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臉譜三國|孫堅究竟有沒有私藏傳國玉璽?

臉譜三國|孫堅究竟有沒有私藏傳國玉璽?

原標題:臉譜三國|孫堅究竟有沒有私藏傳國玉璽?


作者簡介:立早閑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碩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勞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後淡泊明志,致力將自己的人生閱歷轉化成文字,寫出人性之廉恥,告誡世人勿瘋癲。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年少時說過的一句話。陳勝這句雄言壯語,同樣適合三百多年後號稱「江東猛虎」的孫堅。孫堅少年官路坎坷,青年官途平坦,全因人情二字,官場人情。孫堅的宦海轉運,從縣吏到縣丞再到縣侯,正應了那句順口溜:不跑不送,十年不動;光跑不送,平級調動;既跑又送,平步青雲。孫堅借自己的官路,開創江東基業,成就三國寒門天下的先例。

孫堅開創孫氏江東基業,源於十八鎮諸侯討伐董卓時,孫堅奮勇直前,一直打進洛陽,在皇宮裡獲得傳國玉璽,私藏起來並立即退兵回長沙。《三國演義》是這樣記載:啟視之,乃一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周朝以前,印、璽通稱,主要材質為金或玉;周朝時,璽、印區分,皇帝用叫璽,臣民用稱印;到秦朝,因此,玉璽專指皇帝的官印。玉璽共有六方,分別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除這六方外,還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但也是皇帝的印璽。這一方特殊的玉璽就是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為此,孫堅在井中所得之物竟然是傳國玉璽。


在封建王朝里,得到傳國玉璽象徵「受命於天」,失去傳國玉璽表現「氣數已盡」。一旦登基皇位而無傳國玉璽的人,就會被天下人譏笑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因此,得到並私藏傳國玉璽這一行為來判斷孫堅不甘於人下,不甘於寂寞,也想稱霸一方,成就帝業,是個有夢想,有野心的亂世梟雄。反之,沒有得到或得到沒有私藏傳國玉璽,孫堅也賣力攻打董卓,就能推斷出其出發點就是匡扶漢室,救民於水火之中,就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真英雄。


關於孫堅得到傳國玉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其一,得到並私藏玉璽。

羅貫中《三國演義》較長篇幅敘述孫堅如何得到,程普怎麼介紹並建議孫堅私藏傳國玉璽並退兵回江東再圖大事。而後還記載孫堅長子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三千和馬五百過江征討,開創江東一片天地。


其二,得到無私藏玉璽。


虞溥《江表傳》和樂資《山陽公載記》均有記載孫堅獲得傳國玉璽一事,但沒有私藏玉璽。因為袁術很快就得知孫堅有玉璽,強行奪走。《山陽公載記》稱: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其三,沒有得到玉璽。


陳壽《三國志》正文中從未提到玉璽,特別是傳國玉璽。另外,裴松之注《三國志》:吳時無能刻玉,故天子以金為璽。璽雖以金,於文不異。吳降而送璽者送天子六璽,曩所得玉璽,乃古人遺印,不可施用。就是說,在孫氏統治的吳國竟沒有人會琢玉,連稱霸江東的孫權竟不能用玉璽,只能用金璽。以致到公元280年吳國滅亡時,吳國末代皇帝孫皓曾向西晉獻出六枚金璽。晉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傳國玉璽歸前趙。由此可見,孫堅並沒有私藏玉璽。

相對世受漢室皇恩,東漢國恩的軍閥,孫堅無視董卓的巨大誘惑,孤軍深入與董卓死磕到底,可見其雄心壯志而非野心勃勃。

筆者按:雄心,指偉大的理想和抱負或稱雄稱霸之心。一個出身於小門小戶且素無文德的武夫,卻生活在高門世家把持政壇的東漢時代,在遭受到舊士族輕慢和讀書人輕蔑的同時,素有雄心壯志的孫堅卻相忍為國,容人克已,竭盡全力,矢志不渝地匡持漢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