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霜降時節習吹笙

霜降時節習吹笙

笙獨奏曲《瑤族舞曲》改編自管弦樂曲《瑤族舞曲》。此曲由作曲家茅沅、劉鐵山於20世紀50年代創作,作品素材取自瑤族長鼓舞曲。

《呂氏春秋·卷九》記載:季秋之月(農曆九月)霜降開始後「上丁(九月的第一個丁日,古人以干支紀日,10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入學習吹。」文下自注云:「是月上旬丁日,入學吹笙習禮樂。」也就是說在以鐘磬樂為代表的先秦樂舞階段,九月的第一個丁日,樂官之長樂正會率領貴族子弟學習吹笙,進而學習禮樂制度。

戰國青銅葫蘆笙

《禮記》中也有「上丁入學習吹」的記載,鄭玄注云:「為將饗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春、秋是先秦祭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季節,而丁日是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除秋季「上丁」之外,春季「上丁」、「中丁」也是兩個重要的節點。

春季二月上丁(農曆二月的第一個丁日),樂正率貴族子弟入學宮學習舞蹈,並在入學宮之前,置彩帛於前,禮祭先師。此時,天子要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二月仲丁(第二個丁日),「又命樂正入學習樂」。先秦時期「樂」指集「詩歌、舞蹈、音樂」一體的藝術形式,此時樂正率眾弟子所習之樂,為歌頌先王的「六代之樂」。包含:歌頌黃帝的《雲門》,歌頌唐堯的《咸池》,歌頌虞舜的《大韶》,歌頌夏禹的《大夏》,歌頌商湯的《大濩》和歌頌周王的《大武》。六代樂舞在我國古代有著極高的地位,學術界還有「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中唯一失傳的《樂經》便是「六代樂舞」(項陽《「六代樂舞」為說》《中國文化》第31期)的說法(尚存爭議)。

至於為何選擇「丁日」,孔穎達疏雲(《禮記》):「其習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壯成就之義,欲使學者藝業成,故也。」也就是說選擇丁日是希望學習者能夠有所成就。

唐人宮樂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隋唐科舉制度建立之後,農曆每年仲春(二月)與仲秋(八月)的上丁日,成為祭祀先師孔子之日,一直延續至清末,《清史稿·選舉二》「至聖先師孔子誕日,春秋上丁釋奠,為慶祝日。」因此「祭孔」又被稱為「丁祭」(或「祭丁」)。《拾遺記·卷三》載孔子出生時,「天帝」曾專門下凡奏只有天上才能聽到的「鈞天之樂」,笙鏞之音(笙與大鐘合奏)相和,異於俗世;

那麼,霜降之後,先秦之人為何要入學習吹笙呢?因為「笙」在先秦有著重要的地位。《爾雅》中講笙分大小「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殷墟甲骨文中的「龢」字(即「和」)便是小笙的意思,因為「笙」是中國傳統樂器中唯一能演奏出和音的樂器,因而被稱之為「和」。除這層文化內涵外,在古人觀念中,笙有萬物生髮之意,笙之所以有生髮之意,是因為在「隨月用律」的時代,笙為正月用之,正月用太簇律,太簇與二十四節氣立春相配,立春之時,萬物生髮。因而,笙便有了生髮之意。《御定淵源類鑒》載:「夫笙者,法萬物始生,導達陰陽之氣,故有長短……上丁入學習吹,所以通氣也。」於此時習吹笙,可以通「陰陽」之氣。

先秦時期教授吹笙的笙師也有著特殊的地位,《周禮·春秋·大司樂》記載:笙師掌教吹竽、笙、塤、籥、簫、篪、篴、管等多種樂器,幾乎所有的吹管類樂器均有笙師掌教。

曾侯乙墓笙 複製品

1978年3月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出土的6件笙,屬東周戰國早期,距今2500餘年,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實用笙。它們有12、14、18管三種形制,是我們能夠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此時期的笙實物,文獻文物兩相對照,可見此時笙地位確實非常重要。

古代很多名人與笙有著不解之緣,增加了笙的文化內涵。《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好吹笙,相傳他於七月七日騎鶴吹笙於緱(音同溝)氏山(今河南省洛陽東南40公里處,西王母曾於此山修行,因其姓緱,故名緱氏山)巔,成仙而去;《呂氏春秋》載:「好儉」 「非樂」的墨子也會吹笙,他曾穿著華貴的「錦衣」吹笙給荊王聽,有勸諫之意;《漢武帝內傳》載:西王母命侍女董雙成吹雲和之笙;《東觀記》載:敗壞東漢基業的桓帝好音樂,擅琴笙;《三國志·魏書》載:魏文帝曹丕曾令協律都尉杜夔於賓客中吹笙鼓琴,因杜夔面有難色,竟遭黜免。《御定淵鑒類函·卷一九〇》載:唐代大詩人李白十五歲時愛吹笙,吹奏技術還很高「學的昆丘彩鳳鳴」……

明代笙 入蹕圖.明人畫.絹本設.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文化闡釋外,在音樂性能上說,笙最為顯著的特點是採用了「自由簧」(吹或吸均能發出相同音高的音)。「自由簧」是中國先民在樂器上的獨特創造,甚至對歐洲簧族樂器的問世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不列顛百科全書》載:「18世紀來進入歐洲的中國笙,啟發了西方製造出三種獨特的簧樂器:口琴、手風琴和(簧)風琴。」

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根據曾侯乙墓編鐘上記載的樂律學銘文提出「鐘律就是琴律」的論斷,世界上首先發明「十二平均律」的明代王子朱載堉曾將琴律與笙律相提並論,並提出「世間惟點笙匠頗能知音。」因而笙在樂律學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2018年6月28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岜沙苗寨的一名槍手扛著槍和蘆笙走在去邊演唱的路上,準備進行民族文藝表演。 圖源視覺中國

就目前笙屬樂器的流傳來看,笙除在漢族地區廣泛運用外,葫蘆笙、蘆笙等樂器還廣泛流傳於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東南亞國家至今普遍保存有蘆笙文化,足見笙的生命力之頑強。

欄目策劃:李翊

微信編輯:王小懶

簡單三步,點亮星標

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這款高香的滇紅通過了中、歐、美、日四地有機認證
秋分,在長安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