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軍隊戰鬥力爆表?僅憑戰甲明光鎧就能閃瞎敵人眼
大家好,我是貓叔,今天咱來說說唐朝著名的鎧甲——明光鎧。
我記得咱小時候學過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意思是自相矛盾的事兒,具體的細節咱就不提了,從這個故事裡咱可以知道,打仗必須得有一把鋒利的攻擊武器,同時也要有一個堅固的防衛武器,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生存概率,否則,刀劍無眼,一上戰場你就被別人切成了棍,那還打個毛啊。有了這個思路,鎧甲自然也就成了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重要配置,至少可以幫你擋一擋敵人的力道嘛,您要是力大無窮,身上綁上幾塊大石頭也沒人管,人家砍到你身上直冒火星,保不齊還得把別人的刀給整廢了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自相矛盾的故事
好了,言歸正傳,咱來說說唐朝著名的明光鎧吧。要說這玩意兒,還得說說它是怎麼發展過來的。南北朝時期,流行重騎兵衝擊的戰法,就是給戰馬也穿上鎧甲,別管人家戰馬情願不情願,這是規矩,它也沒辦法反抗。關於重裝騎兵的威力,想必大家都會有所耳聞,咱舉個例子吧。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東魏和西魏的沙苑之戰了。當時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相互之間打得死去活來,起初的時候,東魏由於佔據中原及河北之地,土地肥沃、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可謂是佔盡了上風,西魏往往只有挨打的份兒。
南北朝形勢
公元537年,東魏主帥高歡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再次攻伐西魏,而西魏拒敵的軍隊只有不足萬人,按理說,無論咋打,西魏也只有輸的份兒。雙方列陣,準備開戰,東魏主力把主要進攻方向定在了西魏軍隊的左翼,由於寡眾懸殊,西魏軍隊馬上就有崩盤的危險,一旦左翼被消滅,整個西魏軍隊就將被包餃子吃掉。正在這時,西魏右翼名將李弼率領重甲騎兵突然殺向左翼,把東魏軍隊一分為二,東魏陣型頓時大亂,失去指揮的東魏軍隊紛紛逃亡或投降,這一戰,西魏居然俘虜了七萬東魏士兵,那麼李弼有多少重甲騎兵呢?僅僅有六十個,對,您沒看錯,是六十個,就這點人馬居然扭轉了整個戰局。自此以後,東魏元氣大傷,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轉變。這下子,你可知道重甲騎兵的威力了吧。
重甲騎兵示意圖
至於人嘛,為了適應重甲馬匹,當時穿的主要是兩當鎧,顧名思義,就是兩個部分組成的鎧甲。通俗點說,有一大塊是胸甲,有一大塊是背甲,這兩部分不是合在一起的,而是通過皮繩繫到一起,短點兒的也就護個上身,長一點的可以到膝蓋,總體上防護能力還說得過去,所以,它一直流行到隋朝都還經久不衰。兩當凱的優點就是簡單、耐用、成本低廉,但缺點是防護面積較小,對肩部幾乎沒有防護能力,而近身格鬥的時候,肩部往往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
兩當凱
後來,北方的突厥人逐漸強大起來,併流行起了輕騎兵奔襲戰術,這可要了重騎兵的親命了。重騎兵的威力在於衝擊力和防護力,可人家壓根不給你衝擊的機會,你衝過去,人家一溜煙跑了,邊跑邊射箭,保不齊還能把你射成大刺蝟,而重裝騎兵的馬匹負擔太重,走不了多遠的路,機動性實在太差,所以,中原的重裝騎兵在與突厥人的作戰中屢次吃大虧,就這樣,重裝騎兵退出了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步兵與輕騎兵配合的戰術,那麼,問題就來了,步兵對陣騎兵本來就很吃力,如果再沒有好的防護能力,更容易被輕鬆擊敗,就在這種背景下,明光鎧應運而生。
輕騎兵興起
明光鎧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胸前和背後各有兩個比較大的護心鏡,大多使用鐵和鋼做成,不但大大提升了防護能力,還能閃瞎敵人雙眼,增加自己的攻擊機會。但鋼鐵容易生鏽啊,時間久了銹跡斑斑,也太影響形象了,不用怕,工匠們還是很有辦法的,很快,一種水磨工藝被摸索出來,加工出來的鋼鐵護心鏡不但不容易生鏽,而且還閃閃發光,簡直帥呆了。所以,就有了「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的說法。相對於兩當凱,明光鎧精良多了,不僅有披膊、腿裙,還有護頸,防護面積一下子提升了很多,穿著它去打仗,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會把零部件丟在戰場上了。
唐軍士兵
其實,明光鎧在北魏的時候已經開始出現,只是還沒有大面積的推廣,到了唐朝,明光鎧才真正被重視起來,被《唐六典》列為甲制裡面的第一種,可見受重視程度有多高。按照《通典》的記載,唐朝軍隊穿明光鎧的數量是六成,按照開元年間54萬軍隊總量來算,全國的鎧甲保有量最起碼有三十萬之多,可見當時唐朝經濟實力的強大。後來,由於裝飾方面的講究,明光鎧的肩部也相應出現了虎頭、豹頭、龍首等造型的護肩,除了提升防護力,這些玩意兒還能顯得士兵們威武雄壯,起到鼓舞士氣的效果。
軍服、鎧甲的統一是武裝力量強大的標誌之一,試想一下,幾萬人的軍隊,穿著整齊如一,明晃晃的一大片,全部都是明光鎧,這種英武之氣足以嚇退不少敵人了,不是嗎?好了,今天的故事咱就說這麼多吧,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