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這兩年兩部國內的網劇非常火,《白夜追兇》和《無證之罪》,都是犯罪懸疑題材,主要內容就是破案追兇,主角在偵破連環殺人案時,都大量運用了犯罪心理學的背景知識和具體技巧。美劇《犯罪心理》則是把FBI下屬的犯罪心理研究小組的具體工作搬上了熒屏,這部美劇竟然長盛不衰續訂了十季。為啥這類專業的刑偵劇會如此火爆受歡迎呢?因為犯罪就像一面三菱鏡,折射出社會和人性幽暗的深淵。而犯罪心理研究,又像庖丁解牛,在一團亂麻一陣迷霧中,抽絲剝繭,直指要害。這種從懸疑重重到謎底解開水落石出的過程,充滿了張力。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本書《犯罪心理研究》,也引用了大量真實的案例,把理論和案例結合起來,聽起來也充滿了吸引力。

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她是我國首批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專家,而且還參與過多件大案要案的分析和偵破,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的稱號。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好了,就介紹到這裡,讓我們這就進入書中,先來說說第一個重點:

犯罪人的基本類型和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現,也就是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有一部電影叫《天生殺人狂》,那我們前面說到的危險人格就是所謂的天生殺人狂嗎?不全部是,危險人格從形成原因上分成先天和後天兩類,我們先來說說先天性的危險人格,也就是「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光聽這五個字就讓人不寒而慄,很多人從字面上理解,以為反社會人格就是仇恨社會、報復社會,其實具有反社會人格特徵的人,對社會沒啥概念,他們就像撞進文明社會的野獸,毫無良知、冷酷無情、肆意妄為。形容這類人還有一個術語叫「道德白痴」,俗稱「白眼狼」。反社會人格有三個主要特徵: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先天形成為主,早年開始犯罪。你也許會說,犯罪不都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嗎?還真不一定!學術界也普遍認為反社會人格由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兩方面綜合決定,但李玫瑾更強調先天的因素,認為這類人生來就有人格障礙。說到這裡,有必要提到一個人,龍布羅梭。

龍布羅梭何許人也?他是犯罪學的創始人。龍布羅梭曾經是義大利的軍醫,具體工作是給死刑犯驗身,也是因工作之便,他解刨了300多具死刑犯的屍體,發現這些罪犯的頭蓋骨都出現了類似原始人的「返祖」現象。於是在1876年,他以此發表了著作《犯罪人論》,第一次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概念,認為那些最不人道的犯罪是由於生理性的返祖帶來獸性本能,而非理性選擇,法律在這種人面前幾乎毫無威懾力。龍布羅梭的觀點有點宿命論的傾向,所以一直受到質疑和批判。直到今天,主流的觀念依然認為犯罪是社會矛盾的產物,但在李玫瑾看來,龍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非常適合用來解釋反社會人格。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除了龍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論的影響,李玫瑾在研究了一些反社會人格的實際案例後也發現後天的影響並不明顯。比如,他們的家庭背景都基本正常,父母沒有明顯的心理異常或者管教不當,從家庭教育到周圍環境都找不到明顯的不良影響,但反社會人格卻很早就開始出現暴力傾向和其他違法犯罪行為,要注意哦,這裡的很早指的是10歲以前,而受後天環境影響的犯罪人通常要到青春期或者成年以後才首次犯罪。

反社會人格的第二個特徵,是缺少基本情感,後天難以教化。在展開講第二個特徵之前,我們先來聽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中國「十大悍匪之首」白寶山,當時四個警察去石景山的家裡抓他,他本來想掏槍的,結果這時候他媽媽進來了。後來白寶山對警察說:你們要感謝我媽,今天要不是我媽進來,你們全躺下了。白寶山雖然冷酷無情地殺害了15人,但他對母親的情感和普通人沒差別,所以他不願意當著母親的面殺人。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我們再把故事的主角切換到「吳若甫綁架案」的主犯王立華,王立華第一次入獄時想著出來以後要大幹一場,他當時是怎麼策劃的呢?他想的第一個念頭是出來把母親先殺了,他想的是母親要是知道他乾的壞事一定很難過,殺了她她就不會難過了。對親人的依戀是人類的基本情感,反社會人格的核心特徵恰恰是先天缺失基本情感,所以反社會人格還有一種說法叫「無情型人格障礙」,從這個角度,顯然王立華是反社會人格,而白寶山不是。對反社會人格來說,不管是早期的家庭教育,還是後來的法律懲罰,都很難阻止他們走上犯罪之路,他們不僅冷酷無情,而且毫無羞恥和罪惡感,真可謂是「天生殺人狂」。

反社會人格在感情和道德上很遲鈍,但絕不代表他們智商也有問題,相反,反社會人格在實施犯罪時都表現得非常聰明,不但這樣,他們還非常擅長控制別人,所以這類人也很容易成為犯罪團伙的頭目。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前面所說的反社會人格,主要強調了危險人格的先天因素,但其實危險人格還有另外兩個類型是後天導致的,那就是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簡單來說犯罪人格是因為生而不養,缺陷人格是養而不教。大家試想,如果一個孩子過早失去監護和照顧,成為孤兒、流浪兒,自生自滅,沒有謀生的能力,為了活下去他很容易發展到以偷搶來維持生存,而且成年以後因為需求升級,比如產生了性需求,那他的犯罪形式也會相應升級惡化,犯罪人格的特點就是犯罪動機特別單純,可犯罪手段卻又異常殘忍,他所的一切所需,都會簡單地以犯罪的方式來解決。

如果說犯罪人格是因為生而不養,那缺陷人格就是養而不教,無原則的放縱寵溺養成了自我中心、任性衝動的性格,當自私與任性成為一種心理基調,人格缺陷就已經形成,比如北京大興滅門案的李磊,殘忍殺死父母妻兒,理由只是因為「父母管教的過於嚴格,而妻子卻又爭強好勝」。回溯他的少年,被爺爺奶奶寵壞,無法無天,長大後回到父母身邊,不服管教,自然與父母疏遠;妻子也知道他的習性,掌管著家裡的經濟權。家裡拿到拆遷款後,李磊一直想用來揮霍,爹媽和老婆不願意,便起了殺心。再說一個大家更熟悉的例子,那個把爹坑慘了的李天一,同樣是寵溺的惡果,「慈母多敗兒,嬌慣忤逆子。」這句古話簡直是缺陷人格的最佳註解。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回顧前面說到的三種危險人格——反社會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其中反社會人格是最高危人群,由於先天因素影響、缺乏基本情感和聰明善於謀劃三個基本特徵,往往以犯罪為樂,會反複製造系列惡性暴力案件,給社會帶來極大威脅和破壞。但我們要是就此論定反社會人格就是最可怕的犯罪,恐怕為時過早,一個平日里老實本分的人突然犯罪可能更可怕,因為它顛覆我們的認知,讓人特別匪夷所思,無法理解。

實際上60%的犯罪人都是屬於這種,就是平時生活正常,從來沒有不良行為,卻突然出現暴力犯罪,這就是李玫瑾總結的第二種犯罪人的類型——危險心結犯罪。這種危險心結和前面說到的危險人格區別在哪呢?簡單來說,人格的形成過程相對比較長,影響更加持久穩定;而心結是某個時刻某個點上受到刺激,形成創傷又沒法消化,埋下了隱患,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埋藏在心底,一旦內部外部的時機成熟,就會引爆。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具體來說,人最容易在哪些點上形成心結呢?其實就是心理學上最常提到的三個方面:潛意識、認知和情緒,由此危險心結犯罪也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意結類,也就是在潛意識層面產生心結的犯罪;第二類是知結類犯罪,也就是在認知層面產生心結的犯罪;第三類是情結類,也就是在情緒層面產生心結的犯罪。

弗洛伊德的理論大家都很熟悉了,本書作者李玫瑾就是弗洛伊德的忠實粉絲,書中關於意結犯罪的闡述處處可見弗洛伊德的影響,簡單點說,意結就是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衝突,也就是意識中的「道德法官」對潛意識的真實慾望進行壓抑和攔截,這裡的慾望主要是指性慾。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身體很誠實,但嘴上說不要。」不僅嘴上說不要,頭腦里也覺得不該要,不能要。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容易產生意結犯罪的人一般都具有保守性人格,往往表現得非常老實正派。馬加爵案就非常典型,當時全社會都對他的犯罪動機感到好奇,按照他的口供,僅僅因為打牌發生口角就有預謀地殺害四名同學,這實在有點說不通。媒體和大眾紛紛猜測他是因為貧窮帶來的自尊問題而犯罪,但李玫瑾否認了這種說法,她認為馬加爵是為了滅口才殺人,因為有些事他不想讓更多人知道,而這些事和性有關,在唯一一次記者的直面採訪中,馬加爵承認自己平時會瀏覽黃色網站,並在校外有多次性體驗。雖然慾望促使他有了行動,但從小在閉塞的環境中長大,受保守性格和傳統觀念影響,馬加爵並不能正視自己的慾望和行為,更難以面對被同學知道後的議論和嘲笑,這種羞愧難當的感受和內心的巨大衝突激發他走向了犯罪。

如果說潛意識的冰山導致了意結類犯罪,那認知上的偏執和扭曲則導致了知結類的犯罪,有一句歌詞特別能代表這類人的心聲:「都是你的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後,不能正確認識問題,而是把責任推向他人,所以知結類犯罪往往具有很強的報復性,在陝西道觀瘋狂殺害十人的邱興華就是典型代表。他去道觀求籤,懷疑住持熊某與他老婆有染,隨後發現有種種跡象可以證實自己的懷疑,於是就大開殺戒,邱興華在法庭審判中再三強調熊某該殺,自己是因蒙羞而伸張正義,但他的猜測完全是捕風捉影。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實際上,邱興華長時間面臨著養家的難題,妻子的抱怨刺激著他敏感的自尊,但他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也找不到解決現實難題的出路,一頭鑽進牛角尖,陷入了瘋狂的猜忌和嫉妒。在旁觀者看來,邱興華簡直是戲精上身,先給自己扣上一頂莫須有的綠帽子,然後再以替天行道的姿態殺人。說白了,他其實是把自己的無能和無奈都轉嫁到一個假想敵身上,這就是很典型的認知扭結現象。

對於潛意識壓抑和認知扭曲一般人可能沒啥太深的體會,但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感受過孤獨和痛苦,試想一下如果整個生命的底色都被孤獨和痛苦佔據,人是不是就特別容易走向變態?這就是第三種危險心結,也就是情結類犯罪。這類犯罪人因為早年在養育過程中受到過情感創傷,和親人在情感以及語言交流上存在障礙,所以他們大都少言寡語、內心封閉、情感孤獨,過去的創傷也一直淤積在心裡,始終無法擺脫痛苦的感受。當這種痛苦的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又無法宣洩,就會以犯罪的方式來表達。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情結類犯罪最大的特徵和危害是「侵害對象泛化」,也就是見誰殺誰,前面說到的意結性犯罪有針對性,知結類犯罪有報復性,也就是說這兩類犯罪指向性都比較明確,但情結類犯罪就真的是濫殺無辜了,也沒有功利目的,是一種發泄性的犯罪。

在李玫瑾常列舉的情結類案件中,木馬殺人案的黃勇很具代表性,黃勇從小親情匱乏,生活孤獨,雖然內心渴望被人重視、關心,希望有人為他感到驕傲,但現實生活中從未得到滿足和實現,因為情感長期得不到滿足,他產生了一種憤怒和衝動:「有一天讓你們都知道我的存在,有一天讓你們都知道我的厲害。」他用自製的木馬遊戲殺害了17名無辜的青少年,一不為錢,二不為性,三無冤讎,只為了證明我很厲害,我很酷。藉助黃勇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情結類犯罪從孤獨無助到憤怒仇恨最終走向殺人泄憤的人生軌跡。

讀《犯罪心理研究》,究竟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要犯罪?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你有沒有思考過,家庭對於我們而言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繼續深挖明末三案,廢丞相、組內閣、親宦官、設東廠只為鞏固君權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