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首次確認!人體已被塑料污染!你愛吃的青口是重災區!

首次確認!人體已被塑料污染!你愛吃的青口是重災區!



10月22日,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報告稱,

首次在人體排泄物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直徑在50到500微米之間(一根人類頭髮絲,直徑大概是100微米)。

這項研究表明,塑料能夠到達人體腸胃。儘管有關微塑料能對人體造成何種危害,科學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他們警告,最小的微塑料能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肝臟,腸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



來自八個國家的志願者參與實驗




研究測試了來自八個國家的志願者。他們來自奧地利、義大利、芬蘭、日本、荷蘭、波蘭、俄羅斯和英國,包括3名男性和5名女性,年齡在33歲到65歲之間。




每位志願者都在捐贈糞便前一周記錄飲食日記。他們把糞便放在玻璃瓶內,用生物危險品袋包裝,然後用標有「B類生物物質」的紙板箱寄到奧地利環境署進行分析。



維也納醫科大學胃腸病學家菲利普·施瓦博,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領導了這項研究。

結果讓他意外:每份糞便樣本都檢測到了微塑料成分。




涉及的塑料有:聚乙烯(塑料袋的主要成分)、聚丙烯(塑料瓶蓋的主要成分)、聚氯乙烯(即PVC,塑料管的主要成分)等。在研究人員測試的十種塑料中,有九種都在人體中被檢測到。研究人員發現每10克的糞便中就含有20個塑料微粒。




飲食日記表明,所有志願者都不是素食主義者。

有六人在採集樣品前一周食用過魚類。所有被試者都食用過塑料包裝的食品,並使用過塑料瓶喝水。



90%的食用鹽含有微塑料?




近日,一份發表在《環境科學和技術》雜誌上的研究表明,

市面上銷售的食鹽90%含有微塑料。







這項研究由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分部和韓國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研究人員從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歐洲的21個國家,共收集39種品牌的食用鹽,

其中只有3種不含微塑料顆粒。




3種不含微塑料的食鹽分別是一種來自中國台灣的精製海鹽、一種來自中國內地的精製礦物鹽以及一種來自法國的粗製海鹽。



研究表明,

平均每個成年人每年因為吃鹽,可能吃到2000個微塑料顆粒。

不同地區品牌的食鹽,微塑料的含量也有明顯變化。在塑料污染較嚴重的亞洲地區,食鹽微塑料含量也較高。微塑料含量最高的,是一款來自印尼的食鹽。根據2015年的一項調查,印尼在全球塑料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中排行第二。




食鹽,特別是海鹽中含有微塑料,其實早就被證明了。這項研究就是要看看,微塑料的分布到底有多廣。參與研究的韓國仁川大學海洋科學教授金承宇說:

「研究證明,人體內通過海洋產品積累起的微塑料,與該地區的塑料排放是有直接關係的。」



人們愛吃的青口

也是微塑料的重災區





人造纖維製成的衣物,在洗衣機里翻滾的同時,可能已經讓塑料微粒進入了水循環。

包含柔珠成分的洗面奶、沐浴露,不知不覺地讓塑料進了下水道。



每年,預計有115萬到241萬噸垃圾,隨河流入海。其中一半的垃圾,密度要比海水低,能漂浮於海面。

這些垃圾通常也是塑料,不易降解。

它們會在陽光、海水、海洋生物的共同作用下,逐漸分解為更小的微塑料。








海洋生物深受其害。從浮游生物到鯨類,科學家在超過114種海洋生物體內發現了微塑料。這些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最終上了人類的餐桌。

吃海鮮就在吃塑料,這樣的說法可能太過誇張,不過不是沒有道理的。



今年6月,一份由英國赫爾大學與布魯內爾倫敦大學共同發表的研究表明,

在英國市場上出售的青口,全部發現了微塑料顆粒。平均每100克青口,就有70個微塑料顆粒。

而且,野生青口微塑料含量通常比養殖青口要多。






在針對海洋生物的研究中,微塑料顆粒可造成生殖系統、肝臟損傷。那麼對於人類呢?




目前,還沒有一套系統的研究,表明微塑料會對人體產生何種危害。但專家認為,

人類攝入微塑料的過程,可能更加直接。

在灌注飲料(包括純凈水、啤酒等)的過程中,微塑料會滲進飲料;大氣中的微纖維也會落到自來水儲水池。最小的微塑料能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肝臟,腸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




人類也能吸入從空中掉落的微纖維。已知空氣微粒可以寄居在肺部深處,從而導致癌症在內的各種疾病。也有證據表明,與尼龍和聚酯纖維打交道的工人,其接觸有害纖維的程度遠高於普通人群,他們的肺部會受到刺激,肺容量也會降低。




微塑料無處不在


人類該怎麼辦?




微塑料已經越來越引起人類的警覺。因為即使遠在南極,也能找到它們的存在。




今年1月,中國科考隊員在南極鮑威爾海盆通過船載泵,取得500升表層海水,通過過濾海水形成了濾膜。科研人員通過顯微鏡觀測濾膜後發現,濾膜上有五六個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其中比較明顯的是濾膜中央的藍色纖維細線,密度略高於大洋平均水平。科考隊員估計,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纖維狀的塑料繩。




9月初,國際科研團隊「海洋清理計劃」,帶著清理機器,從舊金山出海,目前已經在「太平洋大垃圾帶」測試部署。「太平洋大垃圾帶」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夏威夷之間,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

漂浮著8萬噸塑料垃圾。




「海洋清理計劃」的清理機器,是一根長約600米的漂浮物,通過浮力和風浪的推力,再利用這其中的速度差,讓垃圾「自投羅網」。如果試驗成功,該組織計划到2020年生產60台清理機。據稱,這些機器能在5年內,清理掉太平洋中一半以上的垃圾。




質疑聲認為,這項亮閃閃的計劃轉移了人們的注意力——清理機器只能收集漂浮在海面的塑料垃圾,這些垃圾只佔到海洋塑料污染物的3%。

更多的塑料垃圾沉下去,或是被魚吃掉。

而且回收的塑料垃圾又能怎麼辦呢?

塑料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的,重複利用率很低。人們該注意的是,塑料從岸上來。







普通人能做什麼?

今年的一項流行趨勢——棄用塑料吸管。

儘管吸管在塑料污染中佔比0.025%(數據來源:美國《國家地理》網站),但絲毫不妨礙它成為環保組織的眼中釘。今年7月,星巴克宣布將在兩年內,在3萬家門店逐步取消使用塑料吸管。隨後,麥當勞也響應了這一號召,決定到2019年在英國、愛爾蘭禁用塑料吸管。




小小的塑料吸管,可能也體現著人類與塑料關係的縮影——它不是必須的,但人們就是喜歡用。

在一些歐美餐館、酒店,商家已經推出了竹子吸管,甚至將義大利面作為吸管。很顯然,都不如塑料吸管好用。




《國家地理》說,商家在說明棄用塑料吸管方面有多麼簡單,普通人無需改變習慣,

「如果它真的沒什麼用,為什麼從一開始就能搶佔市場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今天重陽節,你有多久沒給爸媽打電話了?
實測幾款電動牙刷的功效

TAG:好奇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