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奢只贏了一仗,為何就奠定了戰國名將的地位?
文|小河對岸
戰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場戰爭便是長平之戰。而提起長平之戰,人們就會想起那位「紙上談兵」的趙軍統帥--趙括。而趙國之所以會起用年輕的趙括為統帥以替代老將廉頗,除了趙括精熟兵法理論之外,更為主要的原因乃是因趙括乃馬服君趙奢之子。
古今中外,各行各業也都或多或少會講究些「家族」傳承,這應該算是「世家」情節。我們對將門世家的故事,總是津津樂道。例如,在評書演義中,《楊家將》、《薛家將》、《羅家將》等故事,都演繹了一代又一代,而通常來說,也只有第一代的故事還算是有些樣。而聽眾之所以願意去聽那些子虛烏有的第二、第三代將門故事,本質上也是源於「世家」情節。而對名將之子孫,總會有些格外地期待、關注。明·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錦繡公子李景隆為統帥,也是因其乃名將李文忠之子。
而趙國起用趙括為統帥,也同樣受其為「馬服子」光輝的照耀。趙奢為戰國時期的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一(源於漢·賈誼在其《過秦論》中說道:..有「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而且還得以在後世配享武廟(唐代共追封六十四位古代名將,宋代追封七十二位,趙奢皆在其列)。
但是,關於趙奢的戰爭記載卻並不多,為後人熟知的戰績也只有一次。但為何趙奢能夠僅憑一次戰績,就奠定了其戰國名將的地位,並得以配享武廟。
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秦伐韓,軍於閼與。(趙)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與樂毅同宗,戰國名將)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趙惠文王賜(趙)奢號為馬服君...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趙奢贏得的這一場戰爭叫閼與之戰,而趙奢憑此一戰,便獲封馬服君(趙奢的後代以馬服為氏,其後,又單以馬為氏,而趙奢便成為漢族馬姓的得姓始祖),並取得了與廉頗、藺相如同等的地位。而該戰役誕生了一個成語,即「狹路相逢,勇者勝」。
趙奢之所以能憑此一戰,就奠定了其戰國名將的地位。在於此戰的難度係數高,趙國兩大名將廉頗、樂乘皆畏戰退卻,而唯獨趙奢卻敢戰,並取得了勝利。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將割人頭與授爵位相掛鉤,以激發秦人心中的人慾、獸性。自此秦國出關與山東六國交戰,鮮有敗績,而山東六國皆謂秦軍為虎狼之師,六國懼秦之心甚重,更不敢主動與秦人野戰。而趙奢卻主動與秦軍比勇鬥狠的,並取得了勝利,更值得稱嘆。
而趙奢除了取得閼與之戰的勝利之外,還有一次與齊國名將田單(收復齊國七十餘城)論兵的事迹。田單認為有三萬兵足矣,士兵過多的話,會影響農耕,是「自破之道」。而趙奢卻認為:古代天下分為萬國,最大的城,高不過三百丈,人口最多不過三千餘家,所以用三萬兵去攻或守,對將帥來說沒有什麼困難。而如今,七國並雄,千丈之城,萬家之邑都比比皆是。以三萬之兵野戰都不足,更不用說攻城了。
趙奢認為田單不但不懂得用兵,而對如今天下的了解更是少得可憐。而田單聽了趙奢的言論之後,自愧不如,感嘆自己沒有想得這麼深遠。從中也可以看出趙奢的戰爭理論認知,要遠勝於田單。相比廉頗來說,趙奢更敢戰。而至長平之戰後期,趙國的後勤已然支撐不住,更需要敢戰的將領,而廉頗卻一直避敵堅守,連損兵馬。此時,趙國也就自然會想起馬服君趙奢,而趙奢已死,便起用了趙奢之子趙括為將。假使趙奢若不早死,其與武安君白起在長平尚可一戰。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歷代權臣家族或遭族滅或最終篡逆,為何諸葛亮卻是例外?
※關羽藐視江東武將,但率五千精銳卻被此人千餘兵馬嚇退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