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人」傾國傾城貌背後的不幸結局
千百年來,人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蟬與楊貴妃四位女子的絕代芳姿。她們既有傾國傾城貌,在重大歷史事件中,還常有曲折動人、救國救民的傳奇故事,被廣為傳頌。
然而,自古紅顏多薄命,人們常常只記得她們光鮮靚麗的一面,卻往往疏漏了她們大多不幸的結局。
西施
榮歸故里,悲喜歸去卻成謎
(西施影視形象)
西施位列四大美女之首,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因為天生麗質、貌美絕世,以至於人們都不喊她的名姓,只把這位西村的施家姑娘,喚作西施。
相傳,她在河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覺得西施太美,都會自行慚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來,這便是「沉魚之貌」美譽的由來。
可自古紅顏命運多坎坷,生於戰亂年間的西施也難逃宿命。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三年後,勾踐釋歸,卧薪嘗膽以謀復國。針對夫差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向越王獻出了「滅吳九策」,其中一條便是美人計。
越王立即採納了這一建議,派大夫范蠡尋遍全國選出相貌出眾的美女。於是,西施被帶回會稽。越王又花了三年時間培訓她們歌舞、步履、禮儀等。由此,西施從一位浣紗村姑,成功轉型為修養有素的宮女。
隨後,西施與眾美女一道被進獻給夫差。夫差果然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終日與美女嬉戲,不理朝政。
就這樣,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憑藉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於滅吳復國。
可是,在這之後呢?回到故國的西施又面臨怎樣的生活?對西施的結局,歷來有不同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一個完滿結局,即西施與范蠡雙宿雙歸。據唐朝版《越絕書》記載:「吳之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民間傳說也認為,西施和范蠡本是情侶,待到西施功成歸國後,范蠡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而不可以共安樂,自己再待下去會有危險,便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歸隱江湖不知所終。
第二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這種說法最早見於《墨子·親士》記載:「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此外,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根據《吳越春秋》這段史實也附會了如下情節:越王勾踐把西施擄回了越國,第一天晚上就叫她侍寢。哪知越王妻子大發醋勁,妒而生恨,背著越王,把西施沉入江中,還說:「此乃禍水,豈可留之?」並且,至今在沿海的泥沙中都有一種似人舌的文蜊,人們稱之為沉江後的「西施舌」,也是閩菜中最佳的一道神品。
按常理推斷,西施本是農家女子,只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鬥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後,「兔死狗烹」,也是很有可能的事。
可今人更願意相信的,是美人有美的落幕。所以,相對於被沉江底,人們無疑還是傾向於西施隨范蠡歸隱五湖這一傳說。
昭君
千古出塞,死留青冢使人嗟
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之為掌上明珠。王昭君自幼天生麗質,有著「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的美譽,她的絕世才貌,也順著香溪水,傳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容貌出眾的王昭君被選中。但據說,由於那時宮女俱多,日理萬機的漢元帝沒時間親自挑選妃嬪,便讓畫師們畫了像再從中挑選。王昭君進宮後,因品行高潔,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被畫得十分平庸,且臉頰上點有一顆喪夫落淚痣。為此,王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就在昭君偏居冷宮這幾年時間裡,大漢帝國面臨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寧的處境。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可縱觀漢元帝整個後宮,宮女們雖在皇宮猶如鳥兒在樊籠,都爭著想出去,但一聽是去荒漠遙遠的匈奴,誰都不願意。這時,不甘心做白頭宮女的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
呼韓邪臨辭大會上,19歲芳齡的王昭君靚飾出場,元帝見後大驚,這才知道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但此時後悔已來不及。
在車隊人馬的簇擁下,王昭君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據傳,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都忘記扇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有了「落雁」 的美稱。
昭君出塞後,在匈奴期間,她勸呼韓邪單于明廷綱、清君側、修明法度,不要去發動戰爭;同時她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受到了匈奴人民的愛戴。
從此,多年間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匈奴也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昭君影視形象)
漢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又過了一年,老邁的呼韓邪去世,這年王昭君24歲。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她需要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王昭君不能接受這種民風,上書求歸,希望回到故國,但「成帝敕令從胡俗」,不得已只能順從。
再後來,匈奴內部發生紛亂,昭君的兒子無辜被殺,孤寂悲苦且思鄉心切的她度日如年、以淚洗面。最終,這位絕代佳人憂鬱而死,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其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冢」。
對於王昭君去世的年齡,歷來說法不一。不僅漢書《匈奴傳》沒有王昭君病危、病故的確切信息,就連唐代《王昭君變文》史料中,也無從考究。
一種說法是,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死後,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另一種說法是,昭君死後,漢哀帝曾派使者楊少前往弔祭。據此推斷,王昭君可能死於51歲左右。
可不管美人究竟於何年香消玉殞,作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昭君後期生活卻過得實在凄涼。李白曾做《王昭君二首》,感嘆其憂寡不幸: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貂蟬
獻身連環計,一縷幽怨無人知
(貂蟬影視形象)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蟬是唯一一位無史料記載、僅存於小說戲劇中的美女。
關於貂蟬之美,京劇《鳳儀亭》記載為:東漢末年,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剛開即凋;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故後世傳其為「閉月」之貌。
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貂蟬作了進一步的描寫和刻畫,影響頗大。據該書記載,民間傳說貂蟬為山西忻州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其人本姓霍,無名,自幼才貌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因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名)。後來,因遭靈帝末年十常侍之亂,貂蟬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成為府中歌女。
可亂世之中安有完卵,貂蟬平靜無憂的歲月,也實在短暫。十常侍之亂時,董卓受大將軍何進之召率軍進京,隨即掌控朝中大權,禍亂朝綱,殘忍暴戾,百姓深受其害。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便含淚勸說貂蟬為國犧牲,以其美色為匕,藉此設下連環計剷除董卓。
王允深知,董卓之所以能橫行朝野,與其義子呂布大有關係,呂布生性勇猛,為董卓立下赫赫戰功。可不管是呂布英雄年少,還是董卓老奸巨猾,二人都是好色之人。
根據這一弱點,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佈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一日,呂布趁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其到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後,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不已。這時董卓回府撞見兩人,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荒亂逃走,從此,這對父子互相猜忌,王允便借勢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
可曾經耗費大量筆墨渲染貂蟬義舉的羅貫中,對貂蟬「長安兵變」後的處境,始終著墨不多。最後一次提到貂蟬,還是她跟呂布一起在白門樓被曹操圍困時。後來,呂布兵敗身死,貂蟬就沒了下文。
但在其他文學作品中,貂蟬的故事仍在繼續。不斷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問她的下落,繼而虛構了大量故事。以致於,貂蟬結局形成了「慘死」和「善終」兩大系列。
一種是「慘死」版本。即白門樓呂布殞命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為了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膽識,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後,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後遂自盡而亡。
另外,雜劇《關公月下斬貂蟬》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為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去引誘。貂蟬使出渾身解數,上下挑逗,關羽心如磐石,為了自己不受魅惑,殺死了貂蟬。
然而,民間也有「善終」版本的說法。即貂蟬最後出家為尼,以佚名方式寫下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貢獻,最後在尼姑庵里壽終正寢;也有人說在呂布殺死董卓後,貂蟬認為自己的使命完成了,因此她選擇了隱居,在木耳村終老一生。
不論何種結局,後人寄託的都是對貂蟬的感懷之情和同情之心。作為亂世中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弱女子,時人不解她,後人卻懂她。
楊玉環
國色天香,專寵卻正果難修
相對於前三個美人,楊貴妃的故事知曉度最高。
楊玉環於開元七年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其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傳言因容貌過人,其在花園中遊玩賞花時,牡丹花神見到她竟羞愧地不敢開放,故其得以「羞花」之名。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盛大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並遇見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唐玄宗十八子)。兩人一見鍾情,可謂名副其實的神女和皇子的天作之合。隨後,兩個人如願結合在一起,據說婚後生活也是甜美異常。
可迫使這對恩愛夫妻分離的,不是戰亂或疾病,竟然是天子權威。
唐玄宗李隆基看上兒媳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彼時唐宮廷雖「胡風」盛行,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楊玉環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相聚。
五年之後,唐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玉環迎回宮裡,並正式冊封為「貴妃」。
楊玉環不僅有著傾城傾國之美,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比起古代女子弱不禁風的病態之美,楊玉環顯然用活力四射的青春牢牢吸引住了唐玄宗。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為了博得美人歡心,這位萬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也是使出了渾身解術。比如我們熟悉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此外,據《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楊貴妃雖曾因妒而兩次觸怒皇帝被送出宮門,但最終,唐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又兩次將其請回後宮。
但對於「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著世人,那就是唐玄宗既然這麼迷戀楊貴妃,為什麼沒封她做皇后?
對此,史學家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唐朝雖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但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畢竟有違倫理,這樣的貴妃顯然無法「母儀天下」;
也有人認為,如果唐玄宗封楊玉環為皇后,勢必會將兒子李瑁心中的怒氣激發出來,有可能發生政變;
此外,還有人認為,楊貴妃雖跟隨唐玄宗多年,但一直沒有子嗣,這成了她被立為後的一大障礙。
令人惋惜的是,有傾國傾城之美的楊玉環不但沒有修成皇后的正果,其結局還很凄慘。
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發起政變,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為首的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劍射死了楊國忠。
雖然唐玄宗本欲赦免貴妃無罪,無奈軍士們皆認為她乃禍國紅顏,不誅難慰軍心,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38歲。
此外,在一些唐詩中,也有關於楊貴妃可能死於亂軍之中的描述。可憐這位受寵皇恩的「絕代佳人」,其結局也只不過是皇帝保命的殉葬品。
其實,我國古代除了有「四大美女」之說外,在民間也盛行有「十大美女」的說法,這十大美女除了我們今天故事的四個主角外,另外六位分別是帝王受寵的馮小憐、一代妖姬蘇妲己、命運凄慘的趙飛燕、與西施比美的鄭旦、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因《洛神賦》被傳為「洛神」的甄氏(甄宓)。
然而,自古紅顏薄命,美貌能為她們帶來寵愛,同時也會帶來危險。與四大美女相比,這六位美女的下場也都很凄慘,不是自殺身亡,就是俘後被殺,竟也無一人善終。
紅顏命薄一虛花,春風疑不到天涯。只是因為貴為「紅顏」,她們便成了稀缺的工具,命運被政治、權貴所操縱,在被玩弄利用、價值榨盡後,又被無情的送上了歷史的斷頭台。當時光走遠,她們的腳步也漸遠漸離,慢慢消失在歷史的背影中,唯有無盡的嘆息留在塵世間。
來源 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