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解答:張作霖雄踞東北,為什麼張學良卻衰敗了?

解答:張作霖雄踞東北,為什麼張學良卻衰敗了?

這是一個很常規的「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故事,因為這種解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也符合他們對於軍政的想像,不過實在不怎麼靠譜。

問題如下:

張作霖雄踞東北,為什麼張學良卻衰敗了?

回答如下:

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張作霖父子是英雄還是梟雄,評價紛紜,但是父子兩代所處的時勢變遷卻不可不察。

張作霖雄踞東北,成為中國數一數二的軍閥強權,有如下幾個必備的條件:

1,辛亥革命後,中央政府衰弱,各省或假意順服中央,或公開聯省自治,形成了軍閥事實割據的局面,中央政府力量羸弱,也無力約束地方,更遑論武力統一;

2,九國公約的簽訂,華盛頓條約體系建立,實質上是英美列強,尤其是美國對日本獨霸中國的憂慮,採取了多國條約聯保的方式,保障中國主權,束縛住了日本單邊武力侵略、蠶食中國的政治選項,只能以扶植代理人的方式來保障和擴張其在東北的所謂「特殊權益」;

3,自清末開始的東北移民潮,哪怕在日本統治下的偽滿洲國時代,也一直沒有停止,地廣人稀的東北四省的農業開發浪潮,恰恰在張氏父子統治的時代達到了頂峰;

4,東北的大豆三品(大豆、豆粕、豆油)在國際市場上長期成為緊俏商品,如德國就需要東北的豆油作為原料來生產炸藥,而日本則需要豆粕來作為肥料,這種強勁的特產品出口,形成了東北地區外貿長期的順差局面,大量的外匯進入了東北,支撐了東北的經濟與財政;

5,從晚清(同治年間批准,光緒年間大規模放行)開始的東北移民潮,讓東北地區的地方宗族勢力、士紳力量薄弱,張氏政權在王永江的鐵腕財政之下,迅速完成了東北地區財政的集權化,通俗地說,可以基本不受掣肘地從民間經濟抽水。

到了張學良1928年接任之後,以上的5個優勢條件,只剩下1個尚存,還因為張作霖長期的進關征戰,增加了幾個積重難返的劣勢:

1,長期分裂的局面,隨著國民政府的北伐而面臨終結,張學良執政時代,只剩下兩個選擇,一個是投靠日本,成為日本卵翼下的「自治傀儡」,類似於偽滿洲國;另一個是投奔國民政府,改旗易幟,承受違逆日本關東軍意志的一切後果;

2,日本國內對於華盛頓條約體系越發不滿,而日本軍隊內部的對於其國內遭遇「大蕭條」衝擊後的「悲慘生活」無比不滿,急切希望通過鯨吞東北來壯大軍隊的自主權和轉移危機,同時,對於英美長期對日本的束縛,也視為民族壓迫,甚至不惜一戰。

另一邊,美國在進入「大蕭條」之後,經濟低迷,軍事力量和財政手段都急劇萎縮,對於日本軍隊的威懾力和為中國主權提供保護傘的能力和意願也急劇下降為零。

這也是1928年,大蕭條之前,美國能夠嚇阻炸死張作霖的關東軍不敢按原計劃「繳械奉軍」;而1931年,僅僅只有不到2萬人的關東軍敢於全取東北的原因所在。

3,移民潮和農業發展的機會仍在,但是,東北的地價在權貴的攫取下大幅度上升,再也沒能重現20世紀初大規模「闖關東」的大發展狀態;

4,1929年開始,國際市場上的大豆價格急劇下降,大豆三品的需求也極度萎縮,一方面,德國研發出了豆油的替代化工品,另一方面,日本也開始發展化肥工業,這個價格下跌,甚至一直持續到了1939年。

這種外匯輸入的減少,令本來就飽受通貨膨脹之苦的東北紙幣發行雪上加霜,原本幾乎完全靠著外貿收入維持信用的東北貨幣體系,眼看著就陷入了滅頂之災。

5,東北奉系集團已經形成了新的權貴體系,壟斷了東北農業的收儲環節,而他們使用的工具就是官銀號發行的奉票,這種權貴體系,侵蝕了本應該快速增長的稅收稅基,而變成私財進入了張作霖家族、吳俊升家族等權貴的腰包。

6,為了彌補入關爭霸巨大的軍費開支,奉系瘋狂引發紙幣「奉票」,造成了東北和華北嚴重的通貨膨脹,而服務于軍事的養兵費用、東北兵工廠的維持費用,都在十幾年的積累下,成為了巨大的財政窟窿。

事實上,到1930年代初,整個遼寧省的財政收入不過3700萬元,而各色開支則達到了1億元,不足部分只能靠印鈔填補。

上述財政的背景是:

在張作霖瘋狂進關爭霸前,奉天省1918年度收入1562萬餘元,支出1211萬元,盈餘350餘萬元;1919年年度收入1576萬餘元,支出1147萬元,盈餘428萬元,到1920年底,奉天不但還清了內外債,庫存結餘還有1100多萬元。

可以說,正是由於張作霖長期的爭霸戰爭,已經把東三省打成了空殼子,看著兵強馬壯很唬人,其實裡面的瓤子早就糠了。

九一八事變時,小日本的隨手一捅,無非是給這個紙老虎放了氣而已。

- E N 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三解 的精彩文章:

TAG:劉三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