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家的孩子更喜歡打網遊,但矽谷高管們卻禁止子女玩手機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來源 經合組織報告等
編譯 七君
今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網易董事長丁磊在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家長不讓孩子玩遊戲不現實,兒童經常玩遊戲是因為孤獨,缺少其他社交選擇。丁磊表示自己會親自為女兒試玩挑選好網遊。
但是,遠在大洋另一邊的矽谷的眾多企業家和高管怕是不會同意丁磊的看法。
以矽谷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企業招募了大量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們勤勤懇懇地研發使人慾罷不能的互聯網產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能讓用戶上癮,誰就贏了,所以它們在前仆後繼地進行成癮性的競爭。
這種競爭的結果就是,許多遊戲和社交網路利用人類大腦獎賞迴路的弱點,變性成為了人類精神的老虎機。
許多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深諳互聯網產品的原理,因此他們決定不讓自己的孩子從小接觸電子產品。
從大家熟悉的人說起。
蘋果的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在今年1月表示,「我沒有孩子,只有侄子,但是我不希望我的侄子去用社交網路。」
蒂姆·庫克@Brooks Kraft/Apple
比爾蓋茨也不準自己的孩子在青春期之前使用手機。他的妻子梅琳達·蓋茨曾說她希望當時讓孩子再遲幾年用手機。史蒂夫·喬布斯也不讓自己的孩子在小時候用 iPad。
他們的決定並不是特立獨行。根據《紐約時報》近日的報道,矽谷中對電子產品的不信任感開始蔓延,許多從業者形成了一種共識:電子產品有利於學習的說法名不副實,網路成癮的傷害也不容小覷。現在許多為矽谷家庭帶孩子的保姆也被要求籤訂不使用電子產品的協議。
社會計算研究者 Kristin Stecher 的配偶是臉書(Facebook)的一位工程師,她說:「一點也不用電子產品比用一會兒電子產品要更容易實現。如果孩子能接觸到電子產品,他們就停不下來了。」
因此,37歲的 Stecher 和39歲的丈夫 Rushabh Doshi 在研究了電子產品後決定不允許子女在家中使用它們。他們5歲和3歲的女兒不能在家使用任何電子產品,只有在長途旅行(如坐飛機)期間,她倆才能用一會兒手機或平板電腦。
曾任臉書執行助理,現在是慈善企業陳扎克伯格(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僱員的 Athena Chavarria 更為直白:「我很確信手機裡面有魔鬼,它們會摧毀我們的孩子。」Chavarria 不讓她的孩子在上高中前使用手機,上了高中以後也不准他們在車上用手機。
曾任《連線》編輯,現在是一家機器人和無人機公司執行總裁的 Chris Anderson 在職業生涯中目睹了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這讓他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如果把糖果和可卡因放在一條線的兩端,那麼電子產品更加貼近可卡因的那一端。」
他認為對電子產品心懷歡喜的人有點過於天真,「我們以為我們能控制它們,可是實際上我們無能為力。電子產品直擊青少年正在發育的大腦的獎勵中樞,這是普通父母無法理解的。」
火狐瀏覽器 Mozilla 的前首席執行官,現在是風投的 John Lilly 也表示,他一直試圖讓自己13歲的兒子理解,他會被電子產品控制。
他說,「我想讓他知道,寫代碼的人的目的就是讓你對電子產品上癮。我想讓兒子知道這些產品的生產過程,讓他理解這些研發人的價值觀,讓他明白這些電子產品會讓他產生什麼樣的情緒。」
這些人是不是在危言聳聽呢?
許多父母不知道,過早接觸電子產品容易讓兒童患上注意力相關的障礙。
2004年,美國第五大兒童醫院——西雅圖兒童醫院(Seattle Children』s Hospital)兒童健康行為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Dimitri Christakis 撰文指出,「過早接觸電子屏幕與日後的注意力障礙有關。」
經過計算後 Christakis 發現,1歲時每天看3小時電子屏幕(如電視和手機)的兒童在7歲時出現注意力問題的可能性比一般兒童高30%。
又如,2010年發表在《兒科學》(Pediatrics)上的一項對1323名中學生的13個月的跟蹤研究指出,長時間看電視和玩電子遊戲的兒童有更多的注意力問題。
因此美國兒科學會(AAP)不建議讓2歲以下幼兒使用電子產品,除非是為了遠程聊天;2-5歲的兒童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不僅如此,電子產品的使用用途有著顯著的「貧富差距」。
在矽谷高管努力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的同時,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卻在用電子產品打遊戲和娛樂。
2011年,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美國少數族裔的兒童看電視的時間比白人同齡人多50%。
2015年,美國非盈利組織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調查發現,美國低收入家庭(年收入少於3.5萬美金,合24萬人民幣)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8小時7分鐘上網娛樂,而高收入家庭(年收入大於10萬美金,合69萬人民幣)的青少年每天花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只有5小時42分鐘。
實際上,一些政府間組織對此也做過不少研究。
2016年,經合組織(OECD)對40個國家的青少年的屏幕使用時間進行了調研,結果發現,貧困家庭的青少年更有可能用電子產品來打遊戲,而富裕家庭的青少年則更有可能用它們搜尋信息,或閱讀新聞,而不是用來純娛樂。
另外,這項研究還發現,即使貧困家庭和富裕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同等的網路條件,貧困家庭的孩子依舊更可能利用網路來打遊戲。換句話說,這種電子產品使用目的的「貧富差距」很頑固。
參與經合組織調查的不同國家的青少年上網的目的佔比。綠色表示閱讀查資料,紅色表示打遊戲;豎杠表示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三角形表示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DOI:http://dx.doi.org/10.1787/5jlv8zq6hw43-en
其實,早在2012年經合組織就做過類似的研究。當時的發現是,在受調查的42個經合組織成員國里,貧困家庭的青少年的上網時間大於等於富裕家庭的青少年。而在21個國家裡,貧困生的上網時間超過富裕家庭的孩子。
在包括中國上海、中國香港、中國台北在內的12個城市或國家裡,貧困家庭兒童平均每個周末花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富裕家庭的兒童多30分鐘。
另外,通過對比網路使用目的和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的成績,經合組織還發現,網路用途和學業成績之間存在非常強的相關性。上網的目的是閱讀或查資料的孩子的成績比上網打遊戲的孩子的好。
在網上閱讀和檢索信息需要閱讀能力,以及分析信息來源和可靠度的批判能力,這可以解釋利用網路來聊天或者玩遊戲的孩子的成績不如用上網來學習的孩子好。
經合組織的報告指出,貧困家庭的孩子更喜歡用網路來聊天玩遊戲,而不是閱讀或擴充自己的技能,這可能是貧困家庭的孩子的閱讀和信息檢索能力往往不如富裕家庭兒童所致。
經合組織評論道,「貧富家庭都能上網不代表貧富差距就消除了,」有些孩子利用網路來增長見識,磨礪自己的能力,但是家庭並不富裕的孩子卻更不可能意識到網路帶給他們的機會和收益,反而會沉迷於高科技對他們智力和未來的剝削。
更可悲的是,這些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網路「貧富差距」。對不當使用電子產品的危害,低收入家庭的警惕性不高。
根據2012年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調查,年收入不到3萬美金的低收入家庭中只有39%的家庭對這個問題感到「非常擔心;但是在高收入家庭中,這個比例則是60%。
那麼,怎樣才能消除網路用途的「貧富差距」呢?
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給孩子斷網、斷電子產品。矽谷高管子女鍾愛的私立學校 Waldorf School of the Peninsula 幾乎不讓學生接觸電子產品。
微軟和因特爾的前董事,現任該校董事會成員的 Pierre Laurent 指出,
「有些人以為,你不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孩子就會患上某種認知殘疾,但實際上矽谷的人完全不是這樣想的。矽谷的這些人明白,網路世界圍繞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展開。但是,你要是只是個拿著手機的4年級小學生,你是不可能接觸到這些領域的。」換句話說,即使給小孩子手機也無法培養他們的「科技能力」。
如果不可避免讓孩子接觸網路和電子產品,經合組織的建議是,提高貧困家庭兒童的文化水平,才是減少這種貧富差距的利器,「要保證每個兒童都有一定程度的閱讀能力,這比讓所有孩子都能用上電子產品更重要」。
一刻 talks ?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台
長按下方二維碼發現更多未知驚喜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