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了不被捕食者吃掉,昆蟲往往都有自我保護的「絕招」

為了不被捕食者吃掉,昆蟲往往都有自我保護的「絕招」

各顯神通的逃避手段

對於昆蟲來說,自衛的最好手段就是快速逃避,快速奔跑,或快速飛行。

蟑螂

蟑螂,其尾鬚生有能感受機械刺激作用的茸毛,這些茸毛能靈敏地覺察到快速移動物體所引起的空氣壓力變化。從這些茸毛受體發出的神經衝動以每秒3米的加速度通過巨神經元到達胸神經中樞,從而觸發蟑螂的逃避反應,其反應時間不超過50毫秒。家蠅

家蠅

的反應速度與蟑螂不相上下,在覺察到危險後,能在30~50毫秒內迅速騰空而起,然後溜之大吉。

虎蛾

虎蛾

能覺察到蝙蝠發出的超聲回聲定位波。如果蝙蝠發出的超聲波強度不高,虎蛾就掉頭飛逃;如果超聲波強度增大到某個極限值,虎蛾就快速地從空中盤旋跌落。其他昆蟲的警戒反應雖然不如虎蛾,但也非常有效:

馬達加斯加蟑螂

馬達加斯加蟑螂在受到驚擾時會「嘶,嘶」作響;青蜂

青蜂

在感覺到危險時會捲成一個堅硬的圓球;龜甲蟲踝骨處長有黏性極強的肉墊,遇到危險時能將身體緊緊地貼附在樹葉或樹枝上……還有許多昆蟲會玩裝死遊戲,突然跌落到地面裝死。

龜甲蟲

昆蟲的堅硬外殼是防禦食肉動物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大部分潛水甲蟲的外骨骼又光又滑,同時非常堅硬,即使被人緊緊攥在手心裡,它們常常也能溜走。

昆蟲身上長的脊刺、鬃毛和茸毛也是有效的防禦武器。食肉動物一不小心就會吃一嘴毛髮,這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下次它可能就要告誡自己:「別再碰那玩意兒了!」因此,許多毛蟲將身上的茸毛織成繭絲,作為抵禦食肉動物攻擊的一種輔助手段。

許多昆蟲的附肢上生有斷裂線,一旦被食肉動物逮住,它們就迅速折斷一隻腿,來個「金蟬脫殼」。這一現象被稱作「自割」。這種現象在盲蛛、

盲蛛

竹節蟲、

竹節蟲

蚱蜢

蚱蜢

以及其他長腿昆蟲身上頗為常見。一般情況下,這種自殘行為造成的傷害並不嚴重,而且許多昆蟲還有再生能力,比如竹節蟲在經過幾次蛻皮後,能重新長出部分甚至整個丟失的附肢。

暗藏殺機的化學武器

許多昆蟲為了能及時逃命,還裝備了對付天敵的化學武器。

一些昆蟲可以自己製造毒素,一些昆蟲則可以通過寄主植物獲取毒素,並將其藏匿於淋巴或身體組織內,當受到威脅或驚擾時,將毒素通過腺體滲到身體表面,然後突然揮灑到空氣中,或直接對準攻擊者猛烈噴射。

防禦性化學成分一般可以產生以下作用:

排斥:惡臭味或味道不佳足以讓食肉動物牢記一輩子。以椿象為例,

椿象

其胸節或腹部位置生有一種專用外分泌腺,能分泌一種具有惡臭味的碳氫化合物。這些化學成分平時積聚在腺體旁邊的一個小囊里,需要時被釋放到身體表面。某些鳳蝶幼蟲在頭部之下長有叫做Y腺的可翻轉腺體,當受到驚擾時,它會突然蹦起來,對準攻擊者翻轉Y腺,釋放出具有強烈揮發性的液體,同時來回移動身體,以嚇阻來犯者。

在坦尚尼亞密林里棲息著一種蝴蝶,叫克里斯帕,在其翅膀上有一種叫做強心甙的物質,來自於一種植物的葉子。由於這種葉子是蝴蝶幼蟲最愛吃的食物,久而久之,強心甙就會積聚在蝴蝶的翅膀上。強心甙雖然不是劇毒物質,但味道不佳,鳥兒在啄食克里斯帕蝶後,往往會將其當作有毒蝶對待,敬而遠之。

化學物攻擊:刺激性化學物往往能使獵食者被迫停止攻擊,而獵物則趁其清除化學物時逃之夭夭。某些斑蝥能產生斑蝥素,

斑蝥

這是一種具有強烈刺激性的起泡劑,平時儲存於斑蝥的淋巴中。在受到威脅時,斑蝥的腿縫中便會滲出血滴來,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常常令敵害避之惟恐不及。某些昆蟲如白蟻、蟑螂和竹節蟲等,能產生刺激性噴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放屁甲蟲。這種昆蟲的腺體中貯藏著一種爆炸性化合物前體,在受到威脅時,這些前體便混合在一起,生成一種溫度極高的化學物質——苯醌和水汽,然後對準敵害噴射而去。

粘連:某些像膠水一樣的黏性化學物質能讓敵害失去攻擊能力。蟑螂在遭到工蟻襲擊時能分泌一種黏糊糊的液體,將攻擊者粘住,使其失去攻擊能力。白蟻頭部長得像個噴嘴,

白蟻

生有防衛腺體,可以向來犯者射出黏性化學液體。這些化學物質具有極強的黏性和刺激作用,能有效地阻止螞蟻、蜘蛛、蜈蚣等食肉類節肢動物的攻擊。

引起疼痛:鞍背刺蛾毛蟲幼蟲、大蠶蛾幼蟲以及其他鞘翅類昆蟲的幼蟲都生有中空體毛,裡面含有能引起疼痛感的刺激性物質,只要將這些螫毛在攻擊者身上擦一下,就會導致螫毛斷裂,裡面的物質就會跑到攻擊者的皮膚上併產生強烈的灼燒感,這種感覺可能會持續數小時。許多螞蟻、蜜蜂和黃蜂能通過令人生畏的蜇刺向敵害釋放毒液——蛋白質和氨基酸的混合物,不僅能引起疼痛感,而且還能引發過敏反應。

生活在北美洲的帝王蝶在漫長的遷徙途中很少遭到鳥類的攻擊。

帝王蝶

這是為什麼?昆蟲學家通過解剖發現,鳥兒之所以不願意吃這種昆蟲,是因為它們體內充滿了毒素。這種蝴蝶將卵產在一種含有毒素的植物上,幼蟲孵化後,以這種食物為食,久而久之,毒素就積聚在體內。如果鳥兒不慎吃了這種蝴蝶就會引起劇烈嘔吐。

以假亂真的保護色

生物學家認為,昆蟲身上之所以會生出艷麗的顏色和各種圖案,一定有其內在的原因。顯然,這些顏色和圖案至少具有某種防衛作用,能為昆蟲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因此被稱為「保護色」。保護色可歸納為以下四大類:

隱蔽:能與周圍環境巧妙地融為一體的昆蟲,往往能躲過食肉動物的視線。這種防衛手段叫做「隱蔽色」,不僅能與背景色混為一體,而且還能模糊身體輪廓線,消除光滑身體表面產生的反射亮點,避免位置點泄露。

許多地棲蚱蜢和紡織娘

紡織娘

渾身長滿灰色和褐色斑點,這使得它們能巧妙地與周圍的枯葉或沙礫渾然一體。某些草蜻蛉

草蜻蛉

將苔蘚和地衣沾附到脊背上,以增加偽裝效果。狼蛛

狼蛛

平時隱藏在洞穴里難得一見,但當它走出洞外時,你會發現它身上的保護色看上去跟沙地一樣。

擬態:某些昆蟲通過模擬周圍物體來隱藏自己,不僅體色同周圍環境非常相似,連形態也非常相似。對自然物體的這種模仿行為被稱作「擬態」。生長在巴西的刺蟲平時棲息在有刺的樹上,就像樹上長出的一枚尖刺。角蟬靠吸取樹液維持生命,

角蟬

它在樹上隱蔽得也很巧妙——乍一看很像樹枝上的棘刺。印度木螕更是模擬高手,它身體扁平,生有脈紋,會隨著風前後擺動,看上去就像一片被風吹動的樹葉。竹節蟲體型碩大,身長近30厘米,加上腿可達到40厘米。如果它停在樹枝上不動,幾乎同枯枝一模一樣。生活在亞洲東南部森林裡的枯葉蝶

枯葉蝶

看上去就像一片枯葉。它的翅膀兩面生有不同的色彩,正面很鮮艷,藍黑底色,上面點綴著白色小斑點,邊緣部分鑲著黃褐色波紋和條紋。背面的主色調為褐色,深色條紋貫穿其間,猶如枯黃葉子上的脈絡。桑尺蠖棲身於桑樹上,經常口吐細絲懸掛在枝幹上。不僅體色與枝幹顏色非常相似,連形態也幾乎一模一樣。

松天蛾幼蟲

松天蛾幼蟲

藏身於松樹上,後背上生有深綠色條紋,看上去非常像松針。夜蛾棲身於樺樹皮上,黑白體色與樺樹皮非常相似,起到了很好的隱身作用。背部斑駁粗糙的臭甲蟲隱藏在樹榦上,看上去就像一小塊樹皮。

模仿:特點鮮明的視覺外表可以讓一些味道不佳的昆蟲免遭食肉動物的攻擊,而另外一些昆蟲就會進化出與此類似的外表以嚇阻敵害。這實際上是一種迷惑戰術。比如,有些蝴蝶本身並沒有毒,但卻長得與有毒的蝴蝶非常相似。

有些蝴蝶後翅上生有圓斑,看上去非常像兇猛動物的眼睛,它們以此恐嚇食肉動物。生活在南美洲的卡里果蝶,

卡里果蝶

在其後翅上長有一個形狀非常像貓頭鷹的圖案,當遇到鳥兒時,它們就將後翅朝上,鳥兒十有八九會上當受騙。有一種飛蛾專門模仿黃蜂,翅膀上不長鱗膜,像黃蜂一樣透明,體色也同黃蜂。最奇特的是,它們的腹部也長有長長的蜇刺一樣的附器,而且還時不時地做出彎曲身體的動作。它們甚至連飛行姿態也都像黃蜂。

天鵝絨胡蜂幼蟲頭部長得如同蛇頭,足以亂真。日本樟蠶蛾

日本樟蠶蛾

翅膀上的花紋如同大嘴青蛙的面孔,兩隻圓溜溜的「大眼睛」看上去非常恐怖。樟蠶蛾白天棲身於草叢中,如果有鳥兒經過,它會突然飛起來,就像從草叢裡突然蹦出來的一隻青蛙。

警告色:許多採取主動防禦手段的昆蟲都生有鮮艷的色彩或對比明顯的圖案,敵害往往會將這些色彩或圖案與不愉快的感覺聯繫起來,而一次不愉快的經歷往往能讓敵害牢記一輩子,從此再也不願碰那些中看不中吃的獵物。少數昆蟲可能會成為犧牲品,但整個種群則會從中受益。許多蛾子、蝴蝶體內含有毒素,它們的外表通常都長得非常艷麗,可以起到明顯的警告作用,似乎是在向敵害宣告,「我有毒,不要吃我!」

生活於非洲的樺斑蝶通體呈橙色,

樺斑蝶

生有明顯的黑白斑點,在陽光照耀下十分醒目,鳥兒看到後都會主動退避三舍,原因在於這種昆蟲體內生有一種可引起心臟衰竭的毒素。瓢蟲渾身點綴著黑色斑點或漂亮的花紋,非常顯眼,但很少有敵害去攻擊它,原來瓢蟲的腿關節處能分泌一種具有惡臭味的臭液。它的美麗外表似乎是在警告敵害:「我臭不可聞,別碰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最像「外星動物」的生物,同時也是全世界捕食最快嗅覺靈敏的動物
當大腦進化到極限時,是否意味著智力也走向終點?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