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姬歸漢新解

文姬歸漢新解

原標題:文姬歸漢新解


□陳忠海


【楊彪之後,曹操心目中續寫《東觀漢記》的最佳人選就是蔡文姬,這大概才是曹操竭力促成文姬歸漢的原因】

姬歸漢是一件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但關於曹操促成這樁盛事的原因,卻有不同的理解。

一樁歷史盛事


文姬歸漢的故事最早記錄在《後漢書》中,說的是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在兵荒馬亂里不幸被羌胡兵所擄,流落到南匈奴左賢王部,在胡中生活了12年,後來曹操遣使者將蔡文姬從匈奴人那裡贖回,為其改嫁,並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為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蔡文姬本名蔡琰,文姬是她的字,南朝梁人劉昭編的《幼童傳》中記錄了之前各代「神童」的故事,其中的一則是蔡文姬「六歲辨琴」。有一次,蔡文姬的父親蔡邕鼓琴,弦斷了,當時只有6歲的小文姬看都沒看就說斷的是第二根弦。確實是第二根,蔡邕很驚訝:「你是冒碰的吧?」蔡邕於是故意弄斷了另一根弦,問女兒是第幾根,女兒說:「是第四根。」又答對了,這件事傳出後,蔡文姬被認為是神童。

史書說蔡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除音樂外,蔡文姬還擅長文學、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但其中絕大多數篇章已失傳,保存至今的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皆為文學史上的名篇。


蔡文姬是公認的一代才女,她的傳奇經歷更讓人唏噓感嘆,所以文姬歸漢的故事歷代以來都是歌詠、傳誦的題材,唐玄宗時著名琴工董庭蘭將《胡笳十八拍》譜成曲,詩人李頎在《聽董大彈胡笳》中寫道:「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宋朝畫家李唐創作《文姬歸漢圖》,共18幅,反映的也是文姬歸漢的前後經過。從古至今,文姬歸漢是詩文、繪畫、戲曲、影視等文藝作品經常表現的內容,相關故事早已眾所周知。


並非「青梅竹馬」


文姬歸漢於國於家都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但在當時這其實也是一件並不容易做到的事,這是因為蔡文姬曾生活過的南匈奴在東漢末年有著特殊的地位。


漢朝初年,匈奴曾是朝廷最大的外部威脅,為此漢朝政府不得不通過和親的方式取得邊境安定。後來,隨著中原王朝逐漸強大,開始用武力解決邊境問題,到了東漢,匈奴慢慢分成了兩部分,即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的南匈奴在政治上親近漢朝政府,漢末時他們一部分居住於河東郡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附近,另一部分居住於所謂的「西河美稷」,一般認為是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一帶。

史書記載蔡文姬落入左賢王部,左賢王是南匈奴單于手下的部族首領,當時的南匈奴聽命於曹操控制下的東漢朝廷,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多年,並在那裡結婚生子,曹操如果以命令的形式去要人,勢必會破壞與南匈奴之間的關係。所以,曹操最後專門派出了使者,還帶上了豐厚的禮物,包括珍貴的「金璧」,這才妥善地解決了問題,將蔡文姬順利接回。


曹操一向有大局觀,他特意去做這件事,顯然不是隨意之舉,也不是心血來潮,一個十分流行的解釋是:曹操與蔡文姬從小「青梅竹馬」,當曹操打聽到蔡文姬的下落時,出於「舊情」,所以不惜代價要把蔡文姬接回來,一些小說、戲曲、影視劇就是以此為主線演繹曹操與蔡文姬之間的故事。曹操與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確實「有舊」,他們都曾擔任過品秩六百石的議郎一職,任職時間大致相同,所以有的史書說蔡邕是曹操的「故人」,曹操早年與蔡文姬有接觸,這是可能的。但是,從年齡上看二人不可能「青梅竹馬」,曹操出生於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蔡文姬生年不詳,根據她沒入胡中前的婚姻狀況以及主要經歷推測,多數學者認為她出生於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前後,也就是說二人相差了20多歲,曹操和蔡邕同為議郎是在漢靈帝光和年間,當時曹操已30歲左右,而蔡文姬只是一個幾歲的小女孩,二人不可能「青梅竹馬」。


一個多事之秋


文姬歸漢是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前後,就在這一年發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推測起來,蔡文姬回到中原應該在赤壁之戰前不久。


對曹操而言,這一段時間正是最忙的時候。前一年,曹操力排眾議決心北征烏桓,雖然取得大勝,但一年多的時間裡曹軍主力遠在北方,給南方的孫權以可乘之機。孫權抓住機會,迅速擴張勢力,直逼荊州東大門,這令曹操感到吃驚。北征歸來,大軍本應好好休整一番,但曹操卻不敢再等,他擔心劉表的荊州落入孫權之手,所以只經過幾個月的短暫準備就揮師南下了,這大概也是赤壁兵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一年曹操也承受了許多失去親人與友人的痛苦,先是北征歸師途中,曹操最看好的智囊郭嘉不幸病逝,曹操為此深受打擊,接著曹操最心愛的兒子曹沖病故,曹操再受打擊,悲痛欲絕。還是在這一年,曹操殺了名醫華佗和名士孔融,對曹操來說,這一年裡似乎每一天都不平靜,而蔡文姬就是在這個多事之秋歸來的。


所以,有人認為曹操看中了蔡文姬在文學上的成就,把她接回是為了「繁榮文學事業」,這樣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蔡文姬固然有才華,曹操也固然喜歡寫詩作文,但此時的曹操滿腦子都是軍事和政治問題,哪有心思考慮文化方面的事?況且,曹操的身邊其實並不缺一流的文人,兒子曹丕、曹植自不必說,還有眾星閃耀的「建安七子」,似乎不缺少蔡文姬這一個。


續寫《東觀漢記》


曹操耗費心力將蔡文姬接回,「青梅竹馬」和「繁榮文學事業」的理由都沒有說服力,唯一說得過去的理由似乎是故人之情,曹操出於對老朋友蔡邕的舊情,聽到他後人的消息,想把蔡文姬接回故鄉來。然而,僅僅因為這一點,曹操就在日理萬機的多事之秋專門派出使者、帶上重禮,還冒著破壞聯盟的危險去要人,理由看起來仍顯不足。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還有沒有其它原因呢?關於這一點,似乎可以從蔡文姬的父親蔡邕那裡找答案。蔡邕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也是一名耿直的大臣,除此之外,他還承擔《東觀漢記》部分篇目的撰寫。東漢建立時,漢光武帝劉秀即下詔修撰本朝國史,朝廷為此專門設立了修史館,該館因位於洛陽南宮貯藏檔案、典籍和從事校書的東觀內,所以命名為《東觀漢記》,與《後書》、《後漢書》不同,《東觀漢記》是一部「當朝史」,時間每向前發展一段就續寫一部分,所以在東漢一朝有許多著名學者都參與了這項工作。


漢靈帝時,蔡邕及楊彪、盧植、韓說等人參加了編撰《東觀漢記》的工作,其中蔡邕撰寫的篇目最多,包括《靈帝紀》及其他列傳42篇、志10篇,後來王允借故要殺蔡邕,但這項工作還在進行,蔡邕向王允提出《東觀漢記》尚未修完,自己願像司馬遷那樣以刑贖罪,以便繼續撰寫《東觀漢記》,這句話反倒讓王允堅定了殺蔡邕的決心。


蔡邕死後,《東觀漢記》的主要撰寫者是楊彪,也就是曹操身邊著名謀士楊修的父親,曹操與楊彪之間關係微妙,曹操曾將楊彪治罪,在曹操看來楊彪顯然不是撰寫當朝史書的合適人選,但要再找其他人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修史的條件極為艱苦,朝廷經過董卓之亂和西遷,所保存的檔案、圖書已散失殆盡,許多珍貴的史料只能靠個人典藏進行補充。


蔡邕就是當時最著名的藏書家,蔡文姬歸來後,曹操專門向蔡文姬打聽蔡邕所藏圖書的情況:「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否?」蔡文姬告訴曹操,父親留下了4000多卷書籍資料,但「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不過蔡文姬從小就有默記的過人天賦,能背下來的有400多篇,曹操一聽十分高興,馬上派10名書吏做助手,讓蔡文姬把她所默記的內容寫出來。


蔡文姬流落胡中前曾多年生活在父親身邊,對蔡邕創作的東西很熟悉,蔡邕那時全部精力都用在《東觀漢記》的撰寫上,蔡文姬所能默記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內容,或者就與《東觀漢記》有關,所以曹操才如此重視。楊彪之後,曹操心目中續寫《東觀漢記》的最佳人選就是蔡文姬,這大概才是曹操竭力促成文姬歸漢的原因。


不過,後來的政治形勢又發生了變化,曹操死後,兒子曹丕禪代稱帝,東漢滅亡,東漢的末代皇帝漢獻帝降為曹魏的山陽公,《東觀漢記》里不再有《獻帝紀》,寫到漢靈帝就終止了,如果蔡文姬後來真的續寫了《東觀漢記》,那麼她所寫的篇章也無法流傳下來了。


(作者為文史學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報告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經濟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