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做改革開放的記錄者和傳播者——專訪紀錄片導演王智

做改革開放的記錄者和傳播者——專訪紀錄片導演王智

做改革開放的記錄者和傳播者——專訪紀錄片導演王智

王智導演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武維納):第四屆萬峰林微電影盛典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影像大賽」10月27日在雲南彝良舉行頒獎盛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廣俄東中心攝製的紀錄片《七十號》等四部作品獲獎。

"點贊中國,紀錄中國40年"第四屆萬峰林微電影盛典組委會,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今年專門設立了主題影像大賽活動,本次大賽由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和中國國際影視文化交流促進會聯合主辦,中共彝良縣委、彝良縣人民政府承辦。此次影像大賽旨在獎勵展現中國改革開放優秀影視作品,分享改革開放經驗和成果的影像大賽,大賽評委會由國際電影節主席及著名學者專家組成,本屆大賽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各級電視台,行業協會,大專院校,網站和影視公司報送的作品4216部,盛況空前。國家廣電總局,中國文信息協會,彝良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及相關方面的負責同志出席開幕式和頒獎盛典。這也是萬峰林微電影盛典第一次在雲南舉辦。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廣俄東中心和塞爾維亞國家廣播電視台聯合攝製的長紀錄片《七十號》(76分鐘)獲一等獎,國廣俄東中心和山東新天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長紀錄片《小城記憶》(87分鐘)獲二等獎,國廣俄東中心和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國際在線聯合攝製的微紀錄片《我和北京》獲得二等獎,國廣俄東中心攝製的短紀錄片《花樣。年華》獲得二等獎。在作品長度上,這四部紀錄片涵蓋了長、短、微三個時間長度,在內容上,既有走出去的中國人在海外奮力打拚、追逐夢想的故事,也有外國小伙到中國創業獲得愛情的故事,還有外國留學生見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變化與發展等。

在頒獎現場,記者採訪了這四部紀錄片的導演王智。

記者:王智導演你好,首先祝賀你在本屆影像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僅今年以來,你拍攝的紀錄片在多個紀錄片節和微電影節上獲獎,這也說明了國廣俄東中心在紀錄片創作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實力。作為導演你認為怎麼才能拍攝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呢?你是怎麼看待紀錄片的?

王智導演:紀錄片是國家的相冊,也是改革開放的相冊。在社會的發展和進程中,沒有什麼傳播工具比紀錄片更形象、更直觀、更真實的記錄歷史。雖然,文字、美術、雕塑、戲劇,都可以記錄歷史和事件,但這些工具的記錄具有先天的不足和局限,但紀錄片卻能彌補這些不足或局限。我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就是說「聽」不如「看」,「眼見為實」嘛。在國際傳播中,我極力推崇「看得見的報道」。

對於怎麼才能拍攝一部優秀的紀錄片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因為我也在學習之中。但有一些小經驗還是可以與大家分享的。拍攝紀錄片最重要的在於真誠,要用心去拍,要彎下腰、沉下心、耐得住,不要把心思用在花里胡哨的層面上。紀錄片是需要積累的,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是一種生活態度。紀錄片創作者必須深入生活,才能準確、客觀的表達,才能挖掘出真善美的東西。不能浮光掠影。

記者:在此次影像大賽上,你一口氣摘得了四個獎項,成為本次大賽最大的贏家之一,你能談談這次獲獎的幾部紀錄片嗎?

王智導演:一口氣拿了四個獎,完全出乎我的預料。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國廣俄東中心在紀錄片創作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長片、短片還是微紀錄片,我們基本上都能熟練掌握其創作規律,拍攝出專家認可、觀眾滿意的紀錄片作品。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每一部片子都是在非常小的成本,非常低的投入,非常少的人員和非常簡陋的設備的情況下完成的。應該說,一部片子的性價比是很高的,是符合"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創作原則的。

如果單單從這獲獎幾個片子來看,體量、題材和表現方法都不太一樣,差異較大。比如《七十號》片長76分鐘,但我們前期的拍攝只有不到8天的時間,後期剪輯也就一周的時間,這麼短的創作周期,並沒有影響它的質量。片子的結構在我的腦子裡不知道推翻了多少次,又重新結構了多少次,走路吃飯甚至睡覺都在想片子的問題。現在看來努力沒有白費。片子完成後先後在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三屆國際微電影展映盛典摘得了紀錄片優秀作品獎(最高獎),在歐洲的貝爾克道斯電影節進入了展映單元,這也是國際台的影視作品第一次進入這個歐洲電影節。之前我們的紀錄片也曾在阿斯特拉電影節、波羅乃茨電影節、加拿大金楓葉電影節提名和入圍。另一部紀錄片《小城記憶》創作手法與《七十號》反差很大,《小城記憶》更多的在哲學層面觀察生活,它把改革的陣痛和鳳凰涅槃的再生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壓力感」,給觀眾更多的思考。《花樣.年華》和《我和北京》的片長一個是30分鐘,一個是16分鐘,都是小片子。輕快明亮是這兩個片子的基本基調。《花樣.年華》的結構和表現方式比較獨特和新穎,所以這部片子自完成至今拿了很多獎,《我和北京》是由五個三分鐘的小片子組結而成,來自五個國家的留學生一人一個故事,這樣的結構既可以整體播放,也可以獨立成章,既可以在傳統媒體播出,也適合在手機端等新媒體上線,打破了過去城市宣傳片的固有模式,也算是一種嘗試和創新吧。

記者:你能簡單的說一說今後的打算嗎?

今後路還很長啊。我們已經度過了「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現在已經有了基本的目標和方向,那就是按照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統一部署和要求,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走。具體到個人的創作,今年我手頭上已經完成前期拍攝和正在準備後期的有四部部片子,一部是《針.傳》,還有一部和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聯合攝製的紀錄片叫《薩瓦河上》,過去這部片子叫?在路上?,還有和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國際在線聯合拍攝?我和北京?第二部,另一部是與北京光輝世紀、上海亞洲電視藝術中心等聯合攝製的紀錄電影《在你的懷抱里》。大概的情況就是這樣。

記者:謝謝你接受採訪,也預祝你今後取得更多的成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