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北大孫祁祥教授:信息社會與新供求關係

北大孫祁祥教授:信息社會與新供求關係

雷鋒網AI金融評論報道,2018 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2018)於近日在杭州召開,今年的主題是「大數據推動數字經濟」,主辦方共邀請了近 400 位國內外計算機領域知名專家、企業家參與演講。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祁祥也受邀進行了主題為「關於信息社會的經濟學思考」的分享。

北大孫祁祥教授:關於信息社會經濟學的五點思考

以下是演講摘編,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信息,我對這個詞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我在1978年當了兩年的話務員,在那一年,中國一共有359萬部電話,電話普及率只有0.38%,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2017年,中國行動電話每百人擁有1.25部電話,不包括座機。這種變化讓我是非常欣喜的,這是斗膽來做報告的理由。

數字經濟真的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交換、分配、學習、交往方式,可以預見是在信息社會誰更好的掌握了大數據的現代的信息技術,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對於中國來說,大力實施發展網路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的戰略,也是十三五時期重要的目標。

接下來簡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信息社會的一點粗淺的思考。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大約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的時代,有了農業、畜牧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土地是人們的生產資料,人們用自然力來替代部分的勞動者的體力,由此形成了農業文明。17世紀末,隨著蒸汽動力的發明和應用,人類社會開始步入工業社會,這個時期,資本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機器用來替代部分勞動者的體力,由此形成了工業文明。20世紀,伴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等電子信息的發展,人類逐漸進入了信息的社會,信息開始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計算機和數字技術成為信息社會的主要勞動工具,電腦延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腦,成為信息文明的重要的特徵。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2017全球中國信息社會報告指出,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信息社會,而中國的信息化社會雖然仍處於全球中下游的水平,但是近年來的增長速度是明顯高於全球平均增速,甚至高於G20和金磚國家的平均增速。到2020年我國講整體進入信息社會的初級階段。

人類進入到信息社會以後,基於信息資源這個特性基礎上的信息經濟的運作原理和運行規律,導致我們生活的社會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討論這些變化和由此引發的相關的問題。

一、信息的資源特性和供求關係

經濟學是研究資源有效配置的一門學科,它是基於一個核心的假設,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們的需要是無限的,這就構成了一個矛盾。基於這樣的一個矛盾,我們產生了經濟學,怎麼樣在有限的資源裡面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讓它得到最佳的配置來滿足人們的需要。

所以供求構成了經濟學核心分析框架的最核心的分析手法,供求分析。當我們在經濟社會供求分析所基於的資源有限性這一核心假設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首先信息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的生產要素的供給的有限性。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是以有形的土地和資本為核心的要素,它們基於總量上上有限性,我們有一個生產目的性的曲線,它表述的是社會在既定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的最大數量的組合,也就是說你只有這麼多的土地,只有這麼多的資源,還有一些技術,你在這樣的一個組合下你能生產多大的產品來滿足需求,這就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選擇性。

信息基於人類的加工和體驗和系統性的探索所產生的知識作為信息社會的核心生產要素,具有共享使用和無限增長的特性。有關資料顯示在19世紀的時候,人類的科技知識是每50年增長一倍,到20世紀是每十年增加一倍。進入21世紀以後則是每三到五年增加一倍。信息的共享邊際成本為零,意味著信息擁有明顯的規模遞增的性質,這將前所未有的擴大生產可能性曲線。

二、信息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供需空間格局,在更高層層次上構建了新的供求關係。

無論是農業社會還是工業社會,點對點的區域性市場是基本做供求空間局。我在做話務員之前做過四年的知青,我們每年收完稻子之後,我們拿非常簡單的打稻機把稻子打出來,然後挑到指定的糧店。在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衝破了地域的障礙和限制,極大地改變的傳統的社會的空虛空間依據,從控方來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零庫存和共享經濟成為可能,提升了控方的競爭優勢。從西方的來看,買家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工具來更全面、迅捷地掌握產品的規律,並在交易中佔據主動的地位。由此可見現代技術的發展共同提升了雙方的能力和水平,進而在更高層次上構建了供求關係。

再次,信息社會集聚提升的財富增長的速度,增加了收入分配的格局調整的靈活性,因此經濟學裡面我們講資源配置,它包括了價值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環節,那麼基於上述的變化,價值的生產、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土地、資本、勞動力等有幸生產要素具有相對固定的產權歸屬的特性,因而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由此也產生了較為固定的收入分配的關係,沒有掌握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勞動者往往只能提供無差異或差異信非常小的勞動,社會財富的分配結構在較場時間內難以發生較大的改變,而在信息社會,知識信息是其住了資源,二值時經濟更迭的速度,越來越快,周期越來越短,這意味著什麼呢?一方面它意味著誰了最新的知識信息,掌握了經濟收益的控制權,而且另一方面它葉一葦這相比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來說,信息社會中的收入分配在變化和調整的格局更加的靈活和快捷。

大家知道美國石油大王在1858年開始創業,用了半個多世紀打造了起的他的石油帝國。Facebook的創始人在2004年創辦社交網站,僅用了14年的時間就以735億美元躋身201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的第五名。我們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美國在1906年到2016年年均通脹率是3.18%,據此可推算,1916年的一美元相當於2016年22.9美元。

信息技術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一國取得經濟成就的最重要的標誌,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從傳統的農耕文明和工業社會初期,土地資本和勞動力是影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在總量有限性和土地上的他性。有一個報告指出,在地球和人類社會的系統沒有發生重大改變的情況下,人類社會生產的增長最遲將在2100年停止,這一判斷得出自重要的依據就是有限資源以及地球生態的限制,而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信息社會的出現,所以羅德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學派開始將技術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的變數,此後盧卡斯等新經濟增長理論學派認為,以信息形式存在的知識要素驅動的經濟增長。

那麼依靠信息驅動的知識經濟的增長邊界是難以估量的,這是主要基於信息社會,知識投入自規模報酬遞增的特性。在傳統的經濟學中,經濟要素通常被假定為是規模報酬遞減的,你投入的土地、勞動力越多,邊界的產出就越低,這樣的特徵最終只能導致人均產出的均衡,而不能保證持續的增長。如果說某一個要素的報酬是遞增那情況就不一樣了,它的積累將會導致持續的增長。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就在於揭示了知識如何成為驅動經濟長期增長不竭的動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廣義上來說,知識是一種公共品,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特性,一個人使用知識,他並不妨礙別人的使用,只是當然這裡我是有前提的。最近這些時間經常有人開玩笑問我,你最近掙了不少的錢,因為你去年在北大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網路的閱讀量都達到三億人次。我說我們沒有任何的收費的機制在裡面,我們是完全的知識共享的一種知識傳播。但有人會用這樣打賞的方式可能會掙很多的錢,通過知識的傳播。當知識這種要素被作為投入品時就會產品強大的正外性,從而導致報酬遞增的出現,一旦了這樣的持續的增長,也就成為了可能。

知識賦能的信息技術,大大緩解了因信息不對稱,不完全造成的市場失靈。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信息不對稱,不完全的現象十分的嚴重,由此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效應,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迅的分析整合供需雙方的海量的信息,由此大大提升了全社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滿足了多樣化。

知識賦能的信息技術成為規模經濟的重要的前提。經濟學裡面講規模經濟,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經濟效益提升的經濟現象,它的原理在於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平均總成本下降,但由於人的體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單靠人力是難以管控大規模的機器生產的,而信息技術的使用使自動化的生產方式能夠期待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由此為人類管控大規模的機器生產提供了可能,進而實現規模效應。

知識賦能的信息技術能夠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管理,信息技術的顯著的特徵是技術含量高,滲透力強,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優化對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管理,從而提高要素的組合效率和全要素的生產率。剛才李院士也說明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問題。

三、信息社會的壟斷問題

壟斷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的範疇,行政學的壟斷,遏制競爭,滋生腐敗,導致低效,在傳統的工業社會,政府可以從事反壟斷法來歸置實體經濟的壟斷行為。

在信息社會有一個流量不等值的定律,大眾熟知的互聯網721的法則,這也是我去學習的獲得的這麼一個信息。行業排名老大的市場份額一般有70,第二名是20,其他的是10。由此可見公司和數據的本質屬性改變了傳統競爭的定義,數據壟斷成為壟斷的新內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公司對互聯網公司對用戶具有明顯的鎖定效應。

2、數字經濟具有明顯的網路的效應。

3、數據收集平台擁有多邊市場。

那麼由於這些特點,由於信息資源的這種特性,所以擁有豐厚數據資源和較強的數據分析能力的企業往往占更加有利的地位,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會造成一種新的信息部對稱?我前面講到信息的不對稱,信息部完全是市場失靈造成市場失靈的重要的一些原因,那麼會不會產生新的信息部對稱,由此產生一種新的市場失靈,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否會濫用市場勢力,從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在傳統社會為什麼要打破壟斷呢?因為壟斷,他一直競爭他,最後通過這個壟斷地位獲取壟斷價格,獲取這個壟斷的利潤,最後他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但是我們來看,在傳統的反壟斷法在控制合併的措施上,它通常是以企業的規模為依據的,數據的功能的延伸程度並不一定與企業的成正比。他提供的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不僅沒有收取我們經濟學中的壟斷的價格,而且很多是免費的,這就使得以壟斷價格作為判據是難以成立的。由於信息的特性導致了一系列相關的變化,傳統社會的反壟斷的措施在當今社會的數字時代難以完全的適應。信息社會的壟斷的形式、後果、反壟斷的措施等等無一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四、信息的社會安全問題

信息的價值和成本是經濟學的分支,信息經濟學的重要的內容,嚴重的問題屬於信息潛在的成本,信息的載體多以數字形式呈現,其可以複製、接觸、存儲、且分散廣泛的屬性,使得信息資源較傳統的物質資源更容易被竊取。同時信息網路已經深入經濟、國防、科技與文教各個方面,廣泛的信息接入增加了網路安全的脆弱性和複雜性,網路系統一旦崩潰或者遭受攻擊所帶來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

與此同時,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也受到了安全嚴重的威脅,隨著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的加深打響的惡意程序,各類釣魚和欺詐呈高速的增長的。2011年至今全球已經有11.27億用戶隱私信息被泄露,Face book發生了8700萬人的信息泄露的事件。

如果信息社會的發展是以網路安全和個人隱私受到威脅作為代價的話,那麼我們要問,人類社會發展進入到信息社會的意義何在?但我相信,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來都是攜手前行的,這是人類發展的規律,既然我們有能力發明出造福社會的技術,就應當有能力抑制其可能產生弊端的能力。保護網路安全和個人隱私,這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這是你們計算機專家的業務。

五、信息社會的技術使用問題。

當人類社會從農耕文明進入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以後,科技發展得規律顯示,從科學原理和規律的探索揭示到產業化之間的周期越來越短,科技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科技發展速度的數量級明顯提升。  毫無疑問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如果運用不當,現代科技的發展也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包括我上面提到經濟安全和個人隱私受到威脅的問題,包括生態危機,恐怖主義活動等等。工業社會如此,信息社會更是如此。比如說我們知道的一般我們講到塑料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但是看到塑料對人類的危害,生態的危機所造成的影響,看你怎麼樣用這個技術。

上世紀90年代轟動全美的FBI歷時18年之久才告破的郵包炸彈案的兇手,他在論工業社會和未來的文章中寫到,工業文明極大地提高發達國家的人類預期的壽命,但是也破壞了社會的穩定性,剝奪的人類的尊嚴,導致了心理疾病的擴散,還嚴重的破壞了自然界。這個人非常的厲害,16歲考入哈佛大學數學系。這樣的一個人他在長達17年件寄出了16枚炸彈,他的思想是非常的極端的,行為是非常的冷酷的。但是他偏激的觀點也最我們今天的信息社會的發展帶來警醒。

當年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的時候,愛因斯坦曾說,當初向羅斯福總統致信研究核武器是我一生的最大的錯誤。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但是技術的進步迴避不了雙刃劍的問題。經濟學之父在出版其經濟學的奠基之做《國富倫》之前發表了倫理學習著作,他看到工業革命帶來的進行進步和市場經濟所煥發的經濟活力,但他也看到金錢與爆發之後的種種罪惡,由此去探討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在他看來,市場經濟比較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他不僅儘力在利己的基礎之上,還法國是利他的,二者本質上一致的。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就經濟談經濟,就技術談技術,這個社會需要我們各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共同努力,通過建立和完善制度,使賢任與技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最終實現人類的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人的全面發展的,我想這也是精當我們今天計算機大會的宗旨和目的。

《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不管是小數還是大數據的時代,世界都是大道至簡,有規律可循的,數據是死,大數據背後的經濟社會現象是鮮活靈動的,如何不被大數據的大數據迷惑,而能正確區分運用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從現象看本質,從結果找原因,從偶然尋必然,從當前觀長遠,這需要我們運用辯證唯物法的思想精神來理清我們的研究思路。玄生萬物,九九歸一,我希望我們能夠站的高,看得遠,拎得清。

更多資訊,請關注雷鋒網AI金融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營銷神器!Salesforce宣布更新Sales Cloud多項功能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