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田常清 易圖強:建立強有力的學術打假機制

田常清 易圖強:建立強有力的學術打假機制

恪守學術誠信是學術研究的底線,然而,2009年以來,在我國學術界,無論是學術論文,還是學術著作,學術造假現象日益嚴重。我們在全面梳理國內期刊發表的全民閱讀研究文章的過程中發現:學術論文的剽竊抄襲比較嚴重。

1

學術造假是學術創新的天敵

學術造假是學術不端的集中體現,是學術創新的天敵,是對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的公然挑戰,對學術研究、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的發展破壞極大。中國學者的國際學術造假行為嚴重損害了國家聲譽,嚴重阻礙著中國學術與中國文化、中國科技「走出去」。

導致學術造假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觀方面是因為作者缺乏學術道德和尊重他人著作權的法律觀念;客觀方面是由於整個社會瀰漫著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氣,既有表面的因素,又有深層的根源,涉及專家學者、編輯出版人、商家、管理者和學校、科研機構、出版單位、行政管理部門、有關公司與組織、媒體等眾多權益鏈條。

2

建立學術打假的長效機制

消除學術造假行為必須上下聯動、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常抓不懈。打擊學術造假,應該從被動式接受投訴舉報、事後懲處為主轉向主動式建章立制、事前預防。我們認為,完全可以借鑒「3·15」質量打假的做法,建立學術打假的長效機制,具體措施有六個。

一是公布剽竊抄襲的論著名單。在編輯出版專業媒體、國家新聞出版局官網、中國社會科學網、讀書媒體上面,不僅定期發布編校質量不合格的書刊的名單,更要定期公布剽竊抄襲的論著名單,包括其書名(或文章名)、作者、責任編輯、出版單位的名稱。與此同時,建立科研誠信舉報網和數據分析系統,為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和警示教育提供參照。

二是舉辦學術質量打假晚會。就像「3·15」晚會一樣,讓學術造假和學術腐敗的典型分子公開曝光,讓恪守學術道德的模範專家學者公開亮相,充分發揮大眾媒體在凈化學術風氣、推動學術創新中的輿論監督、懲戒教育作用。假冒偽劣的物質產品危害身體和生命,自然需要打假,而假冒偽劣的精神文化產品腐蝕靈魂和思想,更應打假。可以將學術打假晚會作為全國性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一個固定項目。

三是健全科研信用「黑名單」制度。科研管理部門、基金項目管理機構要為研究人員建立科研信用檔案,作為其晉陞職稱、申請項目、提拔任用的依據。對學術造假和學術腐敗者,視其情節輕重和影響的大小,給予行政處分、停職、開除公職乃至判刑的處罰,並將其學術造假信息公示在本校、本研究所乃至全省、全國的有關網站上(如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網站),使其沒有藏身之所。8月1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職稱評審管理規定》向社會徵求意見。該規定提出,職稱評審應以德為先,對學術造假「一票否決」,記入誠信檔案,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此項規定須落到實處。

四是扶持民間學術打假組織。學術打假人物及其組織應該得到官方、社會、媒體的道義支持、物質支援與法律保護,以發揮民間人士、民間團體在打擊學術失信、推進學術創新中的重大作用。我國已成學術論著生產大國,學術造假之風也愈演愈烈,遏制此歪風必須群策群力。只有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社會氛圍,學術造假者才有可能因無處遁形而懸崖勒馬。

五是取締代寫代發論文的實體。代寫代發論文(甚至還代寫圖書)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文化產業」,形成了產業鏈。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涉及受該基金資助的、被國外著名出版集團撤稿的28篇論文展開深入調查後發現,第三方中介機構論文代寫服務的灰色產業鏈已形成,其中以「幽靈評審」為代表的新型造假手段難以被人發現,代寫的論文不僅發表在國家學術期刊上,甚至還能被SCI檢索。代寫代發論文是文明社會的怪胎,是學術界的毒瘤,是學術創新的絆腳石,代寫代發論文的實體成為了學術造假的幫凶,必須剷除。

六是完善並全面推廣學術檢測軟體。解決抄襲剽竊和一稿多投多發問題,不能僅靠作者的自律和編輯的把關,還必須依靠科技、機器。同方知網公司開發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自發布以來,在防治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學術造假行為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超星公司開發的「大雅圖書報紙相似性檢測分析系統」,憑藉超星海量的電子圖書全文優勢,實現了中文圖書的相似度分析與學術不端檢測。此後,同方知網公司也研發出「中國知網圖書專著檢測系統」,針對圖書專著出版領域出現的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問題和盜版、非法轉載等版權問題提供信息技術服務。學術檢測軟體的日益完善與全面推廣應用,必定給學術造假者形成巨大的震懾力,使其難以容身。

3

改革學術評價體系弘揚大學精神

總的來看,以上六個措施是學術打假的治標之舉,治本之法在於改革現行的學術評價體系和職稱評定辦法,並重建、弘揚大學精神。

目前,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和與之密切相關的職稱評定辦法的弊端有目共睹,歸結為一句話則是:在「高級別」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的數量成為衡量大學教師學術成就並決定其晉陞職稱的最主要條件。正因如此,我們發現,造假的大學老師幾乎都是針對國內外的「高級別」的學術期刊進行造假。而哪幾種期刊被認定為「高級別」刊物,常常有人為的因素在起作用,並且,「高級別」期刊刊發的論文並非都是高質量。整治學術造假現象,必須改革現行學術評價體系和職稱評定辦法。學術造假的深層次根源其實是大學精神的缺失,其重要表現是高校行政化、學術行政化。高校的學術打假,離不開大學精神的重建與弘揚。

(作者田常清系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易圖強系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國際安全研究》2018年第5期摘要
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圖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覽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