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嬌又一次淚崩:結婚後,她真的幸福嗎?
文:周沖
來源:周沖的影像聲色(ID:zhouchong2017)
創傷
印象里,阿嬌一直在哭。
在劇中哭。
在劇外哭。
採訪時哭。
訂婚時哭。
笑著哭。
唱著歌哭。
感受到溫暖時哭。
在人前哭。
獨自一人時當然也哭。
似乎她總是悲傷的、抑鬱的、不快樂的。
永遠都是楚楚可憐、盈盈欲淚的模樣。
哪怕笑著,眉宇之間,也還是有悲意。
這造成她在待人、處世時,都非常被動。不靠近,不敞開。永遠在退。永遠在躲。
其實在2008年艷照門之前,她還是陽光的小姑娘。
鄰家女孩的模樣。笑得燦爛,和阿SA一起唱輕快動人的歌,成為少女代言人。
可有些事情,一夕之間,就能更改。
因為那件事,她至今都備受非議。
明智的人知道,那不是她的錯。可是,世間多是不明智的人。
她前不久開直播,直播不久,就有人狂刷「陳冠希」。她臉色大變,幾乎要退出。
她不信任人,也不信任這個世界。
她所接觸到的人與事,都沒法給予她安全感。所以,她把自己蜷縮起來,不奢望,不尋找,不融入。
這種對人的抵觸,不僅來自成年時的創傷,也來她孤獨的童年。
1歲時,阿嬌父親早逝。
母親18歲左右生下她,沒辦法撫養,就把她寄養在爺爺家。
她跟隨爺爺長大。
轉學頻繁,在不同的寄養家庭和學校之間換來換去,沒有歸宿,安全感極其匱乏。
後來爺爺早逝。
那麼年幼的她,立刻就陷入深深的孤獨,最後和一個表姐相依為命。
所以她從小到大,都不像阿SA那樣飛揚。她是內斂的。有抑鬱氣質的。
平時站立的姿勢,永遠是雙手交叉,抱住自己。
這個姿勢幾乎一以貫之。
哪怕站在賴弘國身邊,也是這樣一副抗拒的、不可靠近的模樣。
這個姿勢並不美,作為藝人,她不可能不知道。
可是,習慣成自然。沒辦法。她潛意識中仍在抵觸這個世界。心門緊鎖,怕被傷害。
她說:
「我的性格,是超級不適合娛樂圈的。」
不熱情,不懂套路,不會來事。
但因為養家的壓力,和對演戲的熱愛,她還是從谷底爬了起來,撐到今天。
其實我一直挺擔心阿嬌。
雖然她已經結婚,但因為賴弘國的一些緋聞,花花綠綠,真真假假,看得很是捏一把汗,怕他對阿嬌不好,怕阿嬌又空歡喜一場。
畢竟,她是一個內心創傷極重的人。
倘若再一次遭遇變節或背叛,之於她,可能真的是一種致命傷害。
但從昨天晚上開始,忽然覺得,也許我們是多慮了。
阿嬌很好。
她和賴弘國相處也很好。
疼惜
阿嬌一直說,其實
比之於做明星,她更想做媽媽。
在《舉杯呵呵喝》里,她和一幫朋友說真心話。
大佐問她:
「你喜歡做什麼?」
她說:
「我就想當個媽媽。」
她和賴弘國一起,參加了一檔綜藝《爸媽學前班》。
在節目里,你會看到他們相處的細節。
他們努力學做父母,努力了解對方。然後從這些點點滴滴中,你會發現,
賴弘國是真的愛阿嬌。
賴弘國是1989年生人。阿嬌生於1981。阿嬌年長了足足8歲。
但賴弘國卻像一個兄長、朋友甚至是父親一樣,事無巨細,無微不至地,去照顧自己心愛的妻子。
節目錄製地點,是在英國一所漂亮的別墅里。
到了之後,他大包小包全部包攬在身,「老婆,你歇著就好,行李我來。」
行李都是賴弘國一一拎上去的。
什麼也不說,默默搬箱子。
一趟又一趟。
一趟又一趟。
搬完後,發現阿嬌狀態不太好,他就陪在她身邊。問她是不是不舒服,是不是很累。一點沒有怨言,也沒有不耐煩。
與之相反的是,阿嬌一直比較冷。甚至有意無意地,與賴弘國拉開距離。
賴弘國擁抱她時,她沒回應,反而有意無意地避開。
賴弘國提議出去走走,她答應了。
在院子里你會發現——
當賴弘國的手搭在她肩上時,她會拉開距離。
走在一起,也是一樣。
一旦過於靠近,她就條件反射似的,向旁邊走開一點。
從來沒有牽手,也沒有攙臂。自始至終,阿嬌都是籠著臂,戒備森嚴地,一個人走自己的路。
後來四組家庭到齊。大家要在一起做遊戲。
節目組問:
「每天讚美孩子三次以上的家長,往前走一步。」
其他父母因為都已經有了孩子,迅速做出判斷,或走,或留。
只有賴弘國萌萌地說了一句:
「
(
不僅會讚美孩子3次以上)
,但我也每天會讚美老婆五次以上。」
其他妻子羨慕得不行。
章齡之還轉向陳龍:「你看,你看!」
言下之意是,
你看別人的老公對老婆是這樣的,你學著點吧。
然而阿嬌的表情卻很古怪。
瞪大眼睛,不知是喜,還是驚。總之她更緊地抱緊自己。
還有一次,心理專家讓他們裝扮空房子,放上令他們感覺舒適的小東西,打造一個自己的「安全島」。
其他人聽完心理老師的要求後,一般都會馬上起身,去旁邊選擇物品。
阿嬌也是。
但就在這時,賴弘國拉住她。說:「那我選她。」
「(她)
就是放在這裡,就是讓我舒適的東西。你是,所以你放在這裡。」
阿嬌也像是嚇了一大跳。倒抽一口氣,瞪大驚訝的眼睛。
但賴弘國是真愛她啊。
他理解阿嬌的防禦,也理解她的疲憊和冷淡。
關心她的冷暖。
擔憂她的腳會不會痛。
幫她準備可能需要的東西。
她需要什麼,他馬上就去拿。
她要帶什麼,放在他包里,他來背就好。
在和心理諮詢師聊天,談及爺爺的時候,阿嬌再度哽咽。賴弘國馬上伸出手,輕輕地攬住她的肩。
還有一次,他們一起在花園中坐著。
一隻蜜蜂飛了過來,在阿嬌的頭邊嗡嗡地飛。
有意思的是,她沒有自己伸出手去趕。而是叫賴弘國:
「老公,有東西咬我。」
賴弘國幾近於本能地站起來,伸出手,一手護著阿嬌的頭。
一手去趕那隻蜜蜂。
自始至終,阿嬌都被他保護著。像個孩子一樣,呆在他懷裡,溫柔又弱小。
測試
節目到了第3期時,有心理專家來給他們做了一個測試。
這個測試的第一步是,
在寫字板上,寫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5-10個人。
阿嬌寫了9個。
賴弘國寫了8個名字。
接下來,羅老師先讓阿嬌把
離世的4個親人
抹去。她拿著板擦,站了很久,特別是在擦去「公公」時,猶豫了很長時間。
最終還是擦掉了。
再接著,心理老師讓阿嬌,在還活著的5個人中,選擇一個人不再出現在自己的生命里。
阿嬌思忖再三,選擇了賴弘國。
她說:「因為我跟賴弘國認識才一年。」
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
他們會相信舊人,相信與自己一起共度過更多時光和苦難的人。
他們不願意冒險,更喜歡穩定。
所以她和阿SA一直沒解體,自己的保姆照顧了20多年,退休了,她寧可生活不方便,也不再請人。
這種人,會很怕、也很難開始關係。
一旦遇見挑戰,
她會最先放棄相處時間最短的人。
但是,同樣只和阿嬌相處1年的賴弘國,選的是誰呢?
他最先選的,是兩個朋友。
他覺得,相比而言,家人才是重中之重。
接下來,他們還要從黑板上選擇一個人離開。
再度猶豫很久。
阿嬌選擇的第2個消失的人,是妹妹。
賴弘國選擇的第2個消失的人,是自己。
遊戲還沒結束。
他們必須一直選下去,直到只剩最後一個人。
這是一場非常艱難的選擇。
許多人一開始就哭了。在面臨這樣的問題時,人會突然明白,自己對親人到底有多眷戀。
阿嬌選擇的第3個消失於自己生命的人,是阿SA。
賴弘國選擇的第3個離開的人,是媽媽。
幾回合艱難的選擇後,他們最後留下的人是誰?
阿嬌最後留下的,是表姐。
因為表姐和她一樣,也孤苦伶仃。
兩人從童年開始就一起長大。情感已經比至親更像至親。
賴弘國最後留下的,是阿嬌。
在參與測試的人中,沒有一個人,是把老婆留到最後的。
沒有一人。
除了賴弘國。
賴弘國說:
「我很愛我的媽媽,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對我來說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我老婆對我是最重要的。」
看到此處,真的淚如泉湧。
至此方才明白,為什麼阿嬌會選擇小8歲的他。
他是真的愛她如生命。
阿嬌沒有選錯人。
一個人若愛另一個人,深情是遮擋不住的,他會溢出來,所過之處,皆是痕迹。
賴弘國曾對人談起妻子,語氣中滿是寵溺。
他說:
「她是我見過的亞洲人中,五官最精緻的人......她的額頭有一些可愛的胎毛......她的眼神很清澈,很勇敢.....」
可以說是很甜了。
他說,「
我是孤獨的人,她也是。我們的緣分,就是走到一起,分享彼此的孤獨。」
他看到她的脆弱與缺失。
她也明白他的不容易。
她在
他
的懷抱里,就能得到和平的休息。
這應該是深愛
了。
大風大浪已見過,此刻的靜水花開,像是一種「等到風景都看透,只想陪你看細水長流」。
幸福
今年5月,阿嬌在美國訂婚。
她父親早逝,爺爺已逝。
那天牽著她走向新郎的,是劉鎮偉導演。
賴弘國的父親那天說了一句話。
「今天我們家不僅迎來了一個兒媳婦,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覺得,我們家來了一個女兒。」
「所以,我會用我們家的最高的標準,去疼她愛她。謝謝她讓我們家,變得更大更完整。」
聽了再度淚奔。
走過凄風苦雨,走過風霜刀劍,阿嬌終於可以有一個自己的家了。
現在,她正在努力養身體,準備做媽媽。
她身上舊傷太多。脊椎歪掉,骨盆前置,兩隻腳崴過......
「如果很多傷的話,懷孕會很辛苦......真的要把身體先養好。」
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所有擔心她的人,都可以放心了。好好祝福吧。
祝福阿嬌不再哭。如果再流淚,希望都是因為幸福。
祝福她不再受傷。倘若受傷,是因為誕生,而不是因為破碎。
祝福她不再被流言蜚語所打擾。實在禁止不了,那麼希望她有足夠的勇氣和驕傲,無視惡人惡語,發現生活的美與愛。
最後祝福她懷孕、生產順利,能在孩子到來後,擁有更強大也更柔軟的靈魂。
阿嬌訂婚現場
這場姻緣不論指向什麼結局,我都為她感到高興。
她總算能走出舊日陰霾,和世界握手言和,同時遇見一個更豐盈、更明亮的人。
那個人,不是別人,是新生的自己。
* 作者簡介:周沖,2015年離開體制,放棄公職,從事自由寫作。出版《我更喜歡努力的自己》等多部暢銷書。本文經授權轉自微信公眾號「周沖的影像聲色」(zhouchong2017),這是一個文藝而理性的公眾號,以文藝的筆調,以理性的思維,剖析人間事與人間情。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
德優鋪子
,搶購更多好物。
※全是臧天朔去世消息,可剛剛一位「國之重寶」也走了,有誰知道他?
※這個源於170年的日本老字號,能讓你的身體告別各種疼痛!
TAG:德國優才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