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漁民有一珠佛,商人出價1800萬,漁民不賣,後賣了300
導讀:清朝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的夏天,安徽巢縣(今安徽合肥下屬巢湖市)的巢湖突然發生了乾涸的跡象,由於水位退卻得很厲害,很多巢湖漁民的漁船都擱淺在了湖岸邊,想要移動船隻進湖中打漁,必須用牛拉到深水處才可以。當地有一個漁民,把漁船就擱淺在岸邊沒有移動,因為他知道水位早晚會漲回來的,而且他也想趁機休息幾天。果然過了不久,水位漲回來了,那是一個月光明亮的晚上,漁民見水位上漲,就來到自己的漁船上,發現漁船下的水已經有一尺多深,足夠漂浮起漁船了。
漁民已經好幾天沒有入湖捕魚,又覺得今晚月色明朗,清風習習,就決定趁著夜色去捕魚。於是漁民就揚帆起航,隨著風吹飄蕩到了巢湖深處。到了天快亮的時候,漁民發現風停了,就把船停泊在水面上,然後就開始撒網捕魚。等漁民收網的時候,發現漁網裡面不僅有很多魚,還有一個巨大的河蚌。這隻河蚌的體型遠遠超過一般的河蚌,足足有一個盤子那麼大。漁民打開河蚌的外殼一看,發現河蚌裡面居然有一顆巨大的珍珠。
更為奇特的是,這顆珍珠居然天然形成了一尊佛的形狀,簡直比巧手匠人精心雕琢的還要好看。史料記載這尊天然形成的珠佛「眉目身體,栩栩如生」,而且到了晚上還會閃閃發光(至夜輒有光芒)。漁民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也知道這尊珠佛價值連城,絕對可以賣個好價錢,自己下半輩子的好日子,就指著它了!
漁民收拾完畢趕緊回到家中,此時天已經亮了,迫不及待的漁民不等吃飯就帶著河蚌來到了城裡的珠寶店裡,想要把珠佛脫手賣掉,換成銀子。說來也巧,當漁民正和珠寶店老闆談價錢的時候,來了一個西洋人。這個西洋人是個中國通,會講我們中國話,而且還是個喜歡珠寶文玩的行家,這次是來進貢,順便來珠寶店也是要選購珠寶。
西洋人聽了漁民和珠寶店主的對話,知道了漁民手中的河蚌裡面有一尊珠佛,於是就要求看上一眼。商人一看喜歡的不得了,說願意花三萬兩白銀買這尊珠佛。(見而悅之,願以三萬銀易。)漁民也是個精明人,看見西洋商人喜歡得緊,一開口就肯出價三萬兩,自己何不再往上抬一抬價格呢,於是漁民就漫天要價,價格高的離譜,西洋商人見狀很無奈,搖搖頭走開了,不過臨走時,西洋商人告訴了漁民自己的地址,說漁民肯想賣了可以隨時去找他。
西洋商人走後,漁民也回了家,因為珠寶店老闆出的價錢遠遠不如西洋商人的價格高。這樣過了幾天,漁民又找了幾家珠寶店,發現沒有人肯出三萬兩銀子的高價買他的珠佛,商人就尋思著,還是以三萬兩的價格賣給西洋商人,畢竟這個是最高價碼了。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河蚌居然死了,還好珠佛安然無恙。第二天,漁民按照地址,找到了西洋商人,表示想要把珠佛以三萬兩銀子的價賣掉。可是西洋商人看到死去的河蚌,又看了看珠佛,搖搖頭說:「你來遲了,實不相瞞,以前你要是誠心賣給我,我最高能給你六萬兩白銀,但是現在這珠佛一文不值了。」
漁民一聽傻了,忙問西洋商人何出此言,西洋商人回答說:「這尊珠佛雖然精美,但是還沒有生長完全,如果河蚌活著,珠佛還可以繼續增長,但是現在河蚌死掉了,珠佛也沒了光彩,失去了之前的靈動之氣,只不過是一個尋常的玩物罷了。你走吧,我不會買了。」漁民聽了垂頭喪氣,後悔莫及,只好帶著河蚌離開西洋商人的家。
後來漁民把珠佛賣給了原來遇到西洋商人的珠寶店,可惜只買了五百文銅錢,和之前西洋商人出的三萬兩銀子天價,簡直就是天壤之別。要知道乾隆年間的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約等於現在的600元,也就是說這個珠佛本可以賣1800萬元,結果最後只買了五百文銅錢,也就是摺合半兩銀子,約等於現在的三百塊錢,漁民貪心不足,整整損失了1800萬,活該啊!
參考資料:《清稗類鈔》《咫聞錄》
※明朝一窮木匠,在寺廟發現巨額黃金,寺廟主持卻因此被殺
※宋朝一宮女,嫁給太監生了兒子,兒子的親生父親卻是貼身的丫鬟
TAG:綉夢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