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金庸!武俠這個人,從此斷去一臂
看死君:金庸去世,彷彿一個時代徹底落下了帷幕。這些年,我們已然聽過太多這樣的說辭,只是這一次更有種切膚之痛。即便我們很少有人能像金庸一樣活到94歲那麼長壽,但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都曾因為金庸筆下所締造的江湖,而在無形之中彷彿被延長了好幾倍生命。
試問,我們看過的金庸還少嗎?哪怕沒讀過原著,從小在電視上耳濡目染的,便是不同版本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正所謂「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想起徐皓峰曾在對比金庸與古龍時,這樣評價道:「金庸小說里的英雄豪傑往往是性格上不太成熟的人,這個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就是,香港電影里的英雄、大俠都要回憶童年,保留著兒童的種種特徵,這個是香港文化的特點,它的大眾英雄一定要帶著兒童的特質。所以金庸的人物也是這樣,他實際上寫的是幼稚的男性,是青少年。在武功形態上,金庸繼承的是還珠樓主,他的很多武功其實是巫術或者神仙術,跟《神仙傳》是有直接的血脈聯繫的。「
在這全民緬懷金庸之際,連印度影星阿米爾·汗都發博說曾讀過《鹿鼎記》,可見金庸武俠世界的影響力之大。甚至在外媒看來,「金庸之於中國,正如西默農之於法國、托爾斯泰之於俄羅斯」,這樣的評價聽似過譽,卻也著實恰如其分。相比之下,拿金庸武俠小說與托爾金的《魔戒》、羅琳的《哈利·波特》或者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相提並論,也便不算什麼稀奇事。
藉此,看死君連夜找來幾位小夥伴,聊聊他們心目中的金庸先生,以及他所締造的刀光劍影、波雲詭譎的武俠世界。這其中,有幾乎看完了金庸全集的死忠粉,也有隻看過電視劇的路人粉。而無論如何,金庸這個名字早已刻進我們所有人心中。正如他所言,「各有因緣莫羨人」;而此刻我很想補一句,「各有生死莫掛懷」。
集 體 記 憶 中 的 金 庸 先 生
大頭馬:睡覺到中途醒來,發現微信炸了,好幾位朋友發消息過來說金庸去世。一時竟覺得還沒醒來,想接著再睡會兒。然後打開微博,果然清一色是金庸的消息。獃滯半晌,竟說不出話來。腦中第一個念頭是,三聯版的金庸全套,只怕我更買不起了吧。
思來想去,不知該從何說起。無論是談作品,還是談這個人,該說的都說盡了吧。只能講點情感。我看的第一部金庸,是古天樂版《神鵰俠侶》,可能是小學三年級。後來家裡電腦換成了Windows系統,能夠撥號上網,便在網上讀完了整部小說。接著,聽說母親同事有全套的金庸,便借來看。記得當時那位同事,還先小心翼翼地去徵求我母親的意見,怕這書對我來說太「成人」,得到准許後才借給我。我一個暑假便看完了。
從此之後,我的世界完全變了。金庸成了我人生觀、價值觀最主要的塑造者。這種影響,滲入骨髓。我記得20來歲時在網上交朋友,發去一封郵件,開頭自我介紹便是,「我是讀武俠小說長大的,一向習慣冒失的結交朋友。」前兩天叫外賣,外賣員敲門,問「是XX先生」嗎?問完,就噗嗤笑了。因為我留的名字是楊過。諸如此類細節不勝枚舉。
從小學至今,這二十幾年金庸是我隨身攜帶(在Kindle里)反覆閱讀的最多的小說。所思所想每年都有不同,有純粹創作技藝方面的認知的變化,亦有文化歷史價值觀多個方面的新發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讀金庸都會有新的收穫。用金庸在《倚天屠龍記》末尾的註解來說,「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浮萍:在那網路還沒有盛行的時代,多少人捧著武俠小說,做著仗劍江湖快意恩仇的夢。若論俠骨,當推梁羽生,正邪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若論俠情,無過古龍,雁蝶為雙翼,花香滿人間;若論俠風,但看金庸,無武不名,無德不立。
金庸群俠不守舊迂腐,不會拘泥正邪之分而自困圍城,但也不恣意放肆,不會冷眼看生死無常而無動於衷。相較於旁人筆下之俠,他們更有血有肉,更有成長轉變,更有糾結困頓後明悟俠風的過程。郭靖關於殺人的魔怔,無忌關於四美的糾結,楊過關於恩仇的消解,狗雜種關於自我的認知。凡此種種,金庸群俠更貼近於生活,更像是平民英雄,也有自身的愛恨糾纏,也有迷茫的困頓無助。但如羽化之蝶,歷盡劫波,終成大俠。
理想中的武俠可能是紅顏相伴老,江湖無遺恨。但遠山高大,風雨如晦,這塵世又怎能沒有幾分遺憾?一句「倘若我問心有愧呢?」黯淡世間多少淚痕紅浥。這也是金庸群俠真實之處,悔了那便悔了,恨了也就恨了,愛過只是愛過。
因為真實,所以可以學到很多人生至理,可以明白許多世事,便如「狗雜種,你這一生一世,可別去求人家什麼。人家心中想給你,你不用求,人家自然會給你;人家不肯的,你便苦苦哀求也是無用,反而惹得人家討厭。」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一字一書,一書多少俠客,江湖已遠,只剩赫赫俠風。擔得起這般俠風的都是半生累苦,但金老爺子也有任性調皮的時候。如越女那句「天……天下竟有著……這樣的美女!范蠡,她……她比你說的還……還要美!」,真真是可愛極了。
從前今後人們都知道,「金庸群俠」是江湖最動人的傳奇。
劍雪浮生:秋涼如水的日暮,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查良鏞)毫無徵兆的便駕鶴西去,恰與傳聞中其早年的暗戀對象、小龍女原型、「長城三公主」之一夏夢(楊濛)的祭日同期。金庸武俠之於整個華文世界,是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於從前的我,則是給了懵懂少年一個江湖的夢,可以在十五部小說間馳騁千年,且看這世事無常變遷:或紅花豪情皆埋香冢,紫禁是非俱化蝴蝶;或燭影金蛇悍舞,英魂碧血枉凝。
或華山論劍遍折高手,大漠射鵰數盡英雄。或身世悠悠拂袖去,白衫翩翩驚鴻來。或雪山狐影刀鋒冷,佛面蘭心古卷殘。或倚天裂鞘分華夷,屠龍破軍定江山。或白馬嘯風,或連城菊影。或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或啼笑鴛鴦,或白首太玄,或越女戲猿。或江湖推浪逐名利,琴蕭調和爭輸贏。又或逐鹿問鼎辯滿漢,鳥盡弓藏棄人間。而縱能花紅百載,卻終將管喑弦哀,到頭來,不過是流年悵望,風月暗換。——這一切,彷彿今世初次的醍醐灌頂,悉曉眾生疾苦的絮果蘭因。教人日後面對這一世的驚濤駭浪,亦波瀾不驚。
大瀾:讀武俠,不能只看招式。刀光劍影,人命如沙,幾個回合,絕學成為殺人技,從而故事就變得單薄,人物乾癟,味同嚼蠟。
所以武俠的字裡行間,要看到情,看到人世,這樣,前者便成了俠義,後者就有了江湖。這是第一步,古龍、梁羽生都有了,無情的刀,多情的男女,以及對望或漠視的雙眼,這通俗的玩意兒,就滲進了文學的妙髓。然而一步不夠,需要另添一腳,馬步才扎得穩。那一腳,是時務,是智慧,這一點,只有金庸先生具備。
讀《笑傲江湖》《鹿鼎記》,總覺場面好,情節耐嚼。後來發覺,裡頭的智慧才是隱隱的伏線。好久沒因一作家故去而感慨了,先生一去,武俠這個人,便斷去了一臂。
荒原段塔: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並不是這樣的。後知後覺我才恍然,只是因為那時的我還不明白。在《倚天屠龍記》後記中,金庸先生曾這樣寫道,那時的他,不幸失去了自己的愛子;世間之痛,莫過於此,才不忍多著筆墨。時至今日,金庸先生闔然離世,他留給我們的回憶又怎是一言兩語就能道清的呢?
少年時,誰沒有為「飛雪連天射白鹿」黯然神傷的記憶,誰沒有為「笑書神俠倚碧鴛」豪情萬丈的得意。曾經熬夜在被窩裡兩天讀完五卷本的《鹿鼎記》後的瘋狂快樂,第一次讀完《射鵰英雄傳》後的英雄氣概。不能忘,忘不了。但創造這個江湖的人,今天卻和我們徹底告別了。無疑,金庸劇還會被不斷地翻拍,新武俠還會繼續層出不窮,但往後的這個時代終究是大不相同了。
世事之無常,滄海桑田之變化,莫過於小龍女所言:「這些雪花落下來,多麼白,多麼好看。過兩天太陽出來,每片雪花都會變得無影無蹤。到了明年冬天,又得許多許多雪花,只不過已經不是今年這些雪花了。」
十八歲歲不算成熟,開始工作也不算真的長大,世事再如何艱難,總還是有武俠這一片屬於我們的樂土,得以揮灑少年志氣。少年子弟江湖老,紅顏少女兩鬢白。查良鏞先生,感謝你給我們的江湖。
回想《倚天屠龍記》里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而如今,夜深忽夢少年事,往日時光歷歷在目,才讀懂這筆下的深情。倘若未來後輩們再讀先生的作品,不知還能得感受幾分。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或許,正如先生《神鵰俠侶》所言:「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聚,散了又散,人生離合,亦復如斯。你又何必煩惱?」
但如果只有一件事情偏要勉強的話,或許讓先生再高壽幾年,讓屬於我們這代人的世道再老得慢一些。
錦衣夜行:「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凡有中國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70、80後的這一代,多少人曾或在被窩裡、或在課堂書桌下、或在行路中,讀閱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曾經帶給我們無盡的熱血沸騰和江湖奇想。
猶記得自己小時候,第一本文學啟蒙便是金庸先生80年代在大陸發行的《神鵰俠侶》,買的第一本課外書便是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而從小對我影響最深的一部電影作品,則是徐克導演改編的《笑傲江湖》。
金庸先生作為華人世界最大武俠IP的締造者,這種文化的影響不單單對我,更為他所有的擁躉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書影音江湖天地。書里江湖,影里江湖,曲里江湖,都是曾經的夢,成為集體的記憶坐標,佔據了最為濃墨重彩的那一筆。「笑傲江湖成絕唱,人間再無俠客行」,今日金庸先生仙逝,帶走了我們的記憶,也帶走了一代人的江湖。
縣豪:在這名人不斷離世的當下,我的心中早已無甚波瀾;但當我看到金庸先生辭世的消息時,還是有不小的震驚。「二十世紀正在熄滅。」——在豆瓣看到的這句話,或許是對這條新聞最恰切的註解。
朋友說,她的金庸,都是初中躲在課桌下看的;我卻不同。最深刻的記憶,是在外婆家。舅舅有一個大箱子,放在木床頂棚上,小時候,我總會搬個凳子,掀開箱蓋,閉眼去掏,每次隨塵埃落下的,都是一本金庸小說。山上獨棟瓦屋的卧室里,天光一夕之間,剛好映出金先生筆下的刀光劍影、俠骨柔腸。木窗外,山風穿透竹林,青葉颯颯,細細長長的抖動,都被送到耳邊。書里是江湖,書外也是江湖,我不動其中,只一頁一頁翻書。想來,真是再妙也沒有的金庸。
金庸寫江湖,但哪裡又止江湖。金庸武俠,皆是《紅樓夢》般的武俠。紅樓萬千榮華,終歸敗落坍塌,裹挾其中的,是一條中華文化洪流,服飾、飲食、人情、世故。同樣,金庸武俠字字句句,都是家國兒女、深濃情仇;潛行其中的,何嘗不是傳統文化的靜水深流?
如今,這條莽莽蒼蒼的河流仍在,只是大河的源頭,已經被時間永遠地隱藏了,我們無法再與這一源頭,進行深情的對話。試問從今往後,哪裡還有人能寫出諸如《天龍八部》這般恢弘的巨作?又有誰能再把握住絕情谷中的十六年,以及段譽跳下枯井的一瞬間?
工藤:金庸去世了,面對這個我最喜歡也對我影響最大的作家,我想說些什麼,卻又有些不知所措。大概我還沒從那股強烈的悲痛中走出來,有那麼一瞬間,心情跌到谷底,可那明明是和你生活不相關的人啊。
不!怎麼會不相關?
我分明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是金庸的武俠劇填充了我的整個童年,喬峰、段譽、楊過、張無忌、令狐沖、韋小寶等等,他們是多麼鮮活的形象,多麼有趣的人啊。那時我才知道什麼是武俠,是江湖,是俠之大者。
我分明記得初中的時候就幻想一個武俠世界,在那個世界裡和最好的朋友行俠仗義,我們三劍客浪跡江湖,好不快哉。那時我才知道什麼是夢想,是友誼,是惺惺相惜。
我分明記得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也特愛金庸,她說她最喜歡喬峰,特別男人。巧了,剛好喜歡金庸的我和老師意氣相投。後來,在熄燈的宿舍打著電筒看完了金庸所有的小說。那時我才知道什麼是瘋狂,是執念,是少年意氣。
我分明記得。大學時終於開始寫武俠小說了,發表在古老的QQ空間里,寫了一萬多字的短篇,字裡行間處處是模仿金庸的痕迹,但是我很滿意,想著以後要寫篇長的。那時我才知道什麼是天賦,什麼是致敬,什麼是潛移默化。
如此種種,恍然如夢,但願長醉不復醒,但願夢裡始終江湖。如今,先生故去,大夢初醒。我知道我長大了,但我會在心裡留一隅,那裡裝著武俠江湖,裝著赤子之心。
※72小時的日與夜,我們看見火花
※論尺度,從沒有一個導演比他更極端
TAG:看電影看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