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仲景的一句話,竟然有這麼多深意!

仲景的一句話,竟然有這麼多深意!

那麼臨床中究竟該怎樣去掌握和使用「和之」這一原則呢?仲景在經文中並未言明,但是綜觀仲景在「痰飲病」「水氣病」等篇中對各種不同的水液疾患所進行的辨證施治,則「和之」之法不難了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飲邪所在部位和病勢之不同而配合不同的治法

大凡飲邪在表在上、病勢向外向上者,當因勢利導,配合發汗之法,使邪從汗泄,如「痰飲病」篇的大小青龍湯證;水邪在里在下、病勢向內向下者,則當順其水勢,利其州都,使水飲化津四布或從小便去之,如「痰飲病」篇的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證,若停痰蓄飲,內結深痼,發汗、利小便之力不能勝任,則當配合攻下之法,使水從大便而去,如「痰飲病」篇的十棗湯、己椒藶黃丸、甘遂半夏湯等證。

總之,水邪為病,變動不羈,病位有上下內外之殊,病勢有向上向下之異,所以治療時就必須在扶脾固本、溫化水飲的同時,根據病位病勢的不同而分別配合發汗、攻下、利小便等法則,方能提高療效。

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和兼夾證輔以不同的治法

由於個體差異、感邪輕重和兼夾證的不同,同一水飲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因此在治療時就必須輔以不同的治法。今以支飲為例加以說明,支飲的主證是咳逆倚息不得卧。如兼寒邪,而見惡寒發熱、胸痞、乾嘔、咳喘等症,為內飲外寒,治宜發汗解表,兼溫化里飲,方用小青龍湯;如外證未解,飲邪郁而化熱,而見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喘、煩躁之症,則當發汗散飲,兼清鬱熱,方用大青龍湯;如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為水停心下,清陽不升,濁陰上冒,當補脾利水,利水除飲,以澤瀉湯主之;如「支飲不得息」為痰飲壅塞,肺氣不利,當破結利飲、通肺和中,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如支飲兼見腹滿,當疏導腸胃、蕩滌實邪,以厚朴大黃湯主之;如「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乃屬支飲重症,病情虛實錯雜,宜用木防己湯,或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溫清並用,邪正兼顧,攻補兼施。

總之,隨著水飲不同表現和寒熱虛實的兼證之不同,必須在溫化水飲的同時,佐以行消開導等不同治法,才能絲絲入扣,切合病情。

不同的病情當用不同的溫葯

溫葯是個非常非常廣泛的概念,它有許多不同的類屬。從「味」來看,有辛溫、苦溫、甘溫、苦辛溫、甘苦溫等類;從「溫」的程度上分,有微溫、溫熱、大熱等類;從浮沉升降來看,有溫而升散,也有溫而沉降之不同:從科屬來看,有植物類、動物類、金石類;從作用來看,有溫補、溫運、芳化、溫下等類。

總之,溫葯的種類屬性非常之多,而仲景在經文中籠統地言「以溫葯和之」而不指明何類溫葯,我認為這不是為了節省筆墨,而是由於臨床上水液疾病千變萬化,人體素質各不相同,其病因病機也有微妙的差別,是不能固定地用某一類溫葯的,必須根據患者稟賦、病因病機、臨床表現的不同,審時度勢,恰當地進行選擇。

如水邪在上焦、肺部、肌膚的,則當選用質輕升散的辛溫葯,如麻、桂、辛等類:邪在中焦脾胃的,則當選用芳香運脾、苦溫辛溫甘溫等治燥濕之品,如白朮、甘草、半夏、陳皮等;如下焦陽虛,飲邪不化,則當選具有溫腎回陽、化氣行水功能的辛熱之品,如附子、肉桂、乾薑之屬;如身體壯實,正氣不虛之人,則少選或不選甘溫之品;如身體虧乏,中氣不足者可酌情選用甘溫補益之類以扶正氣,如人蔘、白朮、大棗、山藥等,只有這樣,才能葯盡其用,充分發揮其療病的功效。不然,上病用下藥,下病用上藥,外病用里葯,里病用表葯,體實用溫補,體虛用剛燥,則沒有不出差錯的。

注意劑量和給葯的方法及護理

如前所說,「和之」有勿太過、勿不及、緩和、溫和之意,這既是我們使用溫法的原則,也是我們使用溫法所達到最佳境界,因為只有勿太過、勿不及,才能達到邪去人安的目的。

我們要達到用藥時既勿太過,又勿不及,除要做到前幾項之外,還必須注意劑量的給予及服藥的方法、護理等。在劑量上,必須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的輕重而權衡大小,若重病輕投,無異隔靴搔癢;若淺病重予,則葯過病所,於病無益,反損正氣。在服藥及護理上,煎煮、服法(每次給藥量、間隔時間、飯前服或是飯後服等)、有哪些禁忌等,都要一一加以考慮。仲景對這方面十分重視,為我們作出了良好榜樣。

以十棗湯為例加以說明。十棗湯,治懸飲的名方,是祛痰蠲飲的猛劑,用之得當,效如桴鼓;如用不當,則留患無窮。

因此,仲景對此方的配製、煎法、服法、注意事項和護理等都作了極為明確細微的交待。藥物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葯比例: 各等分;製作: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葯末;每次用藥量:強人服一錢七,羸人服半錢;服藥時間:平旦;方法:溫服之;注意事項: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護理:得快下後,糜粥自養。不難看出,仲景臨床用藥是多麼一絲不苟,認真負責啊!

總之,在運用溫法治療水飲一類疾病的時候必須根據患者體質、病位、病勢、兼症等不同情況配合不同的其他治法,選擇不同類別的溫葯,組成大小適宜的方劑,注意給藥方法和護理,才能達到水邪去,正氣復,人體安,勿太過亦無不及的治療效果和治療目的。我認為這就是「和之」二字對我們所要求的。因此「和之」是我們使用溫法必須十分注意的法則。

版權聲明

本文來「中醫出版」,作者/ 邱敏 唐軍,編輯/山柰。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走方醫的小道和醫術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