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還是友?以色列偷賣霍梅尼大宗軍火 瞞美國走私伊朗石油
別再說什麼「伊朗和以色列一直有深仇大恨」啦!實際上,從1947年以色列獨立前夕到本世紀初,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伊朗與以色列都保持著合作關係,雙方交往的深入程度堪稱「准盟友」(詳見《伊朗曾是以色列鐵哥們?送去千萬噸石油 聯手搞核武研導彈》一文)。
時間轉眼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教派革命將巴列維王朝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掌了伊朗軍政大權。諸位以為從此伊朗就跟以色列徹底掰了?沒有的事!
別看霍梅尼張口閉口地罵以色列是「小撒旦」(美國是「大撒旦」)並斷絕了官方關係,但其實雙方軍事合作關係一直在秘密進行。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期間,遭西方國家封鎖和孤立的伊朗處境困難,拿著美金滿世界採購軍火都卻難找到賣家。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又是以色列伸出援手。
有資料顯示,從1981至1983年,以色列對伊朗軍售總額就高達5億美元,考慮到伊朗缺乏硬通貨,這些軍火款項都是用石油替代支付的。據一位伊朗軍火掮客估計,開戰初期伊朗外購的武器裝備有80%來自以色列,包括反坦克炮、坦克和飛機零備件、各種大口徑炮彈和陶氏反坦克導彈。
甚至有說法認為,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襲摧毀伊拉克即將完工的奧西拉克核反應堆,不僅是為了消除薩達姆政權對自己的潛在核威脅,也是為當時內外交困的伊朗提供強有力的軍事支持。
而美方資料顯示,兩伊戰爭期間美國政府還挫敗了以色列向伊朗偷運價值20億美元美製武器的企圖,這筆數目驚人的秘密軍火大單包括:18架F-4「鬼怪」戰鬥機、46架「天鷹」攻擊機、近4000枚包括「響尾蛇」在內的各型導彈,以及雷達、迫擊炮、野戰通信器材、機槍彈藥、M-60坦克發動機和炮彈、C-130「大力神」運輸機備件。
另據西方學者所著《海灣戰爭:起源、歷史與後果》一書披露,整個上世紀80年代,以色列向伊朗境內長期派駐有約100名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為伊朗軍方提供戰術建議和軍工保障。這批以色列軍事人員長期秘密隱居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北部一處戒備森嚴的營地中,直到兩伊宣布停火後才撤離。
實際上,從巴列維王朝垮台到世紀之交,伊朗與以色列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保持著微妙的特殊關係,伊朗歷屆政府秉持著「要文斗不要武鬥」的原則,在公開場合對以色列疾言厲色,私下裡兩國卻各階層交往不斷。
比如,1997年當選的伊朗改革派總統哈塔米一邊痛斥以色列是「寄生蟲」「非法政權」,一邊又公開承諾保護猶太人在內的本國所有少數族裔。2005年4月出席已故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葬禮時,哈塔米甚至和他的老鄉、同樣生於伊朗亞茲德省的時任以色列總統摩西·卡察夫並肩坐在一起並握手問候。
即使在2005年伊朗強硬派總統內賈德上台後兩國關係愈發緊張的情況下,伊朗仍然與以色列在商業、安保、抗震等領域保持著一定合作關係。比如2009年4月,伊朗市場上突然出現大量進口甜橙,據悉這批號稱來自阿聯酋迪拜的水果,其原產地就是以色列。
2011年12月美國彭博社又爆料稱,伊朗官方目前使用的大多數互聯網監控設備都是由一家以色列高技術公司製造的,只不過在運往伊朗前先到丹麥重新打包並更換了新標籤。「中東觀察」網站則在2013年披露,2006年伊朗錫斯坦省遭遇地震災害後,以色列專家曾受邀前往災區進行勘查。
還有資料顯示,以色列在霍梅尼革命後持續進口伊朗開心果長達30年之久,直到2008年美國政府不斷施壓才作罷。另據外媒2012年9月披露,數十家以色列公司長期與伊朗保持著商貿往來,雙邊交易金額每年高達數千萬美元——以色列向伊朗出售化肥、種子、水果、灌溉管道,伊朗則賣給以方大理石、腰果和開心果(最多時佔到以色列進口量50%以上)。
更有甚者,以色列還在20多年時間裡一直通過瑞士中間商從伊朗進口石油,事情敗露後以方高層不惜動用寶貴外交資源,還給柯林頓慈善基金會「捐款」100多萬美元來遊說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讓其「網開一面」。2012年12月,以色列《新消息報》更是捅出條大新聞——為以色列海軍建造海豚級潛艇的德國蒂森-克虜伯.HDW造船廠的大股東竟然也是伊朗政府!後者作為德國船廠的第3大投資方,一度擁有7.8%的股權,目前持股比例仍保持在4.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和以色列明火執仗地「互相動刀子」始於2006年以軍入侵黎巴嫩期間。當年7月14日晚間,伊朗革命衛隊協助真主黨武裝發射一枚反艦導彈擊傷一艘在地中海巡弋的以色列戰艦,以軍則在這場戰爭中打死多名伊朗參戰官兵,雙方「以暴制暴」的軍事對抗由此拉開帷幕。
或許有人會問,為啥伊朗選在這個節點跟以方公開撕破臉呢?原來,從那時起伊朗開始走上整合什葉派力量、爭奪地區霸權的道路,并力圖打通「從波斯灣到地中海」的戰略走廊,而要做到這一切就需要樹立一個「公敵」。於是乎,背負著「阿以-巴以爭端」原罪的以色列(還有美國)自然成為前者的「眼中釘、肉中刺」,變成了伊朗用來對外招攬「小弟」、對內增強凝聚力的最佳靶標。
再往後便是外界所看到的兩國報復行動與衝突烈度呈「螺旋式上升」——2009年以色列大舉出擊,跨國空襲截斷伊朗經蘇丹-紅海-地中海東部向真主黨武裝和加沙哈馬斯偷運武器的走私路線。2010至2012年摩薩德又連續暗殺5名伊朗國寶級核科學家(4死1重傷)。2010年以色列動用「蠕蟲病毒」損壞了伊朗納坦茲核濃縮工廠的1000多台離心機。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後,伊朗與以色列更是在這處「第二戰場」龍爭虎鬥,打得不可開交。而伊朗在敘境內設立的軍事基地和導彈、無人機倉庫雖屢遭以方空襲損失慘重,卻並未動搖其紮根敘利亞、直接威脅以色列本土的既定政策。
可見,過去70年來伊朗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基本上與意識形態無關,而主要和兩國的利益取向特別是伊朗地區戰略演變密切聯繫。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講,伊朗與以色列交惡很大程度上並非是後者之錯,而更多緣於伊朗的「主動選擇」。只要伊朗謀求地區霸權乃至躋身世界列強的國策不變,其與以色列之間存在的這一「結構性矛盾」就難有消弭之日。
別忘了,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隨著石油收入激增、綜合國力特別是軍力大大增強,當時的巴列維國王就開始有意識地疏遠以色列,改為運用親阿拉伯策略來謀求中東霸主地位。如今歷史再次重演,而逆向觀察、思索伊朗和以色列跌宕起伏、情節曲折的雙邊關係演變過程,是否也在冥冥中預示著或許有朝一日為了共同利益,這對「歡喜冤家」又會突然握手言和、化敵為友呢?這事還真說不準。
TAG:軍情突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