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世界歷史》40年總目錄——1985-1986年

《世界歷史》40年總目錄——1985-1986年

原標題:《世界歷史》40年總目錄——1985-1986年


紀念《世界歷史》創刊40周年


為紀念《世界歷史》創刊40周年,本刊公眾號將分期推送《世界歷史》創刊以來的各期目錄,從中可以窺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發展歷程。


—— 《世界歷史》編輯部







1985年



1期


崔連仲:古代印度社會幾個問題


鮑世修:克勞塞維茨和他的戰爭學說

劉緒貽:有關羅斯福「新政」的幾個問題——與黃紹湘同志商榷


孫承:試論松方正義財政改革


翟曉敏:委—圭領土糾紛與美英爭奪


袁明:從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的一場辯論看杜魯門政府的對華政策


齊文穎:《獨立宣言》是美利堅合眾國誕生的標誌嗎?


他石:階級分析不是唯一的歷史研究方法


孔令平、王培英:近十年來瑪雅文化研究的新進展


武寅:一部日本近現代史研究的新著——萬峰《日本資本主義史研究》介紹


劉宗緒:《拿破崙評傳》——立意清新闡釋不凡之作


中國法國史研究會第四屆年會在西安召開

2期


徐鈞堯:英國入侵馬來亞的歷史背景


李青:論美國十九世紀逃奴問題


孫耀文、李蘭琴:馬克思與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創建


劉文鵬:古代埃及的早期國家及其統一——兼評《關於埃及國家的誕生問題》


郎維成:日本軍部、內閣與「九·一八」事變


陳寶江:俄國農村公社探究


王錫君:《資本論》的問世


朱貴生:張繼平、胡德坤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評介


3期

林被甸:現代亞非拉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作用


李根蟠、盧勛:馬來式親屬制與血緣家族


李申、何高濟:利瑪竇與中國


王錦瑭:美國文官制的改革


姚海:1929—1933年蘇聯與西方的經濟關係


姜天明:澳大利亞外交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梁志明:越南西山農民起義


齊東:世界史研究也要「對外開放,對內搞活」


沈永興、武寅:熱烈的討論 有益的切磋——記歐洲法西斯問題煙台學術討論會


4期

閻康年:三次技術革命和兩次產業革命的歷史經驗


鄧蜀生:羅斯福對華政策經緯


張錫鎮: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的殖民地自治政策


朱克柔:論土耳其三十年代的對外政策


劉敬文:戰後日本教育與社會就業問題


闞思靜:1848—1849年匈牙利革命


王閣森:世界上古史若干總體性問題淺探


於沛:世界史研究要重視新的科學方法論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世界歷史》青年作者論文一覽表

5期


龐卓恆:從唯物史觀看技術革命的起因及其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兼評《第三次浪潮》


胡國成:論美國經濟制度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


張之毅:十七世紀東方外交與西方殖民主義


陳祥超:義大利法西斯獨裁統治的確立


周啟朋:張伯倫政府的東方慕尼黑政策


張宏儒、張小雪: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以實事求是態度治史劉宗緒


夏韻芳:評《第二次世界大戰》


蔣勁松:赫伯特·G·格特曼和「美國工人階級史規劃」

6期


許琳菲、丁建弘:希特勒的上台與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實質


樊亢、鍾成勛:世界經濟史學的若干理論性問題


何宏非:試論肯尼迪的國內「新邊疆」


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正式成立


潘光:十九世紀黎巴嫩大動亂試析


徐順娟:「皇權主義」和普加喬夫起義


王昭仁: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產生及其代表人物


齊世榮:書評不要八股化


張友倫、倪亭:試論美國西進運動史學(上)

管敬緒:我國世界史學科一項重大的研究成果——評《外國歷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一分冊


7期


朱庭光:世界史領域評述歷史人物之我見——讀《托洛茨基評傳》所想到的


李春輝:《資本論》與歷史唯物主義


閻照祥:略論英國近代兩黨制度的形成


李宗禹:關於評價第二國際的幾個問題


陳兼、倪培華:1938年羅斯福的「和平倡議」與英國內閣危機


何麗兒:十九世紀末辛巴威人民兩次抗英鬥爭


張友倫、倪亭:試論美國西進運動史學(下)


王晴佳:關於西方史學的兩個問題——與龐卓恆同志商榷

於滬生:第二國際史學術討論會簡況


鄭紹欽:評《俄國軍事史略(1547—1917)》


8期


宋時輪: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周年


張繼平、日木:英美在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問題上的爭論(1941年末—1942年)


朱貴生、康春林:羅馬尼亞對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周年而作


陳洪進:陳翰笙的史學思想


黃紹湘:評「有關羅斯福『新政』的幾個問題」——答劉緒貽同志


湯重南:岩倉使團出使歐美


王建輝:《中國抗日戰爭史稿》評介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9期


宦鄉: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周年——為《世界歷史》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專刊而作


胡德坤:中國抗戰與日本對華政策的演變(1941—1945)


劉彤: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深遠影響


肖輝英:試論德國共產黨1935年以前反法西斯鬥爭的失誤及其教訓


侯成德:試析1940年11月蘇德柏林會談


陳海燕:巴西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吳友法:封建勢力復活與德國法西斯興起


李鐵城、武冰:大西洋會議和大西洋憲章


李巨廉:近年來我國二戰史研究概況


侯振彤:一部值得注意的《國際關係史》


10期


張宏毅:世界史學科建設中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編寫戰後世界史教科書


閻康年:蒸汽機到太空梭的啟示


季羨林:原始社會風俗殘餘——關於妓女禱雨的問題


於沛:系統科學與世界歷史研究


武安隆:七二七~九二六年渤日關係述論


洪育沂、鄭紹欽:列寧是什麼時候提出和平共處政策的?


史煦光: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中立」與參戰


曹平:膽識·氣度·真理——關於「百家爭鳴」的二三問題


黃貴榮:羅斯福在慕尼黑事件中的作用——與何抗生同志商榷


張志哲:周谷城及其《世界通史》


韓國衡:評六校合編的《世界現代史》(1917—1945)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11期


周谷城、吳於廑、林志純:古典文明研究在我國的空白必須填補


蔣大椿:關於歷史創造者的理論考察


李顯榮:試談托洛茨基的中國革命觀


李洪山:尼克松的新聯邦主義


武寅:三十年代日本財閥與法西斯勢力的關係


鄭峰:十三、十四世紀英國的小土地持有者與莊園經濟


莫任南:康居古國初探


張隆文:布爾性質辯異


12期


李鐵城、魏能濤:論聯合國建立階段的幾個問題——紀念聯合國成立四十周年


王敦書:古希臘「英雄時代」辨析——古希臘史研究之一


郝名瑋: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土生白人地主階級的特徵


關世傑:英國憲章派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譴責


周希奮:雅爾塔協定和美國的遠東戰略


陶惠芬:評波克羅夫斯基的商業資本理論


李忠傑:關於共產國際的組織性質問題


張宏儒:《國際共運史事件人物錄》簡介


本刊1985年第1—12期(總第38—49期)總目錄


報刊世界史論文索引



1986年



1期


張椿年、陳之驊、華慶昭:開拓新領域 研究新問題——出席第十六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有感


聞一:是富農,還是走上富裕道路的農民?——蘇聯二十年代農村階級關係變化剖析


汪連興「原始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勞動」三概念的涵義辨析


郝鎮華兩封中國明代皇帝致俄國沙皇國書真偽辨


俞旦初法國民族英雄貞德與中國近代的愛國主義歷史教育——紀念貞德英勇就義五百五十五周年


孫炳輝、趙星鐵俾斯麥在東方問題上的「現實政策」


潘琪昌戰後德國分裂的由來


何兆武從思辯的到分析的歷史哲學


丁則民特納與美國奴隸制問題


張繼平讀《歐洲反法西斯抵抗運動史》


2期


李吟楓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歷史作用


黃思駿印度獨立後國大黨的土地改革


塞繆爾·H·巴倫(解宇紅譯)普列漢諾夫、國際社會主義和一九○五年革命


陳啟能美國著名的普列漢諾夫專家巴倫教授


陶文釗馬歇爾使華與杜魯門政府對華政策


陳唯聲關於奴隸制經濟的幾個問題


姜芃《克魯泡特金傳》評介


禹碩基何謂日本大和時代的子代、名代?


關於《宅地法》開始實施的時間


3期


丘立本從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國移民問題芻議


陳之驊《克魯泡特金傳》引言


吳於廑引遠室之光,照古老史學之殿堂——《歐洲近代史學史》讀後


徐以驊林登·約翰遜「偉大社會」述評


李安山論西非民族知識分子的特點及其在民族獨立運動中的作用


沈漢論英國憲章運動中工人階級的政治獨立性問題


朱承思馬略的軍事改革


崔丕也談日本的大陸政策和二十一條要求——與郎維成同志商榷


姚凱、劉景華十五十六世紀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評介《十五十六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


4期


蘇雙碧論歷史的必然性、偶然性和特殊性


王章輝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人口問題


羅鳳禮美國歷史上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


龐朝陽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國對南非政策之我見


王金林從考古學看邪馬台國時代的日本


李明歡印尼新型知識分子階層的形成及其在民族解放運動中的先鋒作用


楊生茂博與約的關係及其他——關於美國史研究的幾點想法


金志霖歷史研究與研究方法——試評《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


偶言《拉丁美洲史論文集》評介


朱健安關於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的考訂


5期


張友倫:五一大罷工是美國工人運動的重要里程碑——紀念「五·一」大罷工一百周年


王清和從無限專制制度到改行君主立憲——試析一九○五年以後俄國政體的演變


周以光法國在萊茵蘭事件中採取的退讓政策及其經濟背景


韓文娟論岩倉具視從封建貴族到資產階級改革家的演變


翟強院外援華集團和杜魯門對華政策(1947—1949年)


喻繼如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初探


姚蒙法國當代史學主流及其演進


袁鴻林關於太平洋戰爭前夕中國戰場的若干問題——與胡德坤同志商榷


史立蘇聯現代史研究的新成果——評《蘇聯現代史論文集》


6期


沈定平科學整體化趨勢與歷史學的發展


王旭十九世紀後期美國中西部城市的崛起及其歷史作用


楊豫英國的社會結構與經濟起飛


廖學盛試論城邦的歷史地位和結構


李威周論片山潛何時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問題


馬細譜試析南斯拉夫1956年以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姚蒙法國當代史學主流及其演進(續完)


鄭寅達反共產國際協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集中形成和爆發的標誌嗎?——與宦鄉同志


陳定閎我讀鄧蜀生的《羅斯福》


7期


張椿年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時間觀


胡國成關於新政的分期問題——兼與劉緒貽先生商榷


伍貽康歐洲共同體的一體化進程及其歷史地位


劉景華十五、十六世紀英國城市勞動者和城市資本向農村的轉移


區建英福澤諭吉政治思想剖析


陳健民論泰國1932年政變的性質


唐士潤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大冒進


張執中地理環境與人類歷史的關係——如何思考環境的制約問題


肖楓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


8期


陳啟能:斯大林給《無產階級革命》雜誌編輯部的信及其影響


孫耀文倍倍爾是「中派」嗎?


張宏毅早期美利堅人的民族性格


王新生試論日本的地主制與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


康春林東歐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特點


段立生泰國古都大城遺址實地考


王晴佳歷史學的發展需要歷史哲學


王錦瑭如何評價美國內戰前的幾次妥協?


韓承文《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一書對盧梭生平介紹有誤


9期


郭華榕關於深入研究世界近代史的探討


郝名瑋啟蒙思想與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獨立運動——兼評蘇亞雷斯的「權力」觀


王輝雲甘地宗教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特徵


修海濤、段勝武對普林尼和圖拉真有關基督教問題通信的研究


黃安年論胡佛總統反危機的自願聯合政策


孫仁宗日本青年將校的「國家改造」運動


劉邦義論1939年9月波蘭敗亡的原因


鍾少平《日本史論文集》評介


李興耕萊昂·勃魯姆當過法國社會黨的總書記嗎?


王純「非暴力」寓於印度教義之中嗎?


10期


朱本源近兩個世紀來西方史學發展的兩大趨勢


易平赫梯法典中所見公社土地質疑


何順果美國西部拓荒農場主的形成和演變


李顯榮托洛茨基與俄國兩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鮑良駿從某些歷史文化現象看文化史研究


陶惠芬彼得使團與岩倉使團西方之行的比較


劉軍思想之可貴在於發現和創造——史學借鑒雜感


胡德坤也談太平洋戰爭前夕中國戰場的若干問題——答袁鴻林同志


葉書宗可喜的一步——評《世界現代史》下冊


11期


於沛:馬克思論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朱貴生論戰時美國對蘇聯的租借援助


姚凱論日本城市城下町化的影響


王建偉新中國成立前後美國對華政策剖析


陳洪進當今國外史學思潮


高華《愛爾福特綱領》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綱領


凌強應當重視拜占廷史的研究


12期


劉澤華、張國剛歷史研究中的價值認識


黃思駿論甘地的階級屬性——兼論印度資產階級的性質


侯成德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共產國際路線的變化


李存訓杜魯門的「公平施政」是「新政」的繼續和擴大


李蘭琴論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政績


孫寶珊論胡亞雷斯的改革政策(1854—1867)


馮國民評「中東路事件」


本刊1986年第1—12期(總第50—61期)總目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歷史編輯部 的精彩文章:

《世界歷史》40年總目錄——1978-1980年

TAG:世界歷史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