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點甜食都沒碰,怎麼還是吃進去了這麼多糖?
關於「甜」這件事,不少人有著「錯誤」的印象,認為食物含糖越多的就越甜,反之,不甜的食物就沒有多少糖,可以安心地大快朵頤。有的人也會這麼認為,糖就等於白砂糖或者說糖果這類直接能讓我們感受到甜味的物質。
圖片來源:soogif
在營養學中,糖所表示的是碳水化合物,是一大營養素的統稱。不同的糖具有不同的分子結構,一般可以簡寫為Cn(H2O)n(有的糖並不符合此式)。
牛奶中發現的乳糖,它的分子式為C12H22O11。圖片來源:ChemDraw/Wikipedia
甜從哪裡來?
如果要感受甜味,味蕾就需要接受到具有特定結構的甜味分子。這種分子必須具有疏水性結合部位,可以和味蕾上的甜味受體結合在一起。
味蕾的結構。圖片編譯來源:Wikipedia
當它們結合的時候,就會產生順著神經衝動傳遞的甜味刺激。它們結合得越是緊密,產生的甜味刺激就越是強。能產生甜味刺激的不僅有糖,各種代糖同樣可以做到。
味蕾中的味覺感受細胞激活感覺神經元,經過面神經、舌咽神經或者迷走神經傳入延髓,再到達大腦味覺中樞產生味覺。圖片編譯來源:wine4soul.com
為了客觀評估每一種物質能夠帶來的甜味刺激,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比甜度」的概念。假設10%或15%的蔗糖溶液能夠帶來的甜味刺激為1,其他糖的甜度與之相比較分別得出的數值稱之為比甜度。
常見糖和代糖的比甜度
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和味蕾結合產生甜味。而這些能產生甜味的糖中,又有一部分因為和味蕾的聯結不夠緊密,所以甜度較低。
除了糖的種類之外,影響甜度的第二個因素就是糖的濃度,直接吃蜂蜜肯定是要甜過蜂蜜水。但是並不是說糖的濃度越高,所能感受到的甜度就越高。我們的味蕾細胞有限,當糖的濃度到達一定量的時候,能夠和糖相結合的味蕾細胞全部被使用了,那麼即使再進一步的增加糖的分量,舌頭也感知不到了。
穀物中含有豐富的糖類。圖片來源:Wikipedia
另外,溫度也影響甜度。在一定溫度下,部分β果糖會轉化為α果糖,從而提高甜度。在40℃以下時,溫度越低,果糖甜度越高,比甜度最高可以到達1.73。
所以,評估食物的甜味水平的時候,總的含糖量不是最重要的指標。
改變甜的因素有很多
自然界的每一種食物的甜味,都是多種糖共同作用的結果。水果的甜度就主要由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來提供,每一種水果中不同的糖所佔的比例各不相同。
草莓和甜橙所含有各類糖的比例差異,就造成了比甜度的大不相同。
當將食物吃進嘴裡的時候,主觀上感受到的甜度會受到更多的因素影響。一種食物能創造的味道並不單單有甜味,還伴隨著其他的味道,這些味道往往也會影響我們對甜味的判斷。
當甜味和其他的基本味同時存在於一種食物上的時候,我們品嘗到的甜度會受到影響。在甜味的食物中添加苦味或者酸味的時候,能品嘗到的甜味就會減少;而添加少量的鹹味的時候,反而會突出原有的甜味。
吃冰糖葫蘆的時候所感知到的甜度,就會比直接吃冰糖要低很多。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我們對一個食物的固有印象,以及吃之前接收到的「甜」與「不甜」的心理暗示,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對甜味的判斷。同樣,甜味的多少也不等同於糖類的含量,要小心不甜的「糖陷阱」,避免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過多的糖。
圖片來源:giphy.com
知識點高中生物必修1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編輯:栗子先生
果殼少年
ID:guokr_junior
果殼為中學生量身打造的知識產品
還不快關注一下
雖然還不能評論
但你在後台的留言我們都看得到
當然還有你的贊~
※像魚像蟲又像蛇?這個奇葩生物究竟算什麼
※蛋白質拍照是這樣子?怎麼和課本里的有點不一樣呢!
TAG:果殼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