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信息時代下引發教育形式的新變化

信息時代下引發教育形式的新變化

近年來,除了「扶貧工程」,又出現一個新型辭彙「扶智工程」。利用互聯網為平台,推進精準扶智。堅持「扶貧必扶智」,引導教育發達地區與薄弱地區通過信息化實現結對幫扶,以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等方式,開展聯校網教、數字學校建設與應用,實現「互聯網+」條件下的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緩解教育數字鴻溝問題,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互聯網教學拉近長春與西藏師生間的距離

2018年4月27日下午,隨著一陣熱烈的掌聲,「互聯網+『長白山與珠穆朗瑪的對話』教育援藏活動暨長春外國語學校與西藏日喀則市第三高級中學友好聯誼校揭牌儀式」在長春市外國語學校隆重舉行。活動以「漢藏一家親,共築中國夢」為主題,以文化、交流、共進為信念,以互聯網為橋樑和紐帶,固化交流模式,跨越空間距離,提升教育品級,促進了漢藏與校際之間更好的交流。同時,長春外國語學校與日喀則市第三高級中學「空中專遞課堂」正式開通,並將作為一項常態化活動定期開展。「空中專遞課堂」的開通將吉林省先進的教學理念帶進了日喀則的課堂,為西藏的孩子打開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戶,為進一步提升教師業務素養創造了無限可能。「空中專遞課堂」的開通也增進了民族團結與漢藏融合,也為內地學校與藏區學校溝通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樑。

2017年9月,在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吉林省電化教育館獲得來自社會企業單位捐贈的遠程同步教學雲平台,平台可覆蓋吉林省行政區域內的全部市州及中、小學校和西藏日喀則市所有區縣及中、小學校。依託雲管理平台,吉林省及日喀則市所有中小學的老師和學生隨時通過PC終端和移動端遠程參與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打造一個覆蓋兩地、多級分布、互聯互通的實時課程共享平台,並根據其不同需求,隨時隨地開展「三個課堂」應用為核心的互動課堂、網路教研、遠程培訓、視頻會議、在線學習、在線輔導等遠程同步教學活動。

通過開展常態化的網路教學、教研、聽課、評課等教育教學互動,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聯網+教育」精準援藏,此舉不僅促進了吉林省和日喀則市區域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同時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讓學生在假期快樂充電

吉林省電化教育館在優先推廣「教育信息化」援助西藏的同時,於2018年1月,在館長劉忠民的倡導下,在吉林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上組織發起了以「聯通雲端資源、相約網路空間,鎖定資源平台,假期快樂充電」為主題的寒假學習實踐活動,包含空間活動、賽項培訓、名校網路課堂、親師學習室四個線上子活動及冰雪嘉年華、瘋科冬趣兩項線下體驗活動。線上攜手線下,公益輔以市場,提供多種套餐自主選擇。

在眾多活動中,「名校網路課堂」頗受好評。其中參與到此次活動的學生不僅有來自吉林省長春市、延邊州、四平市、白城市、通化市和白山市等地區,更有來自黑龍江省、浙江省、江蘇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等外省學生參與了本次假期活動的名校網路課堂活動中,真正實現了最大化利用教育信息化資源。

吉林省電教館將以吉林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為服務支撐,利用網路學習空間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實踐新形式,探索互聯網+時代「公益為主、市場為輔」的課後和假日學習模式,讓學生足不出戶即可接受老師的在線答疑輔導,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減少學生往返課後班的奔波之苦,為有效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教育頑疾提供一種互聯網解決方案。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積極響應「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號召

在現代信息化時代,教育信息化更是不可或缺。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實現教育現代化、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積極響應號召,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項目建設。

二道教育把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作為全面推動區域教育現代化的有力支撐,全面貫徹《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相關精神,按照「服務全局、融合創新、深化應用、完善機制」的原則,穩步推進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各項工作,基於「二道智慧教育雲平台」的建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融合移動辦公、平安校園、資源共享、異地互動、素質評價、督導評估、質量分析、數據決策等信息化應用功能,全力打造了「10式10化」多維立體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生態融合體系,助推了二道教育創新轉型,完成了教育教學、教育管理、教育科研三個層面的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智能「全覆蓋」應用,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更加普惠的公平教育,更有特色的優質教育,更具活力的教育制度,構築了二道未來教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現代化新環境。

2014年,「二道智慧教育雲平台」全面啟用,歷經4年先後整合了OA辦公、平安校園、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集優化管理、蓓蕾雲、智慧督導、智慧學前、質量監測、智慧教學、優質資源十個業務應用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統一身份認證單點登陸,將所有數據隨業務流程無縫流轉,使區域教育業務全面數字化,自動構建「大數據中心」,通過對管理、教學、教研等數據的挖掘、分析、建模,使二道教育更理性地均衡教育資源配置、匯聚優質資源服務、推進教師智力資源的流轉、實現教育的平等、全納、共享。區域教育均衡發展也從依賴主觀經驗總結走向了依賴客觀數據分析,由經驗推斷走向了科學決策。

二道教育提倡:教育資源共享式網路化、教育評價生成式公平化、教育過程互動式科技化、教育安全聯動式可視化、教育管理移動式智能化、教育辦學均衡式集優化、教育活動傳播式多媒化、教育學前跟蹤式一體化、教育質量監測式積累化、教育決策分析式數據化。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地區在互聯網+教育方面有許多新的嘗試和探索。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教育局網信辦副主任兼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科科長李單常年奮鬥教育前線,並積極分享她的經驗:二道區教育局在推進教育技術2.0的過程中一直本著四大原則:一是堅持育人為本。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是堅持融合創新。不僅實現常態化應用,更要達成全方位創新。三是堅持系統推進。實現教學與管理、技能與素養、小資源與大資源等協調發展。四是堅持引領發展。構建教育新形態、新模式。二道區教師進修學校小學教研部主任李波也談到:「作為一名最普通、最低層的縣區級數學教研員,我們的常規工作就是備課、聽課、評課、教研、命題、考試……教育信息化貌似離我們很遙遠。然而,以大數據為標誌的教育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

教育信息化時代到來體現在學校開始引入更多信息化軟體來輔助教學。《作業盒子》是一款基於數據處理反饋、給教師階段性教學成果進行檢驗的作業輔助工具。《作業盒子》屬於一個成功案例,一經推行使用就收到了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更層面的正向反饋,也產生了良好的教學輔助效果。

以作業盒子為代表的教育大數據帶來了學生學習的三大改變:一是能夠隨時收集學習中的雙向反饋數據;二是可以真正滿足每個學生的個體需求;三是可以通過概率預測優化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教育大數據有利於發現學生的個性並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它會聚焦於每一個學生的微觀表現,記錄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數據,進而有利於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評價體系。作業盒子不僅為老師帶來減負、增效的效果;為同學帶來的更是有趣、高效的好處。

信息時代下引發教育形式的新變化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赫行實驗學校學生的趣味課堂

教育信息化可以精準地提升教學質量、減輕師生過重負擔、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像作業盒子APP這款應用,平台上布置的題目有層次性,有針對性,切中課堂的重難點,對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幫助很大。而且作業盒子重視大數據的統計與分析,用數據說話,便於家長及教師明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對於學生新舊知識的掌握與鞏固,都起到了實質性的幫助作用。

吉林省長春市五十二中赫行實驗學校是一所年輕充滿朝氣的九年一貫制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四年中考,三屆狀元,四名赫行優秀學子載入長春教育史冊。輝煌不是神話,輝煌的背後是在江西校長的領導下,志遠意誠敬業創新的赫行人的執著堅守和持續創新。也正因為校長江西與副校長張澤芳大力在校內推廣教育信息化,在剛過去的2018年春季學期,赫行實驗學校在二道區舉辦的作業盒子各類全國數學總動員活動中,與另外幾所學校一同獲得過全國班級檢驗第一名的佳績。孩子們通過新穎的答題手段及多樣化的題型了解,也多增加了很多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是當今社會需要大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通過利用互聯網來做教育,將教育信息化,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習的方式與時俱進。改變一塵不變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在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更應該加強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讓教育緊跟時代的步伐。(謝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廣西外國語學院在印尼建海外實踐教育基地
葛晨虹:學倫理學,做倫理人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