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解答:如果朱元璋生在三國時代,還有沒有機會一統天下?

解答:如果朱元璋生在三國時代,還有沒有機會一統天下?

「如果體」是典型的開放式問題,想怎麼聊都行,三解要答,還是先談談背景。

原問題如下:

朱元璋成功是不是因為那個時代與他爭天下的人太弱了?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國時代會怎麼樣?

朱元璋25歲之前一事無成,沒讀什麼書,最大的資本應該算是他寶貴的經歷了,他四處乞討,見得東西比一般人都多,除了這個,應該說沒有什麼特別的了?這樣一個人為什麼打下了江山,是不是因為同時代的陳友諒張士誠太弱了?如果他生活在三國時代,面對曹操孫權劉備,有可能建立大一統王朝嗎?

回答如下:

開宗明義,朱元璋很強,但他的成功還是得益於他的時代,在三國時代他一點出頭的機會都沒有。

朱元璋從出身和經歷來說,是典型的宋、元社會中「遊民階層」,也就是不耕不織的「游食者」下層,他的生存不是靠著作為農民、工匠(他家不是匠戶,也當不上)、儒戶之類的典型社會分工,而是依靠著遊方乞討。

他這樣的人,最大的優點就是見多識廣,且道德觀念與典型的編戶百姓不同,要平移理解他的價值觀體系,可以參照《水滸傳》中虛構的梁山好漢們以及明、清兩代盛行的民間宗教社團或黑社會幫派組織,如白蓮教、青陽教、羅教、八卦教,天地會、青幫等等。

這些處於地下,或者說社會主流生活之外的人群,由於需要在脫離鄉村的「熟人社會」之外生存,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殊倫理,比如義兄-弟、教主-教眾、師父-徒弟輩分等等。

這些都是超越當時鄉村和城市中以血緣家族、同鄉等「先天關係」的橫向聯繫,比如「拜把子」,就是模擬血緣兄弟形成的互相扶持的橫向人際關係。

朱元璋恰恰在這樣的經歷中磨練出了看家的本事。

這種能力,說起來一點都不複雜,屬於我們職場中常見的手藝:

對上揣摩心思擺笑臉,對下把准脈搏擺黑臉。

可真做起來就不易了,朱元璋並不是什麼「口含天憲」的欽差大臣,他投奔郭子興義軍的時候,身無長物,在短短數月的時間裡,就由大頭兵躍升為團隊中層,對於陌生組織人際關係的適應能力,以及對上級心思的把握水平,非比尋常。

要知道,由宋到金、元兩代,正是中國中古社會組織(北方)被暴力砸成粉末的過程, 新的社會建構和組織,無一例外地受到了政權組織結構的影響,哪怕你不是官,不是吏,所依賴生存的宗族組織、宗教組織、幫會組織,都表現出了「擬官僚組織」的科層化傾向。

一元權威高踞金字塔的頂端,哪怕是同宗同姓,異姓兄弟,也一樣是這一套「跟大哥」的邏輯,所謂「抬頭看到的都是屁股,低頭看到的都是笑臉」就是這種體制下生存的真實寫照。

問題是,由於元朝採取的是一整套的「以身份定戶」的制度,不同的「身份戶」只能觸及自己身份相關的那部分「世道」,說得俗一點, 就是「關起門來做大哥」,對於整個社會橫向的聯繫部分,反而所知甚少,也缺乏真正的思考能力。

在當時的國家制度安排之中,真正具備超出本階層的視野, 具備專業組織能力的人群,實際上只剩下了「胥吏」,哪怕是儒生出身的文官,也和蒙古「根腳」出身的貴官們一樣,缺少真正的治政的「吏能」。

而朱元璋雖然不是「胥吏」,但遊方行乞,學的可不只是人情世故,還有做事的案例積累。

在天下搖動、豪傑並起的機遇下,由於元朝對於豪強的管制一直很松,濠州的郭子興之流,率領自家宗族子弟,借著民間宗教的大旗拉攏起一群本地的流氓無產者,佔地稱王,並不難,因為把本來就不管事兒的元朝地方官打死、打跑,換他們這些原本就說了算的「大豪」們「話事」,無非是揭了蒙在臉上的紗布,名實相副罷了。

但是,再往上走一步,該怎麼干,他們就不知道了,作為州縣級的土豪,他們的階層眼界也就到此為止。

這時候,像朱元璋這樣見多識廣,具備突破自身身份階層的管理能力的人才自然稀缺,在起步的小隊伍階段,他之前積累的「案例庫」已經夠用了,再加上他天生的聰明勁兒,能做事兒,又會來事兒,在這種層次的「跟大哥」故事裡脫穎而出是遲早的事兒。

這裡要重點指出的一點是,朱元璋這種能力特質的人,並不同於劉邦,他只能「借雞生蛋」,而不能「平地摳餅」,因為劉邦有穩固的社會關係,有親族、妻族幫襯,有發小、老友支持,而朱元璋「遊民階層」的身份,在社會上屬於無根之木,唯有借旁人的系統,才能給自己錨定一個身份,沒有這個身份,他就什麼都不是。

也正是在郭子興的團隊之中,他才以同鄉、舊友為紐帶,拉起了自己最早的核心班底,在核心團隊建立之後,他就可以金字塔形的組織形態,完成幾何級數增長,構建「自己人」的階層。

注意哦,是階層。

事實上,由於宋元易代的戰爭對於破壞江南的破壞很小,所以到了元末,這裡仍舊是人口密集、經濟富庶的黃金地段,哪怕只是非常狹窄的地域,也有幾百萬的人口,只要手裡有了「自己人」階層,面對分散的社會單元,就是不可挑戰的強權。

而在控制了一個點之後,只需要通過並不複雜的管理和動員,就能擁有數以十萬計的人馬,真正的以小博大。所以,僅今天一個江蘇省,蘇北就佔了劉福通那一大群紅巾軍,蘇中的南京養了朱元璋,蘇南的蘇州出了張士誠,還都是元末數得著的大勢力集團。

可以說,宋元之後的中國社會形態決定了,所謂的「英雄逐鹿」,比的就是「核心團隊」+「自己人階層」的厚薄,可參考的就是李自成的「老營」兄弟,皇太極的「真滿洲」,乃至於蔣介石的黨軍第一師。

除此之外,什麼擁兵百萬,八方風雨會中州,全都是皮相,往往真一經風雨全都漏了餡兒。

朱元璋一生可謂深諳此道,當然,他本人的軍事能力確實出挑,能夠和他對抗的也就只有在史書中被稱為「治軍嚴整」的陳友諒,所以,江南半壁的爭奪中,決定性的就是朱、陳之戰。

等到陳友諒滅亡,張士誠、明玉珍等等閉門自守(也就是想過小日子的)的勢力很快就被一一掃平,僅這一點來說,就可見朱與他們的不同,絕沒有過舒服日子的奢望,因為對於「遊民」而言,穩定就意味著衣食無著,意味著莫測的風險,在沒有真正將看得見的風險全部掐死之前,「折騰」就是人生的唯一意義,這種心理,好聽了說是有攪動天下的「大志」,不好聽了說,就是「遊民」的生存本能。

比如曾經攻進紫禁城的天理教首領林清,原本是個官員的碎催出身,靠著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能說會道而出頭,在他被捕後,自己供述初時只是求財,之後攤子做大了,反倒把辛辛苦苦忽悠來的銀子拿來「仗義疏財」,收買各色人等,正兒八經地計劃打下江山,自己坐金殿……

你說,他真正的目的到底是後者,還是前者?其實都不是,對於他這樣的人來說,「折騰」的過程,最讓他享受,結果反倒是附帶的獎品。

當然,朱元璋一生的行跡,比林清高到不知哪裡去了,階段目的性還是很清晰的,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用階層分析的方式來換位思考。

事實上,在隋、唐兩代,真不缺少想當皇帝的和尚, 甚至還會拉上想做皇后的尼姑一起謀反……

歸根結底,在於他們的倫理觀念體系本來就和「良民」不同,有膽氣,敢賭博,又蔑視看不見摸不著的權威,真下了大獄,各個都是怕死的,像太平天國的林鳳祥、石達開那樣千刀萬剮不吭一聲的硬漢子,還真不多見。當然, 這也可能是他們做不了團隊老大的原因之一……

借用「遊民組織」的邏輯,卻不被他們約定俗成的倫理所束縛, 甚至不被任何意義上的倫理所束縛,只對現實低頭,才是他們在媚上之餘,得以肆意操弄同屬「遊民階層」的下屬關竅所在。

直白地說,比壞,能讓一群「低底線生存」的人俯首帖耳的,只有「沒有底線」,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宋元之後的民間文學之中,對於帝王和成功人士的想像,恰恰就是這個路數,延續至今,就堂而皇之地成了「厚黑學」。

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朱元璋這種遊民出頭滾雪球的成功經驗,放在東漢末年、三國時代,一點希望都沒有。

因為他在起步階段,就已經被隔絕在了圈外。

事實上,漢末三國凡是能夠叫得上名的「群雄」,全都是「漢官」,哪怕是呂布這種邊地邊緣化的角色,也曾是丁原的主簿,馬騰、馬超也自稱馬援的後人,劉備、公孫瓚出身不高,則是大儒盧植的學生,孫權家起步晚,他爸爸孫堅也是漢朝的二千石太守。

至於袁、曹就不必說了,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曹操家是閹宦之後,父親也曾買過太尉的高官。

或許朱元璋能夠去摻和的,就是黃巾一脈,或者張燕的黑山軍,到太行山裡當草寇,可這列位的結局實在說不上美妙,也沒有出頭的,哪怕是臧霸這種被招安的「盜」,人家也是士人出身,還有士林的義士名聲。

像朱重八老爹朱五四這樣的純粹底層百姓,他本人日後大字不識的出身,就算是在東漢亂世之中有同樣的本事,也絕不可能出人頭地,說得直白點,連入門的資格都沒有。

當然,更重要的是,東漢末年的社會倫理與宋元之後大不相同,朱皇帝的這一套,若是移植過去,怕是要犯眾怒的。

- E N 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三解 的精彩文章:

代友公告:原同事鳳凰主筆唐駁虎已轉戰微博,歡迎關注
解答:張作霖雄踞東北,為什麼張學良卻衰敗了?

TAG:劉三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