在升學輔導之外也會做很多理念宣傳。

我可能會談一些反常識的事情,這是因為在升學輔導這個行業里,有教育意義的事情不一定是有商業意義的,甚至可能是會損害商業利益的,所以有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是你很少聽到這個市場里的人說。

「清單學生」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值得我們詳細探討。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什麼是「清單學生」?

我想先談談「清單學生」的定義。

「清單學生」是一種對大學申請結果持有強烈的執著,卻對自我缺乏足夠認識的同學。

也就是說,他們很在意自己申請到前十名、前二十名、或者前三十名的成績,但對於自己為什麼申請,自己喜歡什麼,或者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了解很少。有的時候他們或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卻因為害怕招生官的評判不敢在生活里追求自己的真正愛好。

成功的「清單學生」往往在申請季的時候看起來很「優秀」:他們有不錯的標化考試分數,活動列表也很豐富,這反而是危險的地方。因為身邊的同學都很容易認同他們的這些強項,所以他們容易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

「清單學生」往往在申請季里對自己信心不足。他們一方面會覺得自己的履歷「應該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滿意的申請結果,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實力缺乏自信,進入這樣的循環之後,「清單學生」往往會把希望放在一些其實很瑣碎的事情上,比如明明已經有了很好的SAT分數,卻還要堅持在11月、12月再刷高20分。

「清單學生」最犯愁的事情往往是申請文書。雖然他們做過很多活動,但真的到了寫文書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經歷還是太淺薄。重要的是,他們發現陳述自己為何做活動尤其困難。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可以說,在目標學校排名靠前的申請人裡面,很多都是這樣的「清單學生「,他們有的也會拿到滿意的申請結果,但很大一部分人的結果並不盡人意,和他們的期待相差較遠。

歸根結底,「清單學生」的根本問題在於他們缺少內涵:他們做的一切跟申請季相關的準備都是為了得到「漂亮的結果」。

為了成績、排名、獎項而活,但少有考慮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是值得乾的,什麼是值得犧牲一些SAT分數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分數和活動列表可以掩蓋這個弱點,但這是瞞不過招生官的。

我認為,這些問題的罪魁禍首是錯誤的觀念。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宣揚諸如「領導力」、「義工」、「學術研究」、「實習」這樣概念的論調,於是有的同學和家長認為這是所有學生的活動列表都必備的要素,覺得「美國大學招生官要求所有人都具備領導力」、「所有人都需要一些學術研究」,於是把這些要求列在一個表上來規劃自己的課外活動。「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就是這麼來的。

我認為這是很有問題的。甚至可以說,這樣的活動規劃很容易在第一步就走錯了。

這是因為,美國大學的申請是一個高度看重個性的過程。而採取「活動清單」或者「成就清單」的錯誤之處就在於,這是在用一種抹殺個性的方式來對待個性化的申請,根本就是和這個選拔體制的原則南轅北轍的。

在升學輔導的市場里待得愈久,我對於「清單學生「這個問題的現狀愈發悲觀。現在,在我見到的學生里,也許還有一半能夠保持獨立的頭腦、和家長維持互相尊重的關係。

但越來越多出現的情況是,學生變成了家長的規劃品,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如果把握不好這個平衡,就很有可能掉入」清單學生「的陷阱。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神秘的「低分高錄」問題

那麼,為什麼總會有「高分低錄」「低分高錄」的情況出現?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分數(包括課內成績和標化分數)並不高,但錄了一個很不錯的學校;而有很多分數特別高的學生卻出人意料地哪兒都沒有錄。

如果聽過一些宣講會的話,你可能了解過這樣的情況。甚至可能生活里的某個朋友就是成功案例或者失敗案例。

怎麼解釋這樣的現象呢?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相同的疑惑:這樣的案例很多,基本上每個申請季都會聽說,但奇怪的是,從來沒有人系統地解釋過這個現象。

在有些極端情況下,甚至被錄或者被拒的學生都不太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到最後只能將其歸結於一些很瑣碎的因素(比如自己的某個獎項、某個考試的成績)。有的時候,這些同學也會承認是自己的運氣好,但有這樣坦誠態度的同學不多。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所以,到底是為什麼呢?請注意:我想讓大家思考的並不是在個案裡面為什麼會這樣,而是系統性地,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普遍性原則可以解釋,有的學生看起來更"優秀"卻被大學拒絕了,而有的學生看起來材料要弱一些,卻在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了?

我們可以有如下的幾種解釋:

  • 招生官的錄取存在一定的隨機因素;
  • 有的同學的專業比其他專業更難申;
  • 我們對「優秀「的定義和招生官的定義之間存在一定偏差。

第一,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招生官錄取學生並不是隨機錄取。當然,我們知道美國大學招生帶有很強的主觀性,但主觀流程不等於隨機流程。每個招生官儘管主觀標準不同,但一定都想為學校招到最好的學生。我們可以排除這個解釋。

關於第二個可能性,我們知道「高分低錄」和「低分高錄」的現象並不局限於某一種專業。有的家長可能認為在中國學生裡面理科生的錄取概率比文科生要低;但首先,我們觀測到的案例並不局限於某一類學科;並且,這無法解釋為什麼理科生中也存在「低分高錄」,文科生中也存在「高分低錄」的情況。換句話說,即使我們縮小一下討論範圍,只討論文科生,也需要系統性地解釋「低分高錄」的問題。

我認為只有第三點可以系統性地解釋,為什麼一年又一年,總是會出現大家都很看好的學生最後反而得不到滿意的申請結果,而有些最開始並沒有那麼「優秀」的同學出乎了大家的意料。我們應該思考,是否我們對「優秀」的定義有些太狹隘了?

我認為,任何一個想要取得滿意的申請結果的同學都應該好好反思「優秀」這個詞的定義。只有當我們能夠學會帶著更全面的角度去評價一個同學的優秀的時候,我們才不至於陷入困惑,無法解釋讓人驚訝的錄取結果。

什麼是錯的「優秀」定義呢?我認為錯誤的定義是把「優秀」和「漂亮的結果」等同起來。而「清單學生」所追求的就是「漂亮的結果」,這往往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招生官怎麼看待「清單學生」?

讀到這裡,你可能已經可以猜到我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了:為什麼總是有的同學會「高分低錄「,而有的同學會」低分高錄「?

答案很簡單:「高分低錄」的同學幾乎都是「清單學生」的典型,而「低分高錄」的同學都或多或少地避開了「清單學生」的圈套。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同學的分數不高並不一定是他們的能力問題,而很多情況下恰恰是因為他們把精力放在了刷分之外的事上。在這個意義上,分數沒有那麼拔尖反而幫助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優勢。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有人可能會問,招生官是怎麼看出來的?

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系教授康毅濱曾經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的時候談到過這個問題。

康毅濱是普林斯頓分子生物系在中國招生區的負責人,每年審核的申請材料絕大部分來自於清華、北大、中科大等學校的尖子生。他在談到這些學校的申請人的時候,跟我指出過一樣的癥狀。康毅濱說:

中國學生的GRE能考得很好,但我能看出來,他們寫的「陳述」經常千篇一律……不清楚為什麼要來普林斯頓,或者過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實的自己。

(在電話面試的時候)有些學生聽得出來他(她)事先在紙上寫好回答,照著念,或者是背出來。還有是「排練過度「,說得非常溜,像演講一樣,但並沒有針對我的提問。

康毅濱教授指出的問題是,當你在申請頂尖學校的時候,別人已經和你很相似了,而在審核申請材料的過程裡面,「清單學生「很容易被鑒別出來。

這跟我的體會很一致。他們的申請材料體現出強烈的刻意準備感。遺憾的是,很多」清單學生「並沒有抓住申請季里最後的寶貴機會——文書寫作,反而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扁平的「好學生」。

那什麼是招生官看重的個性呢?我想說的是,你得至少做到坦誠面對自己。關於這個問題,康毅濱的回答是:

我希望學生是展現一個真實的自我,而不是一個過度包裝的、失去了真實性的「加工成品」。我們要挑選的,是真的熱愛科學、而且誠實的人。

去年,我幾乎是在申請截止前的最後一刻才收到了一個學生的材料,條件很好,我就給他打電話。他老老實實告訴我,雖然他很早就進實驗室,工作也很努力,但不知道為什麼,實驗總不是很順利。

但他可以很清楚地描述他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為解決問題所作出的種種嘗試。表面上看,他的科研並不成功,但我能感受他的認真、誠實、努力,這已經具備了一個科學家、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

可能有人認為這都是心靈雞湯。有人可能會說,誠實也不能當成核心競爭力。但我觀察到的現象是,絕大部分同學把看起來「高大上」的活動當成了核心競爭力,以為這樣才能讓自己脫穎而出,卻不知道這些才是招生官最常看到、已經快看煩了的活動。如果搭配這樣的履歷的是一份平庸的文書的話,被招生官拒絕是可以預料的事。

我每年都能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讀到很多學生的文書。可以說,我讀到的絕大部分文書都非常失敗:


有的同學明明有很豐富的創業經歷,但主文書反而寫了個心靈雞湯小故事。

有的同學實在找不到什麼清晰的個人形象,於是寫了給自己的愛好表白的小作文,讓人讀下來尷尬不已。

……

這些同學在寫文書的時候也帶著完成清單的心態,這些文書都是很糟糕的。

這裡想要講對文書的誤區:文書重要的既不是文筆,也不是立意,其實就是一個詞:透明。

文書重要的是讓招生官能夠再體驗你的經歷。如果你不敢去探討你的經歷,甚至你都沒有什麼兩點一線的生活之外的經歷,或者真正觸動過你的事件,那我基本上可以想像到你的文書是非常平庸的。

很多學生也不是不敢探討自我,而是到了申請季寫文書的時候才發現什麼都寫不出來,因為他們之前做活動的時候太心不在焉了,太為了申請而做了,他們的經歷都是扁平的。

歸根結底,「清單學生」的癥結是太害怕失敗,太害怕不能拿到「漂亮的結果「,所以不敢嘗試可能長期有用的事,這種急功近利的對待申請的態度反而會讓人丟掉最寶貴的元素:經歷。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我敢說,招生官都不願意錄取「清單學生」。畢竟,在一個用心的人和一個僅僅想要利用大學資源的人之間,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

我奉勸大家,要從多重的角度去理解大學。大學既是一個選拔體制,也是一個教育機構。每一個教育機構都一定有自己的目標和願景,對於應該為社會培養什麼樣的人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連自己做過什麼、想要做什麼都沒有思考清楚,那別人怎麼判斷你是不是他們想要培養的人呢?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以始為終」和「以終為始」

——同樣成就背後的兩種路徑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我不應該規劃活動了嗎?難道我手上的這些數學競賽、辯論賽、義工服務、甚至標化考試都是沒有意義的了嗎?

我覺得這可能是讀者會留下的最大誤解,所以我想澄清一下:我完全支持規劃自己的活動,甚至規劃得越細緻、越投入越好。

但和大家想的相反,「清單學生」的問題不是他們投入太多,而是遠遠不夠。他們在做活動的時候的心態是,「這個活動能寫進活動列表就夠了」,往往會開了一個頭就停下來,而對自己的課外活動缺乏主人翁意識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康毅濱教授看來,這一點似乎是國內教育系統培養的學生的通病。他提到,很多在普林斯頓讀書的博士生往往會焦慮、迷茫,甚至在人際關係上都覺得不受歡迎。在分析為何如此的時候,康毅濱說:

普林斯頓相信學習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麼、熱愛什麼的過程,但國內教育系統出來的學生,常常是另一種心態:最好一進學校,就有人指定給他(她)一個課題,而且是一個保證可以做出來成果的課題。就像解一道數學題,一定會有答案,做出來了就能拿高分。然後呢,就想靠這個課題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他們基礎紮實,學習勤奮,上進心強,應試能力強,成績優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比較弱,功利心比較強。

我覺得這段話很好描述了「清單學生」在大學和高中的狀態。

我可以確定的是,這不僅是中國教育的問題。在美國也有很多「清單學生」存在。只不過在國內,每個高中生的生活經歷是高度一致的、家長和學生也是高度「抱團」的,導致「清單學生」綜合症很容易隨著焦慮像傳染病一樣蔓延開來。

所以,總結一下我的觀點:我認為課外活動是必要的,恰當的引導也是必要的,而且挑戰自我也是必要的。

我鼓勵學生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種不管做什麼都一定要做到最好,敢於克服一切困難(其中也包括對未知的恐懼)的精神。

我反對的是「證書主義」、「清單主義」,因為這樣的活動規劃是和課外活動的探索精神和教育意義背道而馳的。

我認為,好的活動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我喜歡它;

第二,它對我有足夠的挑戰性。

如果只有第一條沒有第二條,這個活動充其量是一個個人愛好,如果只有第二條沒有第一條,你很有可能會把自己物化為一個典型的、扁平的「優等生」,只有兩者兼備的時候,我才能確保不管你的活動做得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得到成長。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前段時間,我見了兩個德明的同學。他們一個想暑期跑去西部做社會學調研,另一個想寒假的時候去逛博物館。

這兩個同學找到我的時候,他們的情況很像:他們都不太確定自己該不該做這兩件事,倒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因為覺得這兩件事都不太「成型」,還不知道能做出什麼成果。同時,他們都有標化考試要考,如果寒暑假去做這兩件事的話都會犧牲一定的備考時間。

但我強烈鼓勵他們去做這兩件事,因為我知道這兩件事是他們真實在意的,他們聊來聊去都總會提到的話題。

還有一個學生是什麼規劃都沒有,但覺得自己應該去趟農村的同學。他在農村的調研經歷算不上成功:他越調研覺得農村問題越比他想像的複雜,到最後唯一的成果反而是開始質疑自己該不該學習社會科學。

但恰恰是因為這次的經歷,他才對自己是怎樣的人有了更深的認識:他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簡單的想要待在書齋里的人,而是一直在重複學習書本知識——對抽象知識不滿——在現實中碰壁——回到對書本知識更深刻的認識的循環。他的主文書探討的就是自己農村調研的失敗經歷,這是一篇真誠的、能夠看到發自內心的困惑和感悟的文書。

我想強調的是,失敗經歷也是經歷。失敗經歷很有可能比小心翼翼地規划出來的活動列表更幫助一個同學的大學申請。所以我也鼓勵我提到的兩個同學先去把自己想做的事做了。我認為即使他們最後失敗了,也會得到成長。

我覺得大部分的學生的問題不是不夠「優秀「,而是不夠真實。所以我給大部分學生做的並不是加法,而是讓他們做點減法。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摧毀「優等生的確定性」

在最後,我想帶著大家批判性看待我的探討。我也承認,上文所討論的對象是學習成績比較優秀,大多數都解決了諸如標化、活動的基本問題,想要衝擊比較優秀學校的學生。

這部分同學我在德明接觸比較多,我很熟悉他們的糾結和掙扎。我基本上可以斷言:一個典型的「優等生」的潛力能釋放多少、能多好地被認可,基本上取決於能夠多真心地對待自己的申請並保護自己的個性。他們需要十分小心不要掉入清單學生的陷阱。

但另一方面,我想探討的對象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最拔尖的學生。就像我之前談過的那樣,中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的競爭激烈程度正在逐年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上升。

隨著趨勢持續下去,優秀的申請人會逐漸變多,過去即使競爭曾經不那麼激烈的學校也會變得更加挑剔。我探討的問題的適用範圍也會越來越大。

有人可能會說,肖弘揚你真是太討厭了,本來我們挺確定自己該幹嘛的,聽完之後感覺什麼都沒有意義了,現在完全不知道該幹什麼了。

確實,我有可能為大家摧毀了確定性,但請注意,我想摧毀的是一種虛假的確定性,一種「因為我不知道應該幹什麼,所以給自己找一些事干,這樣才好安心「的心態。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這樣的心態是一種自我欺騙。如果是這樣的話,還不如接受事實,先把自己擺在不確定的狀態之中。這樣至少我們有去實驗和體驗不同經歷的動力。

我讀過一些申請「失敗」的學生的訪談。在總結失敗經驗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總結說,我的文書寫得不夠動人,或者我的活動做得主線不夠突出。

我想說的是,這些都是答案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答案是,你在申請季和申請季的前期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可以馬上製造、可以快速消費的工業品,而這樣的產品其實非常容易辨認出來,也不會給招生官留下好印象。

我覺得我很有必要探討這個問題,市場上的大部分機構在靠給學生列出活動清單、填補活動清單完成「活動規劃」、「背景提升」這幾件事創造營收。

「清單學生」其實是功利的機構、焦慮的家長、迷茫的學生合作的產物。我今天批判這個概念,是因為我不認同這樣的服務是有意義的。這其實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和金錢。

遺憾的是,很少有學生和家長有足夠的批判性思維和勇氣去追求正確的答案。如果你缺少批判性思考和勇氣,你的結果也許不至於徹底失敗,但得到超出自己預期的結果是不可能的。

最後我想引用兩句美國詩人T. S. 艾略特的詩。在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的第二篇《東庫克》的開頭,他說:「在我的開始里是我的結束」(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

而詩的結尾是:「在我的結束里是我的開始」(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

這是我讀到過的關於事業最精確的表達,而升學規劃就是找到自己的事業。以自己的起點作為終點,你也將會在結束的地方里留住初心。這就是我對於規劃的看法。

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快把「外灘教育」設為星標,

不錯過外灘君每日好文。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這種「清單學生」的申請材料,在招生官眼裡大概就是「垃圾」

外灘教育攜手畢業於耶魯大學的

閱讀控Nikki老師

帶你走進精讀,

走進《了不起的蓋茨比》

最終,愛上閱讀。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