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治維新:15歲的明治天皇何以打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明治維新:15歲的明治天皇何以打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明治維新:15歲的明治天皇何以打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1867年1月,15歲的睦仁親王繼位,成為日本第122代天皇,即日後的明治天皇。

15歲的明治天皇是如何擺脫有260多年歷史的德川幕府控制,領導明治維新將日本帶入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

這裡面除了一大批維新志士和倒幕派的操作外,腐朽德川幕府走向衰微的「自殺性」行為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德川慶喜艱難繼位

相對於明治天皇繼位的順利,德川慶喜成為德川幕府將軍則充滿了波折。

明治維新:15歲的明治天皇何以打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

德川幕府開創者德川家康為了鞏固政權,跟之前的幕府做法一樣,把全日本各地大名按照與德川家的親疏關係分為三級。最親密的大名是與德川家有血緣關係的「親藩大名」。其中以德川家康的九子德川義直(封地在尾張),十子德川賴宣(封地在紀伊),和十一子德川賴房(封地在水戶)最親,稱為「御三家」,此後生出「御三卿」。如果將軍無子,便會從「御三家」或「御三卿」中挑選一合適對象,過繼給將軍作養子來繼承將軍職位。

德川慶喜就是出生在水戶家,後來過繼給了一橋家(德川家的另一支系,與御三家一樣有資格成為德川將軍家後繼者),名叫一橋慶喜。

1853年,美國打開了日本國門,風雨飄搖之際,德川幕府第13代將軍德川家定繼位。德川家定面對的從未經歷過的變局,1854年,美國人再次以武力逼迫日本開國,最終德川家定與美國訂立條約,無奈開國。

隨後列強紛紛而來,日本面臨淪為殖民地的危機。

德川家定自幼體弱多病,是一個短命的人,1858年去世,而且他絕嗣了,沒有繼承人。

在德川家定尚在的時候,德川幕府就討論過繼嗣問題。幕府中分為兩派,一派是企圖抑制幕閣專政的改革派,他們主張擁立有著英明之譽的一橋慶喜(即德川慶喜),這一派也稱為為一橋派。另一派是欲維持幕閣專政的保守派,他們主張擁立與將軍血統最近的紀州藩德川家茂,這一派稱為紀州派。

1858年德川家茂十三歲,德川慶喜二十二歲。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候,大家都希望一個具有人望的英明將軍出現,慶喜就任將軍是符合這一期望的。然而保守派重視血緣關係,最終德川慶喜沒有競爭過德川家茂。

德川家茂成為第14代將軍,但幕府中一橋派與紀州派矛盾激化,以至於出現暗殺事件,幕府的統治日漸腐朽。

一橋派屬於幕府中的改革派,面對列強的入侵,倡導攘夷。隨著幕府的腐朽,人們逐漸將把視線集中到了一橋慶喜身上,認為只有他才能驅除夷敵,挽大廈於將傾,把他視為救世主。

京都的天皇朝廷也持這種觀點,1862年7月,孝明天皇派人到江戶幕府,傳達了天皇的「睿慮」——任命一橋慶喜為將軍後見職(將軍輔佐)主持幕府事務。

在幕府統治時期,朝廷置緣幕府人事是前所未聞的,屬於「本末倒置」,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幕府的搖搖欲墜。

主持幕府事務之後,慶喜進行改革刷新幕政,尤其是學習歐洲軍制,改革學制培養西學人才等,隱隱有開國的勢頭。

明治維新:15歲的明治天皇何以打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穿著法士軍裝的德川慶喜

但是京都之中攘夷呼聲十分激烈,是開國還是攘夷成為當時日本面對西方入侵的命運抉擇。

最終統治力大不如前的幕府敵不過朝廷的施壓,慶喜辭職不成,只能硬著頭皮宣布攘夷。

日本炮轟美國商船和法、荷軍艦,此後又與英國人發生衝突,攘夷戰爭開始,但日本同時對英法等國開開戰無異於作死。

1866年,21歲的第14代將軍德川家茂去逝,遺命三歲的龜之助為繼承人。

日本內優外患,三歲的幕府將軍顯然難以承擔重任,於是幕閣提出擁立一橋慶喜繼位。但慶喜之前在開國與攘夷之爭中看透了各方勢力不過是爭奪權力的嘴臉,尤其是各方將矛頭指向幕府,國內倒幕派崛起,倒幕運動風起雲湧。

在這種情況下,德川慶喜不願意繼承將軍之位,在幕府大臣的苦苦勸諫之下且滿足了慶喜提出的改革要求後,他才願意繼位。

1866年12月,一橋慶喜易名為德川慶喜,正式就任幕府第十五代將軍。



二、局勢惡化,歐化改革不了了之

繼任將軍之後,德川慶喜為擺脫困境,在法國公使的指導下對幕府進行一系列改革,開始學習歐式制度。

慶喜的改革贏得了很多人的讚賞,當時維新派領袖木戶孝允讚歎道,「德川慶喜的膽略實在不容小看,簡直是德川家康再世。」

即便是後人也稱讚說「慶喜所實施的體制改革,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是極為新穎且徹底的。」

對德川慶喜改革最害怕的無疑是倒幕派,他們無法樂見幕府出現新氣象,倒幕運動愈發激烈。

這是時局出現重大轉變。1867年1月,在德川慶喜繼任將軍不久,不支持倒幕的孝明天皇突然暴斃,時年36歲。

15歲的睦仁親王繼位,是為明治天皇。

孝明天皇的突然暴死,使得形勢對倒幕派十分有利。

幕府統治時期,實行幕朝二元體制,德川幕府將軍坐鎮江戶,天皇居於京都。雖然在京都也有幕府派來的人馬,但這幕朝二元體制,使得幕府在「挾天子」上出現了嚴重的漏洞。

明治天皇繼位後即被京都宮廷中的倒幕派人物岩倉具視等人控制,完全不受幕府的掌控。他們四下活動,聯繫外地倒幕的強藩,倒幕派內外連結,實力大振。

明治維新:15歲的明治天皇何以打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岩倉具視

倒幕派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推翻幕府。

一時間倒幕派與幕府關係一觸即發。

這時候有人提出與倒幕相互對立的主張——「大政奉還」。

大政奉還,就是主張幕府將軍把現有的統治權名義上奉還天皇,而在天皇之下設立一個由將軍擔任議長的「大名會議」來掌握實權。以「大名會議」為上院,另從各藩選拔有識之士組成下院,用類似歐美的議會形式來運行國政。

德川慶喜思來想去,覺得此舉可以消除倒幕派討伐的借口,使幕府從危亡中脫身,以退為進,同時自己仍掌握大權,不失為一道良策。

在德川慶喜考慮幕府命運的時候,倒幕派已經積極行動,約定出兵武裝倒幕,岩倉具視更以天皇的名義向下達了「珍戮賊臣慶喜」的討幕密詔。

1686年10月14日,身在京都的德川慶喜先發制人,於討幕密詔下達同一天上奏朝廷,請求將政權「奉還」給天皇。

明治維新:15歲的明治天皇何以打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大政奉還

倒幕派得知這一消息後,頓時捶胸頓足。德川慶喜的「大政奉還」使他們失去了舉兵的借口。

大政奉還意味著,延續了兩百六十四年的德川政權從此正式終結。但是因為沒有替代性政治框架,所以德川慶喜仍然掌握著很大權力。



三、選擇和平,退出歷史舞台

這時的形勢一片混亂,各種臆測紛飛,諸大名多採取觀望的態度。

但是倒幕派的決心依舊堅決,倒幕派軍隊紛紛向京都集合,倒幕派發動宮廷政變,以明治天皇名義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辭職並將領地和轄區內臣民返還朝廷,以此徹底廢除幕府的影響力。

此時,在京都幕府的勢力已經處於劣勢,12月13日德川慶喜離開京都,退往大阪。京都完全被倒幕派控制。

離開京都時,德川慶喜做了外交準備,讓列強仍然承認幕府為唯一的合法政權,與他關係一向友好的法國甚至表示提供援助。

控制京都後,倒幕武裝組建成新政府軍,他們不斷派人挑釁,散布謠言,試圖逼迫幕府率先挑起戰端,尋找對其開戰的借口。

1868年1月,德川慶喜下達討伐令,幕府軍隊從大阪向京都進發。

倒幕派欣喜若狂,對幕府開戰是他們期盼已久的。

有天皇在手,倒幕派成為正義性的一方。很快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新政府軍擊敗了一萬五千名幕府軍隊。

德川慶喜聽聞敗訓,逃回江戶。此後他拒絕了幕府中主戰派決一死戰的要求,採取絕對恭順的方針,不久江戶以和平的方式被明治政府佔領。

明治維新:15歲的明治天皇何以打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德川慶喜前往江戶

在當時的東方封建制度下,從來沒有一個掌握實權的人主動放棄權力,他們要麼老死於權位上,要麼被奪去了權力。從日本的歷史來看,德川慶喜遠沒有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他仍有很大的勢力,但是他選擇了放棄。

明治政府實行寬大政策,保全了德川慶喜的性命。

至此,持續了264年的德川幕府退出了歷史舞台。

但是支持幕府的勢力一直鬥爭到1869年6月。

1868年7月,睦仁將江戶改名為東京,定為首都,9月8日改年號為明治,明治維新徹底拉開大幕。

明治維新:15歲的明治天皇何以打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晚年的德川慶喜

德川慶喜當初很多歐化的改革措施被繼承了下來。

對於日本來說,德川慶喜沒有選擇抵抗到底是一件幸運的事,使得明治政府很快控制日本全國而避免了一場難以預料的內戰。

在事關日本國運的選擇上,德川慶喜的主動忍讓與放棄,推動了日本的國家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