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鬧市區有座鮮為人知的古墓,一家 17 代人守護了近 400 年…

北京鬧市區有座鮮為人知的古墓,一家 17 代人守護了近 400 年…

原標題:北京鬧市區有座鮮為人知的古墓,一家 17 代人守護了近 400 年…


北京鬧市區有座鮮為人知的古墓,一家 17 代人守護了近 400 年…


北京市中心的一座院落里,


花開得正艷麗,


貓咪曬著太陽順著毛,

時光彷彿停滯。



如果不是大門前掛著


「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煥墓」的牌匾,


大概不會有人想到,


如此歲月靜好的院落其實是一座墓。


這裡,也是守墓人佘幼芝生活的地方。


學過歷史的人們,


對「袁崇煥」這個名字應該不陌生。


明末清初著名將領,


袁崇煥曾因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


被明朝廷冠以「賣國」的大罪名,


並處以磔刑,


三千六百多刀,


一刀一刀剌直至人死。


但凌遲似乎仍不解恨,


袁崇煥死後,


頭顱被掛在了旗杆上。


佘幼芝的先祖 —— 佘義士,


袁崇煥身死後,


佘義士冒著滅門九族的風險,


將袁崇煥的頭顱偷回了家入土下葬。


而這座墓,


從此成了佘家祖祖輩輩的使命。


從 1630 年開始至今,


17 代人佘家人,守了 380 多年。



佘義士去世時,留下三條禁令:

一、不許回故里老家(廣東東莞石碣鎮);


二、不許做官;


三、要讀書。


這也是佘家人後來牢記於心的準則。


「我們守墓不是守的這墳頭,


而是袁大將軍這種精神。


一種是愛國精神,


一種是正義、忠義、忠貞、奉獻,


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把這幾種精神繼承下來傳給後人,

這就是我的使命。」


這便是佘幼芝心底的「使命感」。



說來,守墓本來應該是男子的事,


到這輩卻落在了佘幼芝這個「女娃」身上。


文化大革命期間,


袁崇煥墓曾被摧毀,


當時守墓的是佘幼芝的堂哥,


但 1970 年,佘幼芝的堂哥搬走了。


佘家代代單傳,

哥哥一走,就只剩下佘幼芝一個。


「當時我就想了,


雖然說我是女的,


但是我也姓佘。


甭管克服多少困難,


我都一定要把這碑重新給立起來」



前後奔走 20 多年,


袁崇煥墓終於重新立了起來。


1992 年建墓,

2002 年修祠。


在這期間,佘幼芝丈夫多次提出搬走。


因為墓碑修繕,


原本的院落已經成了大雜院,


對孩子的教育也沒什麼好處,


「搬走」似乎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但佘幼芝始終拒絕,


就算丈夫連離婚協議都寫好了,


也沒有動搖。


所幸,因為越來越多人關注袁崇煥墓,

佘幼芝的丈夫最終接受了留下。



如今,佘幼芝已經 79 歲高齡,


守墓的使命也面臨著交接。


佘幼芝原本有一個兒子焦平,


也難得十分願意接受這個使命,


卻在 2003 年因車禍去世。


但礙於「不得返鄉」的祖訓,


佘幼芝不能成行。


可以讓佘幼芝的兒子焦平去,

結果,就在路上,


一場車禍,天人永隔。


也因為此事,


廣東省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


專門為焦平立了一座雕像。


一邊是佘家先祖,


一邊是焦平,


對立相望的兩座雕像,


永遠守護著袁崇煥的衣冠冢。



失去了兒子,


女兒焦穎成了守墓的唯一人選。


焦穎起先並不願意,


但當她看到當初那麼強烈想搬走的父親,


臨終時仍在牽掛守墓一事,


焦穎才漸漸意識到,


「守墓」對佘家人的意義。



為袁大將軍守墓是光榮的,


雖然不姓佘,


如今,79 歲的佘幼芝行動不便,


已經很少參與祭拜,


她從不間斷。


「我要能走我還是天天來,


我還要申請非遺,


讓這幾種精神傳給後人。」



只因仰慕一種精神,


佘家十幾代人就堅守了數百年時間。


謹遵先祖遺志很重要,


「只有在我們中國才有這種守墓。」


守住墓,


守住承諾,


守住的何嘗不是中國的歷史記憶啊!


最新評論


Three-little-birds


剛剛


讀書不做官....


1


A17A光頭強


8分鐘前


能守護四百餘年,足見忠義


A17A光頭強


10分鐘前


應該是讀過歷史,而不是學過歷史,小編這素質


搜索

  • 央廣網5小時前

  • 環球網8小時前

  • 頭條新聞11小時前

  • 央廣網20小時前

  • 河北長城網23小時前

  • 中新網23小時前

  • 浙江24小時昨天

北京市中心的一座院落里,


花開得正艷麗,


貓咪曬著太陽順著毛,


時光彷彿停滯。



如果不是大門前掛著


「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煥墓」的牌匾,


大概不會有人想到,


如此歲月靜好的院落其實是一座墓。


這裡,也是守墓人佘幼芝生活的地方。


學過歷史的人們,


對「袁崇煥」這個名字應該不陌生。



明末清初著名將領,


袁崇煥曾因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


被明朝廷冠以「賣國」的大罪名,


並處以磔刑,


三千六百多刀,


一刀一刀剌直至人死。


但凌遲似乎仍不解恨,


袁崇煥死後,


頭顱被掛在了旗杆上。



佘幼芝的先祖 —— 佘義士,


袁崇煥身死後,


佘義士冒著滅門九族的風險,


將袁崇煥的頭顱偷回了家入土下葬。


而這座墓,


從此成了佘家祖祖輩輩的使命。


從 1630 年開始至今,


17 代人佘家人,守了 380 多年。



佘義士去世時,留下三條禁令:


一、不許回故里老家(廣東東莞石碣鎮);


二、不許做官;


三、要讀書。


這也是佘家人後來牢記於心的準則。


「我們守墓不是守的這墳頭,


而是袁大將軍這種精神。


一種是愛國精神,


一種是正義、忠義、忠貞、奉獻,


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把這幾種精神繼承下來傳給後人,


這就是我的使命。」


這便是佘幼芝心底的「使命感」。



說來,守墓本來應該是男子的事,


到這輩卻落在了佘幼芝這個「女娃」身上。


文化大革命期間,


袁崇煥墓曾被摧毀,


當時守墓的是佘幼芝的堂哥,


但 1970 年,佘幼芝的堂哥搬走了。


佘家代代單傳,


哥哥一走,就只剩下佘幼芝一個。


「當時我就想了,


雖然說我是女的,


但是我也姓佘。


甭管克服多少困難,


我都一定要把這碑重新給立起來」



前後奔走 20 多年,


袁崇煥墓終於重新立了起來。


1992 年建墓,


2002 年修祠。


在這期間,佘幼芝丈夫多次提出搬走。


因為墓碑修繕,


原本的院落已經成了大雜院,


對孩子的教育也沒什麼好處,


「搬走」似乎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但佘幼芝始終拒絕,


就算丈夫連離婚協議都寫好了,


也沒有動搖。


所幸,因為越來越多人關注袁崇煥墓,


佘幼芝的丈夫最終接受了留下。



如今,佘幼芝已經 79 歲高齡,


守墓的使命也面臨著交接。


佘幼芝原本有一個兒子焦平,


也難得十分願意接受這個使命,


卻在 2003 年因車禍去世。


但礙於「不得返鄉」的祖訓,


佘幼芝不能成行。


可以讓佘幼芝的兒子焦平去,


結果,就在路上,


一場車禍,天人永隔。


也因為此事,


廣東省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


專門為焦平立了一座雕像。


一邊是佘家先祖,


一邊是焦平,


對立相望的兩座雕像,


永遠守護著袁崇煥的衣冠冢。



失去了兒子,


女兒焦穎成了守墓的唯一人選。


焦穎起先並不願意,


但當她看到當初那麼強烈想搬走的父親,


臨終時仍在牽掛守墓一事,


焦穎才漸漸意識到,


「守墓」對佘家人的意義。



為袁大將軍守墓是光榮的,


雖然不姓佘,


如今,79 歲的佘幼芝行動不便,


已經很少參與祭拜,


她從不間斷。


「我要能走我還是天天來,


我還要申請非遺,


讓這幾種精神傳給後人。」



只因仰慕一種精神,


佘家十幾代人就堅守了數百年時間。


謹遵先祖遺志很重要,


「只有在我們中國才有這種守墓。」


守住墓,


守住承諾,


守住的何嘗不是中國的歷史記憶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佩奇 的精彩文章:

美空軍F-22戰鬥機將於明年裝備AIM-9X和AIM-120D空對空導彈
印度訂製的首架陣風戰鬥機將於2022年4月完成飛行測試和認證

TAG:社會佩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