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舒穆祿氏宗親會2018年尋根行之哈爾濱和依蘭

舒穆祿氏宗親會2018年尋根行之哈爾濱和依蘭

舒穆祿氏宗親會2018年尋根行之哈爾濱和依蘭

—拜訪黑龍江省社科院和依蘭舒穆祿氏家族

一、拜訪黑龍江省社科院

2018年的5月17日尋根團一行前往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與社科院的相關清史專家學者交流舒穆祿氏的相關信息。從美國回來的徐輝當年在黑龍江省社科院工作過幾年,這次回來也是故地重遊。參加交流座談的有黑龍江社科院歷史所的所長趙儒軍、哈爾濱檔案館的那館長、研究《清史稿》黑龍江部分和《東北流人史》作者李興盛。

我們向社科院的專家介紹了滿族舒穆祿氏宗親會的現狀、我們目前的研究方向、關於渤海國時期舒穆祿氏的一些新發現。重點介紹了阿城、拉林的移民中舒穆祿氏的來源和分布等信息,以及即將前往拜訪的依蘭、齊齊哈爾兩地的舒穆祿氏。針對尋根團一行即將於7月20日去俄羅斯遠東的哈巴羅夫斯克市(伯力)進行尋根並尋找舒穆祿山的位置,我們徵求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

社科院的相關研究員向我們介紹:拉林、阿城的京旗移民研究是哈爾濱市社科院在做;渤海國的研究最近的論文比較多,向我們贈送了梁玉多主編的《渤海史論集》、郭素美、梁玉多、寧波著的《遼金時期的渤海遺民研究》。李興盛對清代的黑龍江歷史研究比較多,看到我們的《舒穆祿氏宗親會文史資料彙編》中有黑龍江將軍富僧額的傳記,認真的說道「富僧額在黑龍江做了很多事情,比你們記的還要多。」,最後歷史所的所長叮囑我們「這次去俄羅斯,牢記中俄友好,注意維護中俄友誼。」,隨後我們和社科院的專家們在社科院門口合影留念。結束了社科院的座談後,我們尋根團一行前往佳木斯市下面的依蘭縣拜訪當地的舒穆祿家族。

二、依蘭縣葛、盧、胡、舒四姓遷徙源流

(依蘭葛氏為四姓總長,上圖為葛依克勒氏家廟)

「依蘭原名三姓,滿語為「依蘭哈喇」(即:依蘭為「三」,哈喇是「姓」)。據《三姓志》載:清初,松花江中游胡爾哈河(今牡丹江)口、湯旺河口、湯旺河口順流而下瑪那哈地方及胡爾哈河正東倭和地方分別有赫哲人數十戶或百餘戶居住。天聰年間,挑選胡爾哈河一帶赫哲1000人,前往山東征剿。於順治二年(1645年),對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軍營全行撤回,「因為出力,將此赫哲人等一併作為新滿洲,國語依冊(伊徹)滿洲,隨將盧業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魯等四族長編為世管佐領。」又據偽滿《依蘭紀略》記載,「嗣以胡氏徙居寧古塔,只余盧、葛、舒三姓,遂呼斯地為三姓」,簡稱「依蘭」。」

《三姓志》說:皇太極獎賞葛依克勒氏索索庫為「國羅達(滿語Gulun da,漢譯『部落首領』、『部落頭』)之職,並賞配格格……。又將盧業勒、胡什哈里等二姓兩人賞為副國羅達」。《樺川縣誌》說:順治九年(1652)諭旨:「令黑河口以下,烏蘇里以上三部落均奉旨為葛依克勒氏哈賚達(滿語Halaida或hala da,漢譯為『姓長』)兼總部長,闊哩哈(索索庫之孫)帶領並賜胡、盧二姓移居三姓。」

「葛依克勒氏「世居德新」(即勤得利)地方,《清乾隆內府輿圖》標示為「集納林噶珊」,處在奇穆尼河與松花江匯流下游右岸。豪族葛氏尼亞胡圖家族一支,就祖居此地。在明、清交替之際的90餘年中,他們先後三次向「三姓」之境遷徙。首先是三世祖索索庫時期的天啟年間「遷(居)三姓」,此後曾經擔任「自胡爾哈河起至烏扎拉地方止,共二十二部落打牲人」的「總部長」。其次是五世祖闊哩哈(順治、康熙朝實錄稱「庫里哈」)時期,於順治九年奉清朝政府詔令,「分戶居寧古塔,給發種子、口糧,屯田耕種」,仍然擔任「黑河口以下,烏蘇里以上三部落」的「哈賚達兼總部長」;其中所謂「三部落」是指「葛依克勒氏哈賚達兼總部長闊哩哈帶領,並賜胡、盧二姓移居三姓」,即葛、胡、努三姓帶領的三部落。最後是六世祖扎哈喇時期,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遷居「三姓」。如果從葛依克勒氏的三次遷徙看,只能理解成是這個家族的遷徙過程。但可以看出三個問題:其一,從葛依克勒氏一直擔任「總部長」看,結合依蘭縣城的歷史,可能尼亞胡圖家族這一支來到「三姓」地區確實較早,踞有上游的優勢地位。葛氏遷移到「三姓」後,其定居之地史稱為「牡丹江日葛居」。換句話說,葛依克勒氏最後定居在今牡丹江下游地區。其二,他們從勤得利開始,漸次南徙,是不爭的事實。其三,當時因為「三姓」尚未形成,所謂「分戶居寧古塔」就是指後來的「三姓」地區,此地早期屬於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

努業勒氏「先世居於混同江欽德藺(勤得利)」,與葛氏尼亞胡圖家族一支居住在同一地區。其家族南遷共有兩次記載:一次是順治九年,葛氏闊哩哈擔任總部長時期,受朝廷恩賜,在闊哩哈帶領下,「胡、盧二姓移居三姓」。一次是努氏族譜記載,本族在始祖堪戴時期(康熙五十三年),遷居牡丹江西岸距離「三姓城」25里的烏斯渾河流域定居,其具體地點在牡丹江右岸中游地區。《清乾隆內府輿圖》標示為「烏斯胡噶珊」,今稱烏斯渾河。史稱「富坑河日廬(盧)居」。其中的「富坑河」,《盛京吉林黑龍江三省標註戰績圖》為「沃墾河」,就是今天的「倭肯河」。可見,努業勒氏定居在烏斯渾河和倭肯河中間的廣大地區。

胡什哈里氏其先世居住在喜魯林。其地在勤得利沿江下游,《清乾隆內府輿圖》標示為「喜魯林噶珊」,更接近於今撫遠城。此姓原是明朝「祜什哈哩衛」人,祖居「祜實哈哩河」流域,《清乾隆內府輿圖》標示為「胡西喀里必拉」,距離寧古塔城東北25里左右。喜魯林地區的胡什哈里氏當是本族早年北遷的一支。其家族從喜魯林南遷有兩次記錄:一次是順治九年,按照皇上諭旨,在葛氏闊哩哈帶領下,所謂「胡、盧二姓移居三姓」。一次是康熙五十三年,「奉旨編為世管佐領隨即遷移三姓」。具體居住地點無考。

舒穆祿氏祖居「欽訥臨」,其地當是「集納林」,與葛氏尼亞胡圖一支居住同一地區。其家族從集納林南遷經過二次完成。即順治九年至康熙二年之間,已經進入這個地區。其後在始祖噶柵達沖吉喀帶領下於康熙五十三年「來居小瓦丹地方」。「小瓦丹」地在「和屯噶珊」(三姓城)以下順松花江流向,經過北來流入松花江的巴蘭河口,再經過南來流入松花江的發蘭圖渾河(翁錦河)口後,處於松花江向北彎曲處之南岸,即「小瓦丹噶珊」,其下有「大瓦丹噶珊」,距離依蘭縣城約60里。又有史稱舒穆祿氏「其始三姓日舒居」。將上述兩條資料綜合考慮,舒穆祿氏最後定居點當在今依蘭縣城至小瓦丹沿松花江右岸地區,包括牡丹江下游以「三姓」為中心的右岸河口地區。這裡應當說明的是:葛、努、胡、舒上述的最後定居點,是康熙五十三年編旗定佐時最後確定下來的,此前只是進入這個區域。

但事實上,舒穆祿氏在「三姓」名稱出現以前已經到達該地區半個多世紀了。請看事實,康熙二年一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命令:「四姓庫里哈等進貢貂皮照赫哲等國例,在寧古塔收納。」這「庫里哈」就是葛依克勒氏五世祖「闊哩哈」。庫里哈名字之前的「四姓」便是指葛、努、胡、舒四大家族。這樣算來,順治九年葛、努、胡聚集之後到康熙二年舒氏到來最多是晚來12年,距離「三姓」名稱出現還有52年。由此完全可以確定「三姓」的形成與舒穆祿氏「後入」沒有任何關係。同時,也證明舒穆祿氏家族在順治末年至康熙初年就已經遷居「三姓」地區了。而康熙五十二年,有闊哩哈的長子「扎哈喇兼管盧、胡、舒三姓哈賚達」的事實,並在「四姓」中「設立旗佐」。事實再次表明,在「三姓」名稱出現的前一年,「四姓」確實已經完聚此地。」

由上述引用的相關論文可以得出如下事實:葛氏祖先三世祖索索庫在天啟年間就遷居三姓,順治九年葛、盧、胡三氏族在葛依克勒氏哈賚達兼總部長闊哩哈的率領下遷居三姓,在順治九年到康熙二年之間舒穆祿氏就已經進入到三姓地區。所以才有康熙二年一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命令:「四姓庫里哈等進貢貂皮照赫哲等國例,在寧古塔收納。」。也就是說舒穆祿氏比其他三個氏族進入三姓地區最多晚12年,也是在三姓這一地名出現的52年前就定居在該地。據依蘭舒穆祿家族的舒政寧的爺爺說過「老胡家(胡什哈里氏的某家)和咱們家有仇,老胡家要是來尋仇,不要和她們打,跑就得了。」,以此分析,依蘭舒姓和胡姓存有某些矛盾的可能。

三、依蘭的舒穆祿氏家族

「舒穆魯氏原系欽納臨人,自我世祖嘎山達沖吉喀帶領本支子嗣二十一戶共六十五丁由該處來居小瓦丹地方,即進貢貂皮。康熙五十三年三姓初設四旗,世祖奉旨編為正紅旗世管佐領,隨即遷移三姓居住。雍正十年,世祖胞弟那爾琇鈕那之嗣亦由欽納臨來姓,添入本旗充差。惟譜書系先後送部,致未合併,故本年修譜仍各一繕一份,遺存後世雲。

附:《三姓滿洲正紅旗世管佐領承襲代數》

世祖沖吉喀歿,長子考瓦爾達承襲,考瓦爾達歿,長子烏三保承襲,烏三保歿,無嗣,侄男未歲,奉旨以伊叔滾畢在軍營承襲,滾畢沒,長子阿勒琇承襲,阿勒琇歿,長子富倫保承襲,富倫保歿,仍以考瓦爾達第四子穆克德保恩承襲,穆克德恩保歿,長子諾洪額承襲,諾洪額歿,以子文哲布承襲,文哲布歿,以子崇保承襲,崇保歿,奉文以崇保長子魁元試署,計承襲十二次,加管理十四世矣。」

《三姓滿洲正紅旗世管佐領承襲代數》為民國三年譜書所修,沖吉喀、考瓦爾達、烏三保、滾畢、阿勒琇、富倫保、穆克德恩、諾洪額、文哲布、崇保、魁元共計11人世管佐領。翻看家譜第八世托精阿這一頁,托精阿為穆克德恩保長子,托精阿承襲八次世管佐領,次子爾錦承襲九次世管佐領,爾錦長子索昌承襲十次世管佐領,索昌長子諾洪額承襲十一次世管佐領。由此分析民國三年中的譜書誤將諾洪額認作穆克德恩保之子導致世管代數加起來是十一代。

該家族正確的世管代數次序為:沖吉喀、考瓦爾達、烏三保、滾畢、阿勒琇、富倫保、穆克德恩保、托精阿、爾錦、索昌、諾洪額、文哲布、崇保、魁元共計承襲十四次世管佐領。

1、清代三姓官員托精阿

(日本學者間宮林藏所畫 托精阿三位官員)

「從乾隆元年至光緒六年的145年中,左、右翼共產生60位協領,具有世襲佐領身份的只有努氏色爾泰、圖倫保,胡氏春升保,舒氏托精阿4人。其他全部是具有公中佐領身份的人物。二是儘管兩翼各設協領,但世襲佐領地位之影響仍在。舒穆祿氏家族地位上升,大體有三個原因。其一,世襲佐領地位的影響。正是因為舒氏具有世襲佐領地位、身份,地方民眾信任世家大族的慣性不可改變。舒氏家族的轉折點發生在第8次世襲佐領承襲人托精阿時代,他於乾隆三十四年承襲正紅旗第一佐領,經營25年,於乾隆五十八年將世襲佐領傳給其子額勒錦,父子又經營35年,直到道光七年傳給其孫子。因為其父子轄制右翼協領四旗,管轄8個佐領,許可權很大,以致在60年中,舒氏家族勢力漸盛。嘉慶十三年托精阿代表清朝政府到黑龍江下游赫哲等地區,執行收購貂皮任務,從其特使身份便可知舒氏在地方的威信。日本學者間宮林藏描述說,托精阿等三人是清朝「高級官吏」,隨行帶領五六十人。他所持的「更名片」中,明確刻有滿文的「大清國」和「天朝」字樣。眾所周知,當時「三姓」八旗有左翼協領富興阿,右翼協領巴善任職,但他們都沒有資格充當朝廷特使,而托精阿儘管將世襲佐領職務傳給其子,但仍以「世襲佐領」身份出差。可見,其威信和影響之大不僅得到地方認可,也取得朝廷賞識。其二,佔據交通樞紐和貿易通道。前文已經考證,舒穆祿氏佔據今依蘭縣城至小瓦丹,即松花江右岸原海西東路水陸交通要道,「三姓」城是貨物流通重鎮,舒氏佔據貿易關津,日漸興起,理所當然。其三,乾、嘉時期舒氏家族人才出眾亦是事實。 」

托精阿是始祖那爾琇的七世孫。始祖那爾琇兄弟三人,次鈕那,三吉兆喀;那爾琇有一子圖魯興額。圖魯興額有三子,岳蘭(其子烏珠,初次嘎善達,意思就是受封的第一任村長)、雅穆西達、岳興阿。雅穆西達有子三,長賽格、次佈克道(二次承襲嘎善達)、三珠初。佈克道有子七,長佈口、次沖吉喀、三瑪球、四伲岳莫諾、五嶽托、六見塔、七拉奇哈。沖吉喀(由嘎山達初為世管佐領)有子五,長考瓦爾達、次滾畢、三體三保、四貴法那、五古雅那。考瓦爾達(二次世管佐領)有子四,長烏三保(三次世管佐領)、次倭新保、三圖三保、四穆克德恩保。穆克德恩保(七次世管佐領)有子六,長托精阿、次富興阿、三紮拉豐阿、四莫爾賡阿、五博多洪武、六格圖鑑阿。托精阿,花翎協領兼八次世管佐領,有三子,長永謙、次爾錦(九次世管佐領)、三色克圖。

2、抗俄犧牲的民族英雄舒連喜、舒迎春

「舒連喜(?-1900年),滿族。祖籍依蘭縣,原姓舒木魯氏,列舒氏家族十一世,舒連喜,襲世管佐領兼三姓練軍馬步營總。於光緒二十六年(1909年)庚子之役,抗俄報國,壯烈殉職。死後清廷恤贈雲騎尉之職世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攻陷北京,沙俄企圖獨佔東北,乘機向吉黑兩省大舉進攻。三姓城與巴彥通要塞是敵必經之路。三姓駐軍由副都統直接統帥,倭肯河西線由營總佐領舒連喜及左司佐領率領布置防線,阻擊敵人。

光緒二十六年(1990年)七月二十六日,俄軍佔領巴彥通炮台後即向三姓城襲來。二十八日,俄船抵倭肯河口,向駐防在右岸倭肯哈達山前的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奮勇抵抗,打死俄軍百餘人,擊沉俄船一隻,但俄軍乘機沖入倭肯河口,登岸開炮,時步兵亦至,在炮火掩護下,俄軍手持無煙槍向清軍陣地瘋狂衝來。舒連喜臨危不懼,嚴令士兵衝鋒殺敵,不得後退,而自己身先士卒揮舞大刀沖入敵群,殺敵數名。使俄兵膽寒,後俄兵數名齊上,舒連喜與敵死拼,被敵刃刺入胸部陣亡。終前仍以左手擲匕首殺俄寇一名。

舒連喜壯烈犧牲後,其靈牌曾供祀於昭忠祠內。」

家譜中記載:連喜,歿年五十五歲,雙柱三子,藍翎公中佐領,三姓練軍營總。光緒庚子年七月初三中俄一役,奮不顧身歿於陣,事後經副忠儂呈蒙將軍長轉奏奉 清廷交部議賞雲騎尉世職,入祀三姓昭忠祠。」

舒迎春:「練軍統領全亮身負重傷,被抬下戰場;佐領英林、先鋒舒迎春、葛榮印戰死於陣前;副都統儂英阿揮刀砍殺,不幸中彈落馬。」

3、舒景祥

「舒景祥,曾用名舒景翔,男赫哲族,1938年7月生於黑龍江省依蘭縣,1962年畢業於東北農學院(現東北農業大學)農機專業,在原合江地區從事農業機械化科研、管理近20年,曾先後任合江農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合江行署農機局副局長兼合江地區農機技工學校黨委書記。為原合江地區農業機械化實業的發展做過許多有益工作和貢獻。

80年代初曾先後任依蘭縣縣長、中共綏濱縣縣委書記等職。他為政清廉,工作紮實,作風深入,政績突出。深受兩縣幹部群眾擁戴,曾受到原中共合江地委、行署的肯定和表揚。

1985年末調任黑龍江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分管民族文教工作,工作深入,對促進全省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許多政策建議和符合實際的思路。1986年末他出任黑龍江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至今,達13年之久。……他酷愛自己的民族,曾十幾次到赫哲族聚居鄉村深入到灘地漁船、赫家院落,訪群談心,體察民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並組織實施。落實優惠政策,進行產業調整,為赫哲族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工作受到廣大少數民族幹部群眾的普遍讚揚,受到省政府的嘉獎,並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稱號,李鵬委員長親自為他頒獎。

在1995年政府機構改革中,省民委與省宗教局合署辦公,他兼任了黑龍江省宗教事務局局長。……他擔任《黑龍江民族叢刊》主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舒景祥曾光榮地當選中共十三大代表、十五大代表;曾光榮地當選中共黑龍江省五次、六次、七次代表大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現任政協黑龍江省委員會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

主編有《中國赫哲族》一書,於1993年由黑龍江省出版社出版。

4、舒國良

「縣稅務局長舒國良同志將自家珍藏的祖傳《舒木魯氏(舒氏)族圖譜》提供給縣誌辦,對縣誌的編寫工作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十三世舒鳴柯生前任佳木斯市人委文化局局長,十四世舒恩榮現任依蘭農具研究所所長。今縣長舒景翔(後改為舒景祥)系十四世,今稅務局局長舒國良系十五世子嗣。」

5、舒景春

「舒景春,赫哲族1947年3月出生於黑龍江省依蘭縣。197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大專文化。

1982年6月被調到佳木斯市郊區工作,任工業科生產組長、區委辦公室秘書、郊區農工部副部長等職。

1984年4月被調到市政府蔬菜辦公室任綜合科副科長、科長、93年3月任蔬菜辦公室副主任。

1998年4月被調到佳木斯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工作任常務副主任至今。」

6、琿春舒穆祿氏

「舒穆祿氏(徐姓),原系寧古塔舒穆祿山人,世系陳滿洲。康熙五十三由依蘭分駐琿春」。《琿春縣誌》

據《琿春縣誌》的記載說明清代的琿春地區有舒穆祿氏,是康熙五十三年從依蘭而來,「駐琿春」說明在琿春地區有編入八旗駐防。依蘭地區的舒穆祿氏編設「正紅旗世管佐領」是在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編旗後的第二年就有一部分依蘭地區的舒穆祿氏分駐到了依蘭。有清一代依蘭地區官兵調防到其他地區的不在少數,比如原胡什哈里家族移入寧古塔等;徵調三姓地區的官兵參加關內的作戰等,這些行動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依蘭舒穆祿氏的流向,值得進一步研究。

7、三姓世管佐領印

上圖為依蘭縣舒景義(那爾琇支系)收藏的家譜,家譜封皮外側和內側蓋有佐領官印,為滿文篆書。吉林市的滿語愛好者金啟銘對清代官印有一定興趣和知識,翻譯為:三姓之正紅之滿洲頭牛錄圖記,意思就是:三姓滿洲正紅旗第一牛錄圖記。該家族世管佐領最後一任是「魁元」,修譜時間是民國三年,當時清朝滅亡,此世管佐領之官印應當在魁元手中。

綜述,依蘭舒穆祿氏做為一個大家族,在清代的三姓副都統轄區具有比較高的政治地位。雖然清朝滅亡了,但是舒氏家族這種人才輩出的慣性依然在延續,從當代的黑龍江省宗教事務局局長舒景祥、依蘭縣稅務局長舒國良、佳木斯人委文化局局長舒鳴柯等部分族人就能得到證明。《中國赫哲族》等書或相關網路信息對今天赫哲族舒穆祿氏的現狀和相關人物的介紹都比較少,其原因在於:建國後依蘭縣舒穆祿氏家族成員的民族成分,有申報滿族的也有申報赫哲族的,民族成分的多樣性可能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民國三年該家族修譜後,當時家譜印的比較多,很多分支的人都持有這份家譜,其時距今已過百年。目前依蘭舒穆祿始祖那爾琇、鈕那、吉兆喀的後裔都生活在依蘭、佳木斯等地,也有搬到北京、鄭州等外地的。鄭州的舒濤(那爾琇支系)在幾年前就和我有了聯繫,他的手中有譜書一份;2018年年初依蘭縣的舒政寧也打電話給我 ,他是始祖那爾琇的六世孫文德芬之後,得知舒家正在籌備辦譜、尋找族親的事情,我就把鄭州舒濤的聯繫方式給了舒正寧。依蘭的舒穆祿氏自民國三年修訂譜書以來,家族人口眾多,支系龐大,聽舒政寧說「目前有六大支系」,但是各家分散在各地,相互間也很久沒有聯絡,給本次修譜帶來了很大困難。目前舒政寧和一些家族人士正在開展細緻的聯絡工作,所謂萬事開頭難,只要邁出了這艱難的第一步,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一副完整譜書的出爐亦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尋訪勤得利古城

(勤德利古城牆上)

位於同江市境內的勤得利農場,其黑龍江邊的西山南坡,有一古城遺址,整個城呈不規則形,城牆周長近4華里,以夯土為牆,無瓮城馬面之設。古城北、西牆保存較好,外高56米,內高34米,牆基下寬6米,上寬1米。南牆保存較差,大部分已闢為耕地,高僅1米左右。此城兩面河水環繞,兩面雄山夾峙。西城牆緊逼勤得利河,這一段地勢陡峭,怪石嶙峋,城牆依山勢而修,高聳嵯峨,在古代的確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古城建築年代不詳,有史可查的是此城在遼代稱兀惹城(見張泰湘著《兀惹叢考》),是那時居住在黑龍江流域著名的民族兀惹人的首府。據《遼史、卷8、景宗上》記載,遼保寧七年九月,渤海餘黨燕頗作亂,在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失敗後,「燕頗走保兀惹城」。這是有關兀惹城的最早記載。

據《遼史、溪和奴傳》記載,統和十三年(公元995年),遼都部署伐兀惹,兀惹城主烏昭度,率領他的部下,憑藉兀惹城,以勇猛加智慧,擊敗了大遼王朝的進軍。到金代,此城仍稱兀惹城。據《金史、卷78、完顏晏傳》記載,金太宗天會初年,完顏晏受命進軍兀惹城,行軍至今勤得利額圖山一帶,據山紮寨,作疑兵計,最後「乃潛以舟師,浮江而下,直搗其營,遂大破之,據險之眾不戰而潰。」取得了討兀惹的勝利。(查自百度文庫)

「第二十八站乞勒伊城今撫遠縣勤得利農場「勤得利古城遺址」。史輯多記為喜魯林、秦得利,為乞列迷之音譯音轉。城下勤得利河。古城依山而峙,草木繩結。城牆壘土為垣,沿山勢高低起伏,憑添古堡凌空飛動的氣勢。《遼東志》記作「乞列迷城」。《全遼志》脫「城」字。《吉林通志》「額圖下約五十餘里南岸青得林,即喜魯林地方有古城基。」張泰湘先生考為遼五國部兀惹城,兀惹人為赫哲先祖,以驍勇、善戰著稱。」

拜訪了依蘭縣的舒穆祿家族後,我們尋根團一行就前往撫遠縣。快到撫遠之前就會經過勤得利古城遺址,與勤得利古城來個約會著實令我們興奮了一番,不知道車子能不能開到古城,在患得患失中我們如約而至。舉目四處眺望,一片開闊的三江平原,北大荒被開墾成了糧倉。勤得利古城就坐落在勤得利灣的一座山上,依靠著勤得利灣,依山傍水,易守難攻,舒穆祿氏的祖先真是佔了好地方。據有關資料顯示舒氏和葛氏的祖先遷入三姓之前都是在這個古城生活。渤海國、遼代、大金帝國、後金王朝,這裡經歷了太多的金戈鐵馬的烽火歲月,是一片用鮮血浸透的土地。

現在的古城變成了一片菜地,雖然立起了一個勤得利古城遺址的碑,遺迹依然處在被侵蝕和破壞的過程中。現在承包了古城這片地的是一個農家樂,老闆經營餐飲和釣魚的生意,客人不是很多。攀談中,我們認識了兩個滿族人,都是黑龍江和遼寧過來打工的農民,族胞的情感在拉家常中慢慢建立起來。我們請他們幫忙帶我們去江邊的古城牆看看,走了2里路,就來到了江邊的城牆,我和徐輝拍了幾張照片。族胞講:「再往山上走城牆保留的更好,這個城很大。」,我們望著蛇蟲出沒、草叢濃密的山林打起了退堂鼓,心想:能來到舒穆祿氏祖先生活的古城,此行足矣!

舒穆祿氏宗親會秘書長:徐明(舒穆祿·亦詩哈)

寫於2018年10月29日凌晨1點

備註:引文出處

……《依蘭縣歷史沿革》

……《清代三姓形成說新探》

……《中國赫哲族》P42

……《清代三姓形成說新探》

……《依蘭鄉土錄·統領全亮》

……《依蘭舊聞錄》P156

……《中國赫哲族》P364

……《依蘭方誌》1983年第八期

……《中國赫哲族》P366

…… 洪牧 《 開原——底失卜——滿涇——海西東水陸城站 》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洲人的講究
蘇聯紅軍「解放」前那個「滿洲國」什麼樣?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