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手腳冰涼沒人給捂,做好這幾點,讓自己變成暖寶寶

手腳冰涼沒人給捂,做好這幾點,讓自己變成暖寶寶

一到冬天,我們手腳就會自然的冰涼起來。雖然不是病,但是卻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一些不便。就算是穿的比較多,還是會打顫。那麼為什麼有些人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又要怎麼調理呢?

冬天手腳冰涼是因為冬天寒冷會使人的全身或者局部血液循環不良,或者肢體末梢兒血液循環障礙,這會導致手腳冰涼。經常長期的手腳冰涼,可以稱為「冷寒症」。

冬天手腳冰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中醫認為陽氣不足

冬天手腳冰涼是常見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由於自然界的溫度降低從而導致陽氣不足,而人體自身的陽氣也會不足,身體出現陽虛的表現。中醫認為,手腳冰涼是一種「閉症」,所謂「閉」即是不通,受到天氣轉涼或身體受涼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肝脈受寒,肝臟的造血功能受到影響,導致腎臟陽氣不足,肢體冷涼,手腳發紅或發白,甚至出現疼痛的感覺。

末梢血液循環不好

心臟衰弱,無法使血液供應到身體末梢部位。貧血:循環血量不足或血紅素和紅血球偏低。冬天因為天氣寒冷,人體血管收縮、血液迴流能力就會減弱,使得手腳,特別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環不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神經末梢循環不良」,而導致手腳總感覺冰涼。

月經和生育引起的激素變化

在有手腳發涼癥狀的人群中,女性占絕大多數。這是激素變化通過影響神經系統導致皮下血管收縮和血液流量減少,從而引發寒症。

手腳冰涼要如何調理

時常泡澡,每晚用熱水泡腳

有空時,可多泡澡,並在熱水中加入生薑或甘菊、迷迭香等精油入浴劑等,皆可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和起來。熱水澡可以擴張血管繼而促進血液循環,來改善手腳冰涼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泡澡的水溫不宜過高,以39-40度以下為宜,同時,熱水浴對人體的刺激也是相當大,心肺功能不好的人、燙傷的病人最好不要洗熱水澡。

睡前用熱水局部泡手、腳,不但可以促進血管末梢的循環,還有幫助睡眠的作用。不妨用一個水桶裝入熱水、米酒和薑片(熱水和米酒的比例1∶1),用來泡腳,有助於改善手腳冰涼的現象。但泡完並擦乾後應立刻穿上棉襪保溫,睡覺時亦可穿著。

每晚熱水泡腳後可按摩至陰穴和湧泉穴和手上的陽池穴

而陽池穴,有生髮陽氣,溝通表裡的作用。陽,陽氣也。池,囤物之器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之氣。陽池穴是調節全身血液循環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這一穴位,便可迅速暢通充血、暖和身體。經常按摩陽池穴,就好像將陽光聚集在一起,讓人從此不再怕冷。

每天用熱水泡腳後,可以針對至陰及湧泉進行指壓,至陰位於腳第五趾指甲生長處的外側,湧泉則在腳底中央靠近腳趾處,將腳趾全部彎曲時,在腳底所形成的人字形皺紋的中央處。要揉和捏每根腳趾,這樣腳就會感到溫暖了。不妨再加點乳液或嬰兒油,既促進血液循環又柔嫩手腳。

飲食上如何配合調理手腳冰涼

常吃溫補食物

如人蔘茶、桂圓茶、黑芝麻、甜湯圓...等,冬天吃不僅讓身子暖,可以達到補身功效,手腳也能不再冰冷。

中藥中有許多藥物可改善及預防手腳冰冷,如人蔘、党參、當歸、丹參、鹿茸、玉桂、肉蓯蓉、仙茅、玉桂子、桂枝、乾薑、花椒、胡椒、肉豆蔻、草豆蔻...等,不論是泡茶、熬煮、入菜,多多食用就對啦。

吃芝麻、花生等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

芝麻、花生等富含維生素E和多種營養,可以幫助維生素B的吸收,加強神經對抗寒冷的能力。維生素E 還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強肢體末梢兒的血液循環;

吃西洋參泡水

西洋參具有滋陰補氣, 寧神益智及清熱生津, 降火消暑的雙重功效. 古語云: 「西洋參性涼而補, 凡欲用人蔘而不受人蔘之溫者皆可用之」. 故補而不燥是西洋參的特別之處。可以單獨泡水飲用。

西洋參的小配方:

西洋參切片或參須3克,加適量沸水,加蓋悶約5分鐘,即可飲用,並可反覆沖飲至無參味。

西洋參切片或參須3克,菊花0.5克,沸水沖飲。具有滋陰生津,清熱明目之功效。

西洋參切片或切段或參須3克,麥冬1克,加水煮沸後用文火煮約1小時,飲汁。可增強西洋參之滋陰生津潤肺功效。

西洋參蜜棗茶:將西洋參切片或切段或參須10克,放入沙鍋燉,待水沸後將蜜棗放人,用中火燉約1小時,即可。喜冷飲者可將之放入冰箱作冷飲用。此方能平肝火,清腸熱,老少皆宜。

處方中藥治療虛寒體質

中醫也有固定的處方來治療手腳冰冷,如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四君子湯、桂枝湯、葛根湯、麻黃湯、當歸四逆湯、腎氣丸、右歸丸等。這些中藥處方通常較適合虛寒體質的人,如果你沒把握,也可請中醫師根據你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開立藥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醫問葯網 的精彩文章:

女性小便後到底該不該用紙巾擦
紅糖、白糖、冰糖的功效與作用竟天差地別,以後別再瞎吃了

TAG:尋醫問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