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不好好睡覺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連續11天不睡覺,身體會怎樣?1965年,一名17歲的美國高中生親身試驗,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試驗第二天,他的眼睛停止了聚焦,隨後喪失了通過觸摸鑒別事物的能力;
第三天,他變得焦躁、笨拙;
實驗結束時,他已經不能集中注意力,出現短期記憶障礙,並開始出現幻覺……
睡眠不足對身體的傷害是慢慢累積的,你永遠不知道它會在什麼時間爆發。
起初可能是變醜變胖,從長痘、黑眼圈,到精神萎靡、頭暈乏力,再到噁心、休克甚至猝死。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送給晚睡強迫症患者一套自救手冊。
受訪專家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劉華清
上海中醫失眠症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 施明
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博士 林嵩
全身器官都在抗議你熬夜
人體入睡後,不同器官也會進入「睡眠模式」,調整自身節律;當人熬夜時,器官就被剝奪了休息的權利,飽受煎熬。
一個不好好睡覺的人,全身器官都在強烈抗議。
1.心臟
人體入睡後,心臟才能稍稍休息,此時血壓和心率會下降,比清醒時的心率低10~30次。熬夜會增加心臟負擔,誘發或加重心臟疾病。
2.肝臟
23點至次日3點,是肝臟自我修復的關鍵時段,若此時得不到休息,會錯過養肝血的最佳時間,易出現肝膽疾病。
3.腸胃
人的胃黏膜上皮細胞平均2~3天更新一次,且一般是在夜間進行。熬夜的人經常吃夜宵,會使胃腸得不到休息,影響其修復,還易引發肥胖。
4.腎臟
夜間腎臟的過濾功能比白天慢,尿液會相應減少。長時間缺乏睡眠,可使腎臟機能加速衰退。
如果晚上睡不好,水分就會蓄積,導致早起眼皮、腿腳浮腫,乏力等表現。
5.大腦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睡眠差及大腦的長期記憶力減退,都會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
6.神經系統
熬夜的人交感神經在夜晚保持興奮,到了白天就會變得疲憊,出現頭昏腦漲、注意力不集中等。時間長了,還會出現神經衰弱、失眠等問題。
7.皮膚
熬夜會使人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失調,使皮膚乾燥、晦暗無光、彈性減弱,出現暗瘡、粉刺等。
晚睡強迫症患者自救手冊
即使熟知熬夜的壞處,對很多人來說,也只不過是從開開心心熬夜,變成了提心弔膽熬夜。「夜貓子們」不妨試試以下幾招,擺脫「晚睡強迫症」。
給自己做心理暗示
晚睡族們要明確晚上是休息的時間,當大腦告訴你不能睡時,告訴自己:不能被這種意識掌控,我已經很困了,應該馬上睡覺。
轉移注意力
選擇特定的行為取代強迫性晚睡的行為。建議的行為方式包括:洗漱、做面膜、泡腳,睡前洗熱水澡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這些事情時,不要看刺激性視頻,盡量不要玩手機、說太多話,讓自己保持在安靜和舒適的環境中,可以聽一些舒緩放鬆的音樂,或是喝杯牛奶來輔助睡眠。
做幾個助眠動作
可以試著做一些簡單易學的自我放鬆運動,讓身體感到適當疲憊,從而幫助睡眠。
頭部:分別皺緊眉頭、鼻子,閉緊雙眼,各保持10秒鐘後放鬆。
肩膀:繃緊肩膀,讓肩膀高高抬起,似乎要碰到自己的耳朵。
手臂:將兩側小臂彎起來,放在身體兩側,靠近肩膀,然後整個手臂一起用力緊繃。
手部:雙手最大力氣握拳,一直到無法再握緊為止。
腹部:盡量收緊腹部,好像別人要向你腹部打來一拳,你在收腹躲避,保持收腹10秒鐘。
腿部:繃緊大腿和臀部,在兩膝蓋間夾一枚硬幣,並將腿伸直上抬。
腳部:將腳趾慢慢向下彎曲,彷彿用力抓地,保持10秒鐘後,將腳趾慢慢向上張開,腳和腳踝不動,然後放鬆。
不得不熬夜,學會這8招
如果熬夜無法避免,怎樣將傷害降到最低?
1
熬夜前先睡會兒
熬夜前先睡1~2小時,即便無法入睡,也要躺在床上閉目養神,同樣能起到休息的作用。
2
熬夜兩小時,補覺半小時
熬夜後第二天,要補充睡眠。如果中午有條件,可以按照「熬夜兩小時,白天午睡半小時」的比例進行補覺。
3
避免過於激動
熬夜時,盡量不要看恐怖電影,做到心態平和,避免情緒激動,以免血壓突升,引發意外。
4
補充水分少油膩
熬夜會損傷人體的消化系統,建議在熬夜前的晚餐,不吃或少吃辛辣和油炸類食品,應清淡飲食,多吃蔬菜,以免對腸胃造成負擔。
熬夜會帶走人體大量水分,應該注意補充水分。需要提醒的是,熬夜時喝咖啡雖然提神,但會消耗體內B族維生素,反而使人更累。
5
隨時活動身體
每半小時就要站起來,活動一下身體,或者伸伸懶腰。注意端正坐姿,保持腰部挺直,不要癱坐或半躺著。
6
讀懂必須停止熬夜的信號
出現頭昏腦漲,白天有眩暈、心慌、胸悶、心神不定等明顯不適癥狀時,晚上就應該早點休息,不要熬夜了。
7
幾類人不能熬夜
睡眠質量不好、年齡超過40歲、身體超重(BMI指數超過28)、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胃病等的人,應盡量避免熬夜。
8
注意室內通風
避免門窗緊閉,每隔1~2個小時,就該打開窗戶,通風15~30分鐘。
熬得起下半夜,未必熬得過下半生。答應生命君,放下手機,關掉電腦,別再虧欠自己的身體了,工作再忙、劇再好看、遊戲再好玩,都不值得你以健康為代價。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一個動作,自測有無腱鞘炎!這5種病也是手機附贈你的……
※7個身體信號告訴你:這就是「愛」的感覺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