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白最孤獨的一首詩,蒼涼凄冷,千年以來誰懂他的寂寞

李白最孤獨的一首詩,蒼涼凄冷,千年以來誰懂他的寂寞

說起李白,都能將他與最偉大的詩人畫上等號。確實,李白以非凡的天賦,造就了無數詩篇,又以離奇的人生,為這些詩篇增加的亮色。他的詩歌,達到了變幻莫測,天馬行空的境界,為浪漫主義做出了最好的詮釋。我們通常所見到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這一類。

然而,作為詩人,特別是一位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自身命運又坎坷多難得的詩人,他的詩歌當然不會一成不變。除了放歌縱酒以外,他也寫下過一些苦悶的詩歌。其中,最為孤獨,最為落寞的當屬這首《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首詩的意思,一如李白的風格,並不艱澀難懂:群鳥在高高的天空中越飛越遠,逐漸散盡,孤雲也偷偷溜走,獨自去偷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怎麼看也不會滿足的,就只有我和這眼前同樣孤獨的敬亭山了。

這首詩寫得好就好在看似漫不經心,卻在閑庭信步之中,抒發了自己內心中孤獨的情感。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看起來是寫眼前之景,並不足以為奇,似乎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但仔細體會,你會發覺,鳥兒都在離開自己,孤雲也厭棄自己,好像周邊的萬物都離開孤獨的詩人。

在這兩句中,詩人用的是以「動」見「靜」的手法。看起來飛鳥在動,連雲彩在動,而詩人卻以獃獃佇立的神態看著它們。在這一動一靜之中,更加增添了李白的落寞之情。這也為題目之中的「獨坐」作出了傳神的勾畫。

在詩的後兩句中,詩人卻將筆端一轉,突然採用了擬人的手法,將敬亭山比作人。只有同樣在孤獨之中等待的敬亭山,才與詩人能相看相視,才能夠達到心意相通的默契程度。更為絕妙的是,越是將冷冰冰的山寫得如此知情重義,更是體現出李白已經被世人所厭棄,更體會出那種意境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難怪《唐詩摘鈔》中評價這句:

賢者自表其節,不肯為世推移也。

對於這首詩的時間和背景,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此詩作於天寶十二年,這是詩人第一次來到宣城,來到敬亭山。他不僅寫下了《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而且還滿懷無奈寫下了這首《獨坐敬亭山》。

此時的李白,已經從朝廷中放逐出來,再也不是翰林。他經歷了人間的大悲大喜,從一個天子的近臣,變成了一介布衣,又回到了起點。很多趨炎附勢的小人,讓他吃了不少苦頭,因此李白才寫下了這首詩。

這個觀點較為主流,但另一種說法卻讓小珏更為認可。那就是此詩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首先的原因是在李白的詩稿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是在天寶十三年。而且,在天寶十三年的時候,詩人雖然辭去了翰林的身份,但此時正是名氣最為鼎盛的時候,人也處在生命力最強的中年。

他來宣城是受長史李昭的邀請。所以從心境上來說,李白不應該如此落寞和孤獨。此時他甚至還在敬亭山搭建了房子,接子女居住,明明在享受天倫之樂啊。

如果認定該詩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的話,就說得清楚多了。此時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國家正在飽經戰火。更為重要的是,李白不僅經歷了漂泊之苦,而且還因為參加永王李璘的叛亂而下獄,差點就被斬首。經過生離死別的他,人望已經遠不如從前,很多人都躲避著他。

這是他第七次來到敬亭山,這也才更貼切於詩中「相看兩不厭」的意思。此時的李白,再也見不到賓客滿門的盛況,也沒有了親友的噓寒問暖,他甚至找不到知己把酒高歌,縱論天下。所以他步履蹣跚爬上敬亭山,才會寫下這首千古絕佳,讓人傷感的名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首最狂的詞,是蘇軾最得意之作,也拉開了豪放派演出的序幕
詩仙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字字千金,應該放大20倍欣賞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