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通訊業不發達,沒有EMS的古人是如何傳遞書信的?

古代通訊業不發達,沒有EMS的古人是如何傳遞書信的?


文:劉櫻姝




隨著即時通訊工具越來越發達,現代人寫信越來越少,以至於寫信成為一種「情懷」而非聯絡之需。但是在通訊業不發達的古代,人與人之間聯繫主要靠書信。那麼,古人的書信是如何傳遞的呢?











先說說官方



眾所周知的驛站就是古代的「郵局」。古代的通信方式有三種:「傳」是指車遞,「郵」是步遞,「驛」是馬遞。由於車傳成本高效率不見得高,逐漸廢除。短距離的靠步遞,長距離靠馬遞。驛站就是為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地方,有中轉站的功能。西周時,在大道上每三十里就設一個驛站。唐代有驛站一千六百多個,從業人員有二萬多,而且是水陸並進傳遞,通訊業有了極大發展。




官方為傳遞公文書信設立的「十里一亭,五里一郵,郵人居間,相去二里半」(《漢舊儀》),劉邦參加工作時就擔任過泗水亭亭長(沛縣郵局局長)。嘉峪關曾出土的魏晉墓中有幅壁畫,上面畫著一個騎著快馬,手舉簡牘文書的人,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郵遞員」。古代郵遞員叫「驛使」,郵驛、驛使的標誌性顏色是紅色,為了醒目,而且一直沿用到民國。使用綠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事。










除了用人來傳遞信件,還有專門訓練狗來當郵差的。唐代詩人李賀曾有「犬書曾去洛」之句。試想,拿到一封萌萌犬捎來的書信會不會內心也被萌化了?元明時期,黑龍江下游就設置了許多「狗驛」,養著許多「郵犬」。




秦代的公文已有「急件」和「普通」之分,這就是快遞和非快遞。南北朝時對「快遞」傳送速度要求每日400里左右,隋唐時提高到日行500里。《水滸》里的神行太保戴宗有日行800里的特異功能,絕對是快遞小哥中的戰鬥機。所以江州知府蔡九讓他給遠在開封的家父送信,他很快就跑了個來回,帶了封「假信」。




古代最出名的快遞當屬「一騎紅塵妃子笑」給楊貴妃送荔枝的團隊。把嶺南的荔枝送到長安起碼得三千多里,還得保證荔枝的新鮮度,這簡直就是唐代的「順風快遞」嘛!所以有專門運送荔枝的高速公路子午道,中途累死N匹馬,一年還得有N個快遞哥殉職,花這麼大的代價博美人一笑。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的緊急軍情,六天傳到三千里外正在臨潼驪山看歌舞的唐玄宗耳朵里的。現在要是在兩地寄個平信,真實收信時間也得這麼長時間。由此來看,古代的快遞還是蠻快的,只是這種緊缺資源只能由少數人佔有。










再說說普通人的通信方式




老百姓大多不識字,使用書信傳遞很少。傳遞信息就是託人捎個口信。同時又受制於交通業不發達,一般老百姓活動範圍小,捎信的任務落到具有一定流動性的特定人群上,比如出外經商的人。但託人傳消息屬於私人行為,並非明碼標價的業務。




到了明朝「民信局」的出現,民間才有了傳遞信件的專門通信機構。民信局私人經營的贏利機構,可以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兌。清代晚期,遍布全國的民信局達數千家,就連華僑聚居的海外地區也能延伸到。




古代文人喜歡寫信,創造出了「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等關於通信的美好故事,還想像出了青鳥、鴻雁等「通信員」,讓情感能夠穿越千山萬水。










唐代詩人岑參在遇到入京使的時候,「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轉語報平安」,立刻想到讓對方給家人捎個平安口信。白居易和元稹這對好基友經常寫信,不是互相唱和詩篇,就是表達思念。「心緒萬端書兩紙,欲封重讀意遲遲。五聲宮漏初鳴後,一點窗燈欲滅時。」 (白居易《禁中夜作書與元九》)老白半夜三更給元稹寫了封信,即將要合上信封了,卻又覺得還沒寫夠。




辛棄疾與陳亮也是互相寫信詩詞唱和的CP。陳亮離開辛家後,辛覺得很失落,又快馬加鞭去追朋友,結果兩人走得不是一條道。辛棄疾於是提筆給陳亮寫了一首詞。陳亮一路上也在想念辛棄疾,回到家後正好收到了辛寄來的那首詞,可想而知心情有多麼激動了。




在平常日子裡,「車,馬,郵件都慢」。要是遇到戰事,那更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收件人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作者:

劉櫻姝,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最神奇的四大讖語和無辜躺槍被殺的將領,關鍵最後真的一語成讖!
你被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假歷史騙了多久?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草船借箭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