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首次用心理學助力AI研究 牛津科學家找到了宗教暴力的病根

首次用心理學助力AI研究 牛津科學家找到了宗教暴力的病根

從古到今,宗教始終和形形色色的暴力分不開關係。近日,牛津大學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成果,稱AI有助於人類了解宗教暴力的起因,並提供了控制這種暴力的手段。這項研究將AI應用在心理現實主義領域,而非業內扎堆的機器學習領域,是一個難得的新方向。

研究結果發表在《人工社會與社會刺激》雜誌上。研究人員結合計算機建模和認知心理學,創建了一個能夠模仿人類宗教信仰的AI系統,從中更好地了解宗教暴力的條件、誘因和模式。

研究圍繞著這樣一個問題展開:人究竟是天生暴力,還是宗教使不同群體之間產生了緊張、焦慮甚至仇視的情緒?

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本質上是和平的物種。然而,在某些大背景下,他們願意支持暴力——尤其是當其他人違背定義自己身份的核心信念時。

雖然研究的重點是具體歷史事件,但這些發現同樣可以應用於任何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宗教暴力事件,理解其背後的動機,特別是伊斯蘭激進主義的事件。像波士頓爆炸案和倫敦恐怖襲擊這些事件中,人們的國民身份往往與他們的宗教相衝突時。研究小組希望,研究結果能夠幫助各國政府,解決社會衝突和恐怖主義。

這篇論文由牛津大學、波士頓大學和挪威阿格德大學等大學的一群研究人員進行,它沒有明確地模擬暴力,而是聚焦於導致兩種特定時期的仇外社交焦慮,以及隨後升級為極端暴力行為的情況。

作為心理現實主義AI研究者,蘭德(Justin E. Laned)說:「99%的公眾最熟悉的是應用在機器學習領域、完成人工任務自動化的AI,比如將事物分類、判斷微博是否帶有惡意等。但我們的研究項目是,使用多主體AI創建人類心理現實模型。舉個例子,我們要研究的是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如何將自己和其他群體區分開來?為什麼有人認同自己基督徒、猶太教徒或穆斯林的身份?。從本質上看,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個人認同如何和群體認同保持一致?

為了創造出這些心理上真實的AI主體,研究小組用到認知心理學理論來模擬自然地思考和處理信息。方法並不新鮮,但這是它第1次實際應用於研究當中,正如大量理論文獻將人腦比作計算機程序,但沒有人用物理方式編程到計算機上一樣。研究小組做的正是這些事,他們在AI程序中為認知互動編寫了規則,將個人信念與群體情境相匹配。

具體而言,他們觀察的是(模擬的)人類如何根據個人經驗處理信息。這些AI模型被分成了幾類,一類與不同信仰的人出現過積極的經歷,另一類則出現了消極或中立的遭遇。在接下來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就能觀察到暴力隨時間升級或降級的狀況,並從中看出如何才能抑制宗教暴力,抑或根本無法抑制。

為了儘可能多地模擬不同信仰群體在現實世界中的互動狀況,他們創建了成千上萬個的AI主體,並模擬了一整個現實環境。而且每個「人」都在年齡、種族等屬性上有細微的不同。

模擬環境本身也有基本的設計要求。每個「人」都要有自己存在的空間,但在這個空間里,他們有一定的可能性會與環境相互作用,在某個時候,「人」和「人」之間也會相互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當社會危害(如否認群體核心信仰或神聖價值觀的局外人)使人們不堪重負,以致再也無法應對時,持續升級的長期排外情緒就會出現。換句話說,只有當人們的核心信仰體系受到挑戰,或者他們對自己信仰的承諾受到質疑時,焦慮才會出現。即便如此,這種焦慮也只會在20%的情境中導致暴力——所有這些情境都是由來自團隊外部或內部的人引發的,這些人違背了團隊的核心信仰和身份。

有些宗教傾向於鼓勵對所選擇的信仰表現出極端的忠誠,而這可能會以暴力的形式針對另一種信仰的團體或個人,或脫離團體的人。

雖然早前也有人試圖用傳統的AI和機器學習方法研究宗教暴力,但缺乏心理學的加入,單純的計算帶來了複雜的結果,同時也引發了機器學習對少數族裔群體偏見以及一系列倫理問題。這篇論文標誌著多主體AI首次被用於解決這個問題,並創建了心理現實的計算機模型。

蘭德說:「歸根結底,想要利用AI研究宗教或文化,我們必須引入心理學,因為心理學是宗教和文化研究的基礎,所以,探究宗教暴力的根源,本質上是探究我們的大腦如何處理這個世界的信息。

當然,了解宗教暴力的根源只是研究的最初目標,更重要的是問題是,我們能否利用這個模型來控制和減少衝突?如果可以,這項研究可以成為一個積極的工具,支持穩定的社會和社區融合。

這個項目團隊已經獲得了一筆為期2年的資金,他們將在克挪威里斯蒂安桑社會系統建模中心中,研究歐洲移民湧入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問題,保住挪威政府優化整合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網 的精彩文章:

幾乎零利潤!英百貨商超上半年利潤下滑99% 商業街大打「價格戰」
IEA: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太慢無法實現氣候目標 家庭和工業滲透率低是關鍵

TAG: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