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攝影師多媒體展映在京舉辦

《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攝影師多媒體展映在京舉辦

每年一場的多媒體展映會,如今已是第四屆,「日常」與我們如約相聚。2018年10月28日下午,由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主辦,中國攝影家協會網、影像國際網、影像中國網承辦的《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攝影師多媒體展映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多功能廳進行展播。

《羌的山》,呂格爾

展映會以中國攝影師呂格爾的《羌的山》為序拉開帷幕,這是一位1995年出生於四川汶川的大男孩,也是本屆「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入選攝影師。《羌的山》正是一個基於家鄉汶川的大計劃,他通過前期對當地的類似田野考察,在一種「再熟悉」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對身份認同的疑問,又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對於身份認同的答案,並通過圖像+影像的「實驗」寄予家鄉於美好的希望之中。

攝影師呂格爾到場並與觀眾分享創作經歷和故事,或許正如他所說,「《羌的山》的拍攝夾雜著我的記憶,嘗試以一種「身在此山中」的角度,尋覓我所期望的羌人和羌寨、山川,這種當代人和景觀的關係。在山川穿行的這種體驗,也是中國國畫山水的參與形式,我也是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圖像只是過程的結果。」

本次展映的作品來自中國、中國香港、美國、西班牙、韓國、加拿大、孟加拉、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15位中外青年攝影師。這些作品雖從「日常」影像出發,卻充分體現了青年群體對於自我及與「他者」之間的身份認同、文化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在藝術表達上,這些作品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對於影像語言的本體以及實驗性、當代性進行探討。在他們的創作中,攝影已被視作個體化的「我」,並轉化為一種「重現日常」的手段。

《春光照相館-照相、照片、家與村》,張亮

出生於甘肅青年攝影師張亮的《春光照相館-照相、照片、家與村》也是在用影像記錄著自己的故鄉。他的作品中有父親拍攝的泛黃的影像,也有自己對故鄉的解讀。這對父子對家鄉的影像也正是一份最珍貴的回憶。

作品闡述:我的父親是一位上世紀80年代自學攝影、自營照相館的鄉村攝影師。30多年來,父親的春光照相館從興盛走向衰落,留下一張張發黃的照片,這些老照片記錄了故鄉將台河和我們一家的過往時光。回望父親留在黃土地上的足跡,深深淺淺,清晰可見,起點的那端,是起起伏伏的黃土山坡,荒涼而深沉。而我在追尋過往的同時,也記錄下故鄉的親人、村舍、山川、河流,與父親的老照片共同連成小村歷史相簿中的一個頁碼。

2015年開始,中國攝影家協會網站的年輕圖片編輯開始嘗試從影像本體出發,關注中外青年攝影師的創作。「日常」系列中外青年攝影師作品多媒體展映孕育而生。2018年《日常—非常》中外青年攝影師作品聯展啟動了「青年人才培養計劃」並給予一定的資助,希望更多青年攝影師對於拍攝主題、對象以及相關的社會性、全球性等問題,進行長期深入的拍攝和探討。

《尋覓魯博》,王翰林

《尋覓魯博》是攝影師王翰林通過影像梳理與自己兒時有關的故事,多媒體作品結合了攝影作品、動畫、視頻等多種媒介。攝影師王翰林的作品大多關注個人情感的記錄,使用繪畫,攝影,手工書籍以及動畫視頻等方式去表現自身的情緒變化。

作品闡述:「魯博」是我的乳名,通過尋覓「他」,來填補我記憶的空白。我將攝影與個人成長經歷相結合,並延續個人情感和對自我的梳理,以圖像的方式來表達空間和時間的模糊與糾纏,以及整個軍人世家對我產生的影響(我的父親是一位軍人)。自幼跟隨父親工作地點的轉移,導致我身邊的生活環境不斷的變化,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失),我對兒時不斷輾轉的生活日漸模糊,對那段記憶有種想要看的更加真切的期盼,舊事舊地有時會出現在腦海,同時又隱隱作痛,所以我選擇用攝影來記錄我的變化.這裡面包含歷史,回憶,印象和思念,這一切又都是情感與記憶交匯的結果。(作品分為三個部分:平面攝影;手工書實物;視頻影像)

《大海》,陳韻芝(中國香港)

來自香港的女攝影師陳韻芝是一位特殊教育治療師,她的作品也在探索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她說,「我喜歡在水中。如果生命有輪迴,我想成為一條魚。」

作品闡述:這個項目是一個通過我在水中的體驗來描述我的情感和夢想的照片日記。 自2015年起,每年夏天我也會去香港這個海灣游泳,並與那邊小區的人物互動。 這些照片是我在海灣游泳時拍攝的。在某種程度上,項目可以被闡釋為逃離外部世界的噪音,往內在製造自己的宇宙和夢境。

《遊離集》,王澤瑛

就讀於湖北美術學院攝影藝術研究專業的王澤瑛熱衷於拍攝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景觀,他說,「各種等大的但並非真實的景觀,各種縮小的虛構的景觀,他們或隱藏或墜落,或是僅僅只存在與我的影像之中,他們都印刻在我的腦海中,通過攝影的手段投射到圖像之上。」

作品闡述: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景觀,讓我沉迷,有時讓我無法分辨真實與虛構。影像的意義在於追尋自身的意義同樣可以是無意義,他拋出了一個尚未解答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交給觀者和作者一起尋找他的答案,我的這組作品還遠遠沒有完成,他就像在給我一片片的拼圖需要我把他慢慢拼合成一個完整的圖像,我將繼續追尋我的影像的意義。

這些多媒體作品,多數由攝影師本人製作而成,在每組作品播放之前,主持人蘇月斫以旁白的形式,向大家作品闡述和作者介紹。伴隨著音樂,在中華世紀壇多功能廳的環形巨幕上,一幀幀畫面在觀眾眼前閃現,帶給人們觀看「大片」般的視聽享受。

本次展映會是《日常-非常》首展,第二場展映將於11月18日在中國攝影藝術節(河南三門峽)期間以圖片實體展和多媒體幻燈演示會的方式進行展示。

關於「日常」影展更多內容請查閱:

http://cn.photoint.net/http://cn.photoint.net/zhuanti/rczhuanti.html

其他入選攝影師作品選:

《派斯基與爸比》,維基·阿斯科伊蒂亞(美國)

作品闡述:《派斯基與爸比》探究了一個兒子與他父親之間的關係。該系列通過紀實手法,捕捉了日常生活中那些或親密或荒唐的瞬間。這個長篇圖片故事藉由母親獨有的無限制視角,展現了現代社會中父親身份的模糊界限,反思了母性與父性的概念是否一定具有顯著差別的問題。

《塑膠眼淚》,申惠善(韓國)

作品闡述: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自以為是的世界中。該攝影作品的標題為《塑膠眼淚》,意即人造的虛假淚水。在生活中,我開始不斷思索人類的謊言、欺騙、真相和道德。有時候,我會摸摸那些裝飾的花朵,因為它們看起來很真實。真假插花、拉近關係的花朵都象徵著另一副隱藏的面孔,人們不願以真實的面孔同這個世界坦誠相見。人們往往會隱藏他們想要隱藏的內容,只展示他們想要炫耀的部分。而該作品就是對真誠探索的一種表達。

《雙重特徵》,勞倫斯·赫維克斯·戈塞爾林(加拿大)

作品闡述:在《雙重特徵》專題中,我結合同時在做的兩個項目展現了這一理念。其一是我記錄了一家自己從小到大經常光顧的影院。當地紙媒宣布這家影院即將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擁有更先進技術的大型影院。其二是我晚上在父母家後面的樹林里拍攝蘑菇畫像。舊的被分解了,新的蘑菇一夜之間破土而出。並且希望通過夜晚的記錄,展現蘑菇仙子般的氣質。在這一理念下,我將這兩項專題結合起來,希望引起人們對於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中事物的腐朽與變革重新進行思考。

《第六感》,蘇迪塔·查特基(印度)

作品闡述:「第六感」系列拍攝的是加爾各答一所盲人學校里具有視覺障礙的學生們。通過這件作品,攝影師與這些有視覺障礙的學生們合作,從視覺上構建並詮釋了他們的夢想,以此希望能夠探究真實與所見之間的關係。眾所周知,在印度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裡,殘疾人勢必會遭到排斥、邊緣化。十歲那年,攝影師被診斷為色盲,因此很小就好奇失明是什麼感覺。這件作品就想要提出這樣兩個問題:「我們看到的就是現實嗎?當我們失去了視力的時候,會創造出一個不同的現實世界嗎?」除此之外,學生的夢想也能讓我們更加了解他們作為人的內在價值與個性,而這些在印度這樣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裡往往是會被忽視的。

《你在哪裡》,安東尼·塔夫若(美國)

作品闡述:圖片集《你在哪裡》(Where YABeen)中,街頭攝影和風景中的剎那瞬間全都被納入感知的世界之中。人們的腦袋漂浮於空中,白日里的天空也是黑暗的。我的手在整個過程中都是黏糊糊的。

《光》,艾倫娜·奧爾蒂斯·法拉斯(西班牙)

作品闡述:Llum是一個攝影項目,其靈感源於生活中許多短暫的時刻。正是這些小小的時間碎片才造就了生命的價值。「一天」系列便是這個項目的成果:我在異鄉墨西哥待了一年半,用這段時間創作了這個系列。在這件作品中,我想要表達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尋找自己一席之地的種種努力。想要適應某個地方,每天都在努力地尋求兩個方面的平衡:一邊是對我們已經失去的東西的渴望,另一邊則是我們擁有但卻不在乎的事物的價值。

《解刨構造:序章》,莫黛比·納菲斯(孟加拉)

作品闡述:2010年2月15日,父親因車禍離世,我通過此次《剖析:序言》系列攝影作品表達對父親亡故的冥思。

《原鄉》,吳凡(中國)

作品闡述:長期以來,我一直尋找著日常生活中的詩意的攝影語言,尋覓內心深處自我的影像。通過這個項目去發現平凡表面下的詩性生活和人文景觀,從而探討事物與其所在環境的關係,構建屬於我自己的精神原鄉。

《平行世界》,唐咸英(中國)

作品闡述:當我們在擲骰子時,它看起來隨機得到一個特定的結果。那一瞬間我們實際上擲出了每一個狀態,骰子在不同的宇宙中停在不同的點數。其中一個宇宙里,你擲出了「1」,另一個宇宙擲出了「2」,只是我們僅僅看到全部真實的一部分。當我在選擇一張照片與之並置時,而我每一次的選擇都會導致一個平行世界的出現。

《背影》,張馳(中國)

作品闡述:年少時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字裡行間里父愛的含蓄與深沉所打動。長大後,攝影逐漸成了我關照現實、表達個人情緒與思考的方式。我時常為生活中那些神秘的背影而著迷。因其充滿未知性,它們總是挑逗著我的好奇心,給予我無限想像的空間,看不到主人公的神態和表情,反而會情不自禁地去揣測背影前的他們究竟是怎樣的情緒和心境。一張背影的照片,也記錄和映射了在按下快門的那個時空里,我的經歷、所感、所想,這是在我看來最寶貴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碼攝影 的精彩文章:

亖空與Roca聯合主辦《生活·藝益》沙龍,邀您共建「藝術公益生態圈」
佳能EOS R全畫幅專業微單如期而至

TAG:數碼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