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五個概念窺探「暗黑」宇宙

從五個概念窺探「暗黑」宇宙

美術館裡,這幅油畫面前,是人們駐足時間最長而眼神最迷離的。色彩點點塊塊,層層疊疊,彷彿不知該從哪一點開始理解。蹙目,凝神,想像。像是原始的黑暗中浮現出彩色的星雲,密密交織在一起。奇怪的力量在氣雲中升起,恆星在氣雲中雜亂地生長。色彩的層疊和交織,讓星體之間產生無法測量的距離,忽遠忽近……宇宙的曼妙景象讓觀察者目眩。

260 x 130 cm / oil on canvas Germain Caminade

法國作家熱爾曼·卡米納德的《星系》系列,折射出了整個宇宙。

要是想像力不設防,你還可以認為,它是一首落陽殘血的詩,是哲學上某種潛意識的暗意識,是隔壁爾晴的璀璨下場……

現代人常常面對複雜的天體物理學望而卻步,黑體黑洞暗物質,叫得出名字,說不出一二。文科生也會時常地認為,兩種不一樣的思維如何互相理解?物理學中那些聽起來玄而又玄、與現實生活距離遙遠的知識點,只能讓人覺得「懸」而又「懸」。

事實上,在理解頭頂上的星空這方面,物理學從來不孤獨,它與藝術、詩歌、哲學之間的勾連,也遠超我們現代人的認知。兩種如今分道揚鑣的文、理思維方式,在歷史上並非如此這般割裂。換一種視角去思考頭頂上的星空,你會發現物理學不一樣的浪漫或暗黑表現。

那麼,該從哪一點更好地去認識呢?

從認識概念開始。

正如羅蘭·勒烏克和文森特·博滕斯的跨界聯誼,一個物理學家,一個哲學家,為現代人書寫了一本《給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學》,圍繞著當今宇宙科普中五個格外吸引人的主題:黑夜、黑體、黑洞、暗物質、暗能量。為什麼物理學家這麼愛用「黑/暗」來形容這些晦澀的科學發現呢?

通過追溯這幾個物理學概念的發展演變史,你會知道「黑/暗」在物理和人文領域分別代表了什麼,這些概念有什麼樣的科學含義和文化隱喻。裡面提到的很多東西是我們所知、所學過的,但不曾想,它們之間也存在著這樣奇妙的關聯。

說到黑色的夜空,這有什麼疑問?可能會有人第一反應會這麼想。把目光放到夜晚的星空點點,你看到的是所慣常理解的黑色嗎?再想想有著無比明亮的月光普照的夜晚,那種光輝不亞於太陽給人的感覺。物理學上有奧伯斯著名的「黑夜佯謬」,古人的記述中也多有彩色的夜空,而對黑夜的固化認知,其實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黑色是夜晚高空的顏色,是宇宙背景的半透明色,而不是覆蓋在景象上的障礙,詩人和畫家對這樣的黑夜賦予了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夜晚必須是黑色的。只有這樣,才能在黑暗的最深處安放焦慮或恐懼、平靜和冥想,從而忘記每天的煩惱。夜對黑色的選擇,讓人獲得一種充滿魅力的、深刻的、情感上無法估量的美學體驗,以及一種基本的存在感。

「黑夜佯謬」

黑體和黑洞,兩個聽起來深邃而不可知的概念。物理學上講,黑體輻射的研究孕育了之後的量子革命,黑洞理論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此種講法,聽者繼續墜在雲霧裡。如果說太陽也是一個黑體,你肯定大吃一驚,然而,事實就是這樣,儘管這和形容詞「黑」的普通含義完全聯繫不起來。黑體里的黑,是類比和借用,因為黑體是一種完全吸收劑。它的黑暗不再是表面的黑,而是它吸收一切光線而不反射任何光線,它內化、吸收並轉化,從而作為自己的光熱輻射出去。

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說:「與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不同,由水構成的雪是黑色的。」在浪漫主義詩歌和版畫中,經常出現「黑色的太陽」,被描繪成一種憂鬱的星體,能吞噬一切,往深處講,人的意識,是一個絕對的「黑體」。因為意識是吸收一切的東西,卻不能顯現自己的光。保羅·薩特對此作如下解釋:我們只有通過意識才能和事物有精神接觸,但同時意識也與這些事物存在距離;因此,它總是能夠將自己與自己所照亮的東西區分開來,而無法照亮自己。通過黑色的輻射,意識與源自無意識深處的黑暗力量達成新的平衡。

黑洞,原本叫「封閉星體」「引力完全坍縮的星體」。這個名字傳達出了它是一個星體,但卻表達不出它的不可探測性及強大的自然力。因為這顆星體已經發生了坍縮,它被稱作「洞」;因為它會吸收物質和光,它被稱為「黑」。黑洞是一個理想的判斷,它的概念也從空想的思辨變成了天文學的現實狀態,它的獨特屬性又使其成為科幻小說的中心主題。如一些電影中常出現的時空旅行,它最早來源於黑洞。黑洞提供了我們去往「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的絕妙方法,為我們的「硬科幻」影視文學創作提供了有刺激物的想像途徑。甚至在日常語言和普通文化中,黑洞也日漸滲透。

黑洞的旋渦

暗物質和暗能量,時至今日,仍是當代宇宙學裡最神秘的假說。它道出了我們所知世界的不正常一面:它們居然構成了整個宇宙的95%。在這裡,這兩個概念的提出意味著,它既是隱喻性的——表示探測的難度,認知的缺乏,也是思辨性的——表示純粹否定定義的黑暗。

暗物質並非離我們遙不可及,一無所知。作者在文中用鍊金術來做了形象的比喻。鍊金術作為一項不純粹的科學,起初有著點石成金、變賤金屬為貴金屬的期待,但其實結果並不是那麼可控,它渴望著尋找某種不可知的東西。巴什拉在《土地與對靜息的遐想》中寫道:「現代詩人重新發現了鍊金術士關於黑色的古老遐想,鍊金術士們在尋找一種比黑色更黑暗的黑。」關於這項秘術的文字勾勒出無數與物質、神秘和黑暗相關的形象,這些文字通常用來描寫被鍊金術士稱作「暗物質」的東西。暗物質的鍊金術形象也許與暗物質的天體物理學假說並沒有多大的關聯,但提供了一條可理解的途徑。

暗能量更加神秘,賦予這種能量以黑暗,正是反映了它超強的探測和認知難度。它假設了一種能夠解釋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成分的存在,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輻射,其密度約佔宇宙內容的68%。這種假設也經歷了從以太到太一到第一物質,再到「幽靈能量」的提出,誕生了諸如「黑小說」這樣的文學素材,凸顯黑暗的兩種形式——夢幻和罪惡之間的結合。這種能量還會讓人們聯想到諸如饕餮怪獸的恐怖故事,北歐神話中的諸神黃昏,希臘神話中的黑夜女神倪克斯。這些形象都是是創造出來的,不是真實存在,它們與天體物理學上的暗能量多少有些相似之處,雖然仍不足以描述暗能量的強大與可怕,但對於解釋暗能量,提供了一種可靠近的依據。

黑暗的未知

這本書中,針對黑夜、黑體、黑洞、暗物質、暗能量,並沒有做一項事實上的理論推演研究,而是對這些「當代物理學的神秘假設」的多視角反思,穿插了大量的遐想和夢幻。在閱讀的過程中,時常好奇不已,又恍然大悟,而後又陷入深思。「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作為哲學家和天文學家的康德,對這樣的探究無有停歇。人們對這些神秘發現的探究,抱持的仍是未來的撥雲見日,破除「黑暗」的束縛。這本書所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個相關的、互補的思考角度。於物理學如此,於人的認知也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哲學泰斗傾囊傳授77招思維搏擊術
「脫離肉身的視看的形而上學」批判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