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美中應結束「以牙還牙」的貿易戰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近期登載該智庫高級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和非常駐高級研究員皮特·佩特里(Peter A. Petri)的文章稱,美中之間「以牙還牙」的貿易戰可能會對兩國經濟和重要的美中地緣政治關係造成持久的損害。結束針鋒相對的關稅將給雙方帶來直接經濟利益,並改善談判氛圍。
文章摘要如下——
特朗普政府正聚焦於給其帶來最多貿易問題的國家——中國。在與中國對抗的過程中,特朗普贏得了政策團體的支持。這些團體擔心中國在軍事上過於強硬、在國際投資和知識產權等領域藐視全球準則。
但特朗普對中國的要求五花八門,先是要求中國減少雙邊貿易順差,而後又要求中國放棄「中國製造2025」計劃,現在又要求中國取消對共和黨選民不利的關稅。他在向聯合國安理會發表關於核不擴散的講話時還指控中國干預美選舉。副總統最近用更嚴厲的措辭放大了這一指控,他差點就要求完全停止與中國接觸了。
停止接觸還為時過早,而且很危險。美國的對華政策需要更明確的目標、更現實的方法和更好的實現目標的策略。條件反射般針鋒相對的關稅升級如今被證明是無效的,可能會對兩國經濟和重要的美中地緣政治關係造成持久的損害。
美中之間的問題是相互關聯的,而美國在不同時期強調不同問題讓中國談判代表感到困惑。
首先是雙邊貿易不平衡問題。特朗普將之看得很重,而經濟學家並不認為這是個問題。中國的總體經常賬戶盈餘在2018年降至GDP的1%左右。中國與許多出口自然資源的國家存在貿易逆差,而與美國等進口中國製成品的發達經濟體則存在貿易順差。特朗普政府可能與中國達成協議,向中國出售更多產品,尤其是農產品和能源產品。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這將減少中國的雙邊順差,但隨後美國可能會減少向其他國家出售這些產品,導致與這些國家的雙邊逆差增加。也就是說,不會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問題是,中國有很多市場准入限制,其中一些是傳統的保護主義措施。在許多行業,中國限制外商直接投資,通常是要求外國公司成為合資企業的少數股東。這種投資保護主義使得外國公司處於不利地位,並導致它們將技術轉讓給中國國有企業,這些企業最終將成為它們的競爭對手。但中國現在表現出減少汽車和金融服務等行業限制的意願,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華盛頓有望在談判中取得真正進展的領域。
第三個問題與第二個問題密切相關,即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技術競爭。在全球範圍內,美中兩國在研發上的投入最多,在開發新技術方面自然會展開競爭。只要競爭環境是公平的,競爭就是健康的,美中都有可能取得突破。儘管創新者會獲得一些好處,但技術擴散的本質是大部分好處會擴散到全世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華盛頓一些人呼籲美國停止與中國接觸。他們認為公平競爭是不可能的,兩國未來很可能發生衝突。這是一個危險的想法:首先,如果美國採取試圖遏制中國的冷戰政策,美國的盟友不會追隨美國;其次,孤立的中國為實現經濟和技術的平等,將有更強的動機採取不公平的做法。
美中兩國實施關稅既不能改變市場扭曲,也不能防止衰落行業的重大調整。相反,它們會導致混亂、成本上升、不確定性增加。而這似乎就是美中貿易戰的發展方向。美中都是以國內市場為主導的大型經濟體,對彼此市場的依賴程度較低,因此懲罰性關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有限。從短期來看,這些關稅只會略微減少彼此經濟的增長,任何一方都不太可能退讓。
美國顯然有信心威脅中國,因為中國輸美產品比美國輸華產品多。但這種不對稱是種錯覺。緊張局勢已經蔓延到兩國都具有重要影響的地區,包括朝鮮半島關係以及美中兩軍在西太平洋的關係。在這些地區,相互損害的可能性更高。與此同時,快速的報復性措施幾乎結束了有意義的談判。
針鋒相對、適得其反的關稅升級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避免無效的關稅升級不是投降,而是明智的政策,是實現目標(停止接觸或談判)的第一步。結束針鋒相對的關稅將給雙方帶來直接經濟利益,並改善談判氛圍。即使如今前景不明朗,但美中之間仍有可能達成富有成效的協議。
本文摘譯自布魯金斯學會網站文章Order from Chaos:Why it』s time to end the tit-for-tat tariffs in the U.S.-China trade war;譯者:沈凱麒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中美聚焦網立場。
本文為中美聚焦網專欄作家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與中美聚焦網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中美聚焦微信公眾號聯繫並註明出處。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微信ID:chinausfocus
※美國兩黨在對華政策上的新共識
※《中美聚焦文摘》8月刊新鮮出爐,中英文版本齊上陣,免費索取中!
TAG:中美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