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萬聖節鬼屋,看不見的迪士尼IP帝國
【獵雲網(微信:ilieyun)深圳】10月31日報道(文/劉肉醬)
「男孩女孩不管你幾歲/想不想看點奇異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的萬聖節城/南瓜在暗夜裡尖叫/不給糖果就搗亂/直到鄰居們都被嚇出神經病/每個人都在尖叫/在這座萬聖節的城市裡/我是藏在你床下的小妖精/牙齒尖尖眼睛紅紅/我是藏在你樓梯下的傢伙/手指像蛇蜘蛛當頭髮/這就是萬聖節/這就是萬聖節。」
伴著迪士尼的萬聖節主題曲,香港迪士尼樂園從9月13日起,開始了今年的萬聖節主題活動,慶典將持續到萬聖夜當天。今年的萬聖夜主人翁就是南瓜王傑克,傑克還號召了所有迪士尼動畫中的反派角色一起進行「迪士尼惡人大出巡」,包括:惡毒的皇后、黑魔法的巫婆、暴躁的紅心皇后、海妖女巫烏蘇拉、巫師賈方、啤牌士兵、庫伊拉、虎克船長和猙獰海盜等。
香港迪士尼甚至應景的推出了新的主題場景——怪誕城之旅:剛一進入怪博士的實驗室,莎莉就開始向大家尋求幫助,接著傑克迎面而來,告訴你按照劇情進入大Boss Oogie Boogie的巢穴,最後完成任務後逃離。
「傑克先生」,緩慢踱步的男人被拽住了披風的一角,「請問可以跟我合照嘛?」南瓜王低頭一看,是一個約摸4歲的小男孩,穿著熒光色的骷髏T恤,左右拿著一個小小的南瓜燈。「……」傑克無奈的點了點頭,拉著小男孩的手,轉身和他一起望向了鏡頭。
如果你恰巧也在萬聖節期間體驗過別的遊樂場,比如各地的歡樂谷在每年的萬聖節都會臨時搭建各種主題的鬼屋,相比起那些遊樂場為了詭異而詭異的氣氛,「怪誕城之旅」的整個過程簡直毫不恐怖,甚至還覺得有點萌——這種鬼屋的風格,真的很迪士尼了。但相應的——劣質的服裝和廉價的道具絕對不會出現在這裡,演員們的敬業精神也是絕無僅有:無論你跟哪種角色的扮演者對話,他都只會用自己扮演的身份來回應你,他的身份不會說話,你就是把他擄走,他都只會用肢體語言來求救(勸大家還是不要嘗試)。
迪士尼簡直就是在用生命經營自己的IP。
哪怕你不是一個迪士尼的死忠粉,也很難是一個對任意一個迪士尼形象都一無所知的人——看看樂園裡從早到晚都忙著跟粉絲們合影的各種IP形象扮演者就懂了——畢竟,連我70多歲的外婆都認識米老鼠!
因此,在這看起來不可逾越的IP帝國背後,是眾多的追隨者——在中國,誓要成為「東方迪士尼」的公司可不在少數:
在16年提出要將公司打造成為兼具中國特色和全球視野的「新時代迪士尼」的奧飛娛樂,曾在13年以5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喜羊羊與灰太狼》,佔據了中國兒童市場的半壁江山,但其營收增長的主要來源依舊是玩具銷售——這可與「中國版迪士尼夢」的構築還有一個灰太狼吃掉喜羊羊的距離哦!
同年,在大熱電影《美人魚》、《大魚海棠》和《你的名字》背後,是光線傳媒的參與——它實現了當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1.87億元、同比增長41.79%;凈利潤5.80億元、同比增長216.55%——僅從數字上來看,還是很漂亮的,王長田試圖立足於電視、電影,並不斷向外展開新業務的「中國最好的內容公司」計劃,目前看來開頭還不錯,只不過要像迪士尼那樣,在文學、社區、遊戲、主題公園等各種領域都打下一片江山,還路漫漫其修遠兮。
當然了,作為「中國電視劇第一股」的華策,還是擁有不少自有優質IP的,包括之前熱播的《微微一笑很傾城》、《錦繡未央》等,但和前兩個公司相同的是,它也處於只在其中一個領域小有成就的階段,對已經構築好完整生態圈的迪士尼來說,暫且也只能仰望。
相比起上面三家至少已經在「中國版迪士尼」夢想旅程起步的公司,其它幾位真的就像來逗趣的了——比如放話「有萬達在、上海迪士尼20年內別想盈利」 的王健林,喜聞樂見上海迪士尼在運營後的首個完整財年就實現了收支平衡;在14年就併購了6家動漫企業,並將「東方迪士尼」作為其宣傳口號的長城動漫,至今也沒有誕生出一部可以奠定其行業地位的作品;還有認為自己產業「未來會比迪士尼更豐富」的華誼兄弟,在運營一年後就陷入人煙罕至境地的海口馮小剛電影公社;以及樂視……emmm,這個就跳過不說了。
站穩腳跟,成為國民產品
米老鼠,這個迪士尼絕對的標誌,誕生於20世紀初。而在此之前,它的創造者卻並沒有那麼順風順水的經歷。
迪士尼的創始人沃爾特·迪士尼(1901-1966),在自己十八歲的時候,遇到了最重要的拍檔之一——烏布·伊沃克斯,倆人首次合作成立了伊沃克斯——迪士尼商業美術公司。但彼時,這個公司並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商業模式。所以在十九歲時,沃爾特應聘到堪薩斯市電影廣告公司從事漫畫工作。正是這份工作,使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卡通,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堪薩斯市的圖書館找到兩本關於動畫的書籍進行研究,並借用了公司的一部老式攝影機,把自己鎖在車庫裡反覆鑽研製作短片,從而學會了攝影和動畫的基本技術,還掌握了定格攝影的技巧。
以後,沃爾特在動畫影片領域逐步積累經驗,拍攝了多部動畫作品,並做了諸多不同的嘗試。功夫不負有心人,8年後,沃爾特終於拿到了打開命運之門的鑰匙——1928年11月18日,第一部有商業價值的有聲動畫片《蒸汽船威利》首次公映——米老鼠作為這部動畫片的主角第一次在所有人面前登場:在這部電影里,米老鼠是一名水手,他愛上了一個姑娘,並與船長爭風吃醋。
觀眾們開始對那個會吹口哨、表情和肢體語言都栩栩如生、有著兩個圓圓的大耳朵的米老鼠著迷了。1931年,《蒸汽船威利》更是被提名奧斯卡金像獎,參評類別則是專門為之設立的最佳短片獎。
儘管在業內,沃爾特已經小有成就,但資金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這時,上帝又為一籌莫展的沃爾特開了一扇窗:一位名叫喬治·博格費爾特的紐約富商,想把米奇和米妮的面具作為聖誕禮物送給自己兩個作為「米老鼠控」的孩子,於是便從迪士尼廠買下了,把米奇和米妮的形象繪在玩具、書籍和服裝上的專利權。結果,這些商品一經上市就一搶而空。
這件事給了沃爾特很大的啟發——他很快與紐約的一家出版公司「拜博·蘭」達成協議,出版了《米老鼠集》。發行第一天,就售出了97938冊。接著他又向金氏影片辛迪加出售了在報紙上刊登米老鼠連環漫畫的特許權,這些漫畫很快就在國際上風靡起來,甚至比製片廠拍的短動畫片更受歡迎。於是,米老鼠的連環畫也在全世界大量出版了。
到了1932年年底,美國已有八百多家大公司,在銷售價值千百萬美元的迪斯尼周邊——這給製片廠帶來了30萬美元的意外收穫,佔全部純利潤的三分之一。接著,沃爾特又聘請了在歐洲的商品銷售代表,做各種帶米老鼠耳朵標誌的商品——從牙刷到很小的廚房洗滌槽。此外,由於准許萊昂內爾玩具火車公司生產玩具米老鼠四輪小車,那驚人的銷售額很快便挽救了這家瀕臨破產的玩具火車公司。
1936年,《良友》雜誌的1月刊首次向中國的上海大眾介紹了米老鼠,以及米老鼠的爸爸迪士尼,隨後各家媒體跟進報道,米老鼠和他的寵物狗布魯托迅速躥紅。
之後,《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於1937年12月21日在洛杉磯小範圍上映,隨後開始大範圍在全美、世界各國上映,而次年的6月2日,《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終於在我國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也有了排片。據《申報》記載,《白雪公主》的中國觀眾人次均過萬,票房超過700萬元,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
雖然是30年代的早期作品,但《白雪公主》依然採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動畫拍攝設備——多層攝影機進行拍攝,栩栩如生的多層次動態畫面組合解放了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前景、中景、後景三個不同層次的畫面得以實現聯繫緊密的互動,讓當時的觀眾眼前一亮。
以此為起點,《小神龍俱樂部》欄目從94年開始在我國31個省市進行播放,每天輪番播放的動畫片包括:《泰山》、《波波安》、《神偷卡門》、《星際寶貝》、《奈德夢遊記》、《馬丁的早晨》、《木乃伊戰士》等,第二年又引進了影片《獅子王》,到了98年更是推出了中國題材的動畫長片《花木蘭》,並在全球收穫3.04億美元票房,並獲得金球獎和奧斯卡提名——可以說,早期迪士尼的自有IP打造功力杠杠的。
弊端凸顯,轉型迫在眉睫
談回今天所有迪士尼粉的夢中城堡——迪士尼樂園——它的建立也離不開沃爾特的獨具匠心。沃爾特不僅具有靈敏的商業頭腦,也有極強的執行力,能夠將自己腦子裡無窮的創意變現。
當年隻身遊玩好萊塢的沃爾特觀察到,大多數來此休閑娛樂的旅客們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究其原因是由於當地並不完善的基礎措施,於是他想,為什麼不自己造一個令人滿意的樂園呢?隨後,第一家迪士尼樂園於1954 年9月破土動工。
在樂園建造的各個階段,沃爾特在察看時會不時蹲下身來,詢問工作人員有沒有考慮過從兒童的角度去設計。有一次,沃爾特看到樂園中的「美國之河」上,「馬克·吐溫」號正緩緩駛離碼頭,只有幾條小船穿梭往來,顯得有些凄涼。他要求再增加一條大船。不久,大帆船「哥倫比亞」號便出現在「美國之河」上。有又一次,沃爾特在乘火車觀看園中的各處景觀時,發現樹木會擋住火車上遊客的視線,看不清園內景緻,就下令把已經栽下的樹重新挖起來後移50米。其他人有些猶豫:這一來不知又要花費多少錢。「一切都要以遊客為主!」沃爾特斬釘截鐵地說。
終於,1955年7月,美國洛杉磯的迪士尼樂園正式對公眾開放。以美和奇為特徵的博物館、集博覽會、遊樂場、社區中心、集市、火車站、樂隊表演室、飲水泉、玩具店、寵物店等等——沃爾特終於把腦海中的這些拼圖一塊塊拼湊成了現實。
不幸的是——1966年,65歲的沃爾特去世,迪士尼開始漸漸偏離原來的軌道:動畫進入低谷。特別是在前工作室主席傑弗瑞·卡森伯格離開後,迪士尼動畫就一直停滯不前,被真人電影大幅趕超(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只完全製作了12部動畫片)。整個八十年代,公司只能通過再版經典(如《灰姑娘》和《小姐與流氓》等)來彌補空缺——突然間,迪士尼的創造力就好像被榨乾了一樣。
在沃爾特去世後掌舵迪士尼的艾斯納,骨子裡是個獨斷專權的boy,重要決策經常忽略董事會流程——就好比他曾一意孤行聘用兒時好友Michael Ovitz出任公司總裁,卻在15個月後和好友鬧翻,令公司被迫付出2億美金的巨額賠償金。除了內憂,彼時迪士尼的外患也日漸凸顯——事實上,自2000年以來,迪士尼的市值比媒體股指數低30%,一是由於夢工廠這個勁敵的威脅,再來迪士尼在96年收購ABC後,就以每年百萬美元的速度在虧損,尤其是美國「911」事件後,迪士尼公園的遊客數量大幅度減少——米老鼠的成功很難複製,自己一時半會兒又走到了創新的瓶頸——這也難怪,即使迪士尼在米奇之後還推出了其它一系列的IP形象,但是當人們提到迪士尼,第一個想到的還是米老鼠(許是由於首因效應)。然而,如果僅靠米奇、米妮、唐老鴨和小熊維尼就想永久的混跡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毫無疑問是行不通的。
彼時的迪士尼,急需探索一條新的商業模式。
建立生態,收割行業紅利
2005年10月1日,被「全華爾街和好萊塢所反對的」 艾格正式接替了艾斯納,受任為迪士尼的首席執行官,重新給迪士尼加上了debuff。
他給大家變的第一個魔術是這樣的:
皮克斯當時的老大喬布斯和迪士尼爸爸艾斯納的關係曾被評價為:「如果你把這兩個人關進一間屋子裡,他們毫髮無損出來的可能性是沒有的」;喬布斯本人也說過,「只要艾斯納在位一天,就沒有和迪士尼合作的可能。」然而在艾格上任的幾個月之後(2006年1月),迪士尼就宣布以74億美元收購了皮克斯,而喬布斯只有一個條件——即使皮克斯被收購,也必須保留現有的管理層和企業文化。艾格不但答應了這一要求,還取消了原本與皮克斯形成競爭關係的circle 7部門——現在看來,皮克斯的獨立性和「以下犯上」文化,正是它能不斷推陳出新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反過來也推動了迪士尼動畫的發展。
之後,迪士尼開始像打了雞血一樣突飛猛進:09年以40億美元收購擁有5000多個超級英雄IP的漫威影業;12年又以同等價格收購全球第一大電影特效公司盧卡斯影業,獲得利潤豐厚的《星球大戰》系列的控制權(包括周邊商品和玩具的利潤),將自己的IP庫存擴充到幾近完美;到了今年,更是以713億美元天價收購二十一世紀福克斯部分股份,迪士尼同時將獲得福克斯的電影工作室、Nat Geo、付費電視Star TV以及Sky TV和Hulu的部分股份——這筆交易的總價值約為851億美元(含額外承擔的21世紀福斯的138億美元債務)!
但是這筆交易虧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下列這組數字:
目前,迪士尼在美國本土票房中佔據著前所未有的30%的市場份額,這個數字在與福克斯合併後只會增長——畢竟福克斯的市場份額約為9%,在兩家合為一體之後,迪士尼將以一家之力,佔據北美票房40%的份額!
神奇的是,在迪士尼轉型「買買買」之後,彷彿又打通了一度堵塞的IP任督二脈,對自有IP開始摸索出最大化的開發:
動畫電影是迪士尼最早起家的業務,也是迪士尼IP資產庫最主要的來源,對於經典IP,迪士尼總是能把同一動畫作品翻拍出不同的特色,迎合每一階段市場的觀眾口味。比如,他開始將「白雪公主」衍生成公主系列,《長發公主》、《愛麗絲夢遊仙境》、《灰姑娘》、《美女與野獸》、《冰雪奇緣》等等影片幾乎都得到熱賣;各大IP都會固定推出續集(如《玩具總動員2》、《汽車總動員3》等);而圍繞這些IP,迪士尼又產生了包括電影、遊戲、主題樂園、文創產品等不同領域和不同形式的主要衍生業務。
在「影游聯動」的風口,以《冰雪奇緣》同款手游為例,智能手機和社交網路等平台開發的相關遊戲《冰雪奇緣:冰紛樂》就獲得了巨大成功。此外,迪士尼旗下的遊戲還包括《迪士尼:無限》、《復仇者聯盟》、《企鵝俱樂部》等。
主題公園就更不用說了,自1955年7月首座迪斯尼樂園在洛杉磯開園後,就立即成為世界上最具知名度和人氣的主題公園,每年吸引了數以千萬的遊客前來遊玩。據迪士尼2017Q2財報顯示,截至去年三月,迪士尼樂園運營利潤同期增長了27%達到了7.5億美元!它帶來的良好的示範效應,使主題公園這一遊樂形式在世界各地普及推廣,迪士尼樂園走出美國,在日本(1983年)、法國(1992年)、中國香港(2005年)、中國上海(2016年)紛紛落地。
IP帝國迪士尼此時已經穩抓大地。
可是,迪士尼果真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瑪峰嗎?
我販賣的不是內容 而是文化價值觀
以迪士尼為首的美國商業動畫能夠席捲全球,除了它源源不斷的「新點子」,更重要的是迪士尼對於文化的輸出與價值觀的構建。
事實上,迪士尼動畫的取材十分廣泛,比如:除了我們上文提到的《花木蘭》取材中國《木蘭辭》、《獅子王》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白雪公主》取材德國格利童話外,還有《木偶奇遇記》來自義大利、《美女與野獸》來自法國等等,但即使是這樣不同文化的相撞,也能被迪士尼將素材美國化,讓其適應美國人的口味;同時又能將素材全球化,讓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看懂——或者說,這就是所謂的「迪士尼化」:用迪士尼自己的方式將不同的故事重新敘述,打上自己的烙印,再無差別推向全世界。
而其中這個「迪士尼化」烙印,就是迪士尼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在迪士尼眾多的動畫及影片中,其主流文化價值觀大致分為三類:
一、家庭至上原則
迪士尼創始人沃爾特曾說過:「人永遠不能為了事業而忽略家庭。」在過往的迪士尼動畫中,多的是和諧關愛的家庭氛圍:《小飛象》中珍寶太太對小丹波的愛、《海底總動員》中馬林對尼莫的愛、《美女與野獸》中慈父對貝兒的愛、《美人魚》中國王對小美人魚的愛等等,這些體現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紐帶的情節,總能跨國籍、跨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下去——特別是在情感嚴重缺失的現代。
在美國真人電視劇《犯罪心理》中,超過半數的罪犯心裡扭曲的根源都是來自不和諧的家庭,他們中大多數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童年陰影;而日本富士電視台的紀錄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中,最讓人感觸的就是媽媽對小愛醬的教育和陪伴——同樣是輸掉了球,愛醬哭著跑向媽媽的時候,得到的是耐心的開導、關切的撫摸和正向的激勵,而對面的小男孩換來的只有身邊大人和隊友們的推搡與嘲諷:「自己不好好練習有什麼辦法,快打球去」、「人家等著你在呢聽見沒?真是不敢相信」——像這樣令人又沮喪又難過的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在迪士尼動畫中——如果你恰好也有這樣有愛的家庭環境,那麼恭喜你,迪士尼動畫一定能激起你的共鳴;但倘若你無緣體會這種關愛,那麼迪士尼動畫更會成為你所嚮往的港灣——無論如何,迪士尼都打得一手家庭好牌。
二、自由勇敢獨立
與中國傳統的「集體」觀念不同,西方崇尚「自我」的表達。這部分價值觀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公主系列」,特別是迪士尼後期的公主——她們拋開了「等待王子來救援」的人設,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實力奪得勝利,甚至可能反過來去「拯救王子」(比如《怪物史萊克》)。13年風靡全球、獲得巨大成功的《冰雪奇緣》里的艾莎和安娜,都有明顯的好勝和獨立性格,影片中甚至沒有出眾的男性來撐場(也不需要),裡面的浪漫愛情線也成了調味劑。
因此,這種對獨立的推崇十分符合現代人(特別是女性)的自身定位,勇敢而獨立的追求自己所想,並不是一件難堪的事情,相反它是值得讚揚和學習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勇敢和獨立這三點,是迪士尼塑造主角形象必不可少的元素,這種正面性格的培養當然也更容易在全球範圍享有美譽。
三、遵循因果報應
最後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美國宗教的影響——迪士尼動畫中普遍反應出一種因果報應的價值觀:壞巫師、邪惡皇后、害人的怪物等等,只要是這種反面的形象,最後要麼自食惡果,要麼被「善」的力量所感化,然後改邪歸正:比如《超能陸戰隊》中作為幕後主使的卡拉漢,最後因為小宏等人的犧牲而悔過自新——這種尊重自然、勸人向善的思想在有「信仰」的國家中是非常容易就能行得通的。而即使在沒有統一教會信仰規定的我國,這種「和諧」的正向宣揚也十分符合我們國情,不是嗎?
宣揚人性向善、眾生平等、人與自熱應和諧共生的主題,自然會被全世界所接受。
因此,從迪士尼的動畫價值觀輸出案例中,我們可以肯定,無論是動畫產業還是整個文娛產業,成功IP形象塑造的背後,是對整個受眾市場的把控——我們需要知道,受眾想要的是什麼!柔弱的單一人格女性看膩了,我們就給你自立的豐滿人設;需要家庭的溫暖和撫慰,我們就給你良好的示範典型;好想有一個聰明溫柔又對我寵溺的男友,那Nike拿好——總之,需要對市場有精準的把控能力。
基於大數據的精準IP投放
從上文我們可以知道,要想像迪士尼那樣真正打造好IP,除了創造力和實力的雙重疊加,最重要的是——內容得體現出能引起人共鳴的三觀。那難道我們就只能跟在迪士尼身後走這種大眾普適化的觀念輸出了嗎?
動漫產業大國日本顯然不這麼認為。
今年,日本動畫協會在《日本動畫產業報告 2017》中提到,日本動畫產業市場規模已經突破 2 兆日元,但與歐美動畫風平分秋色的日本動漫,無論是從繪畫風格、內容表現形式還是價值觀的輸出,都儼然與「迪士尼們」大相徑庭。
相比起「迪士尼化」歐美動畫的普適性,日漫將行業劃分的更加細緻,面向群體也更加小眾化,粗略也可分為:熱血(《海賊王》、《火影忍者》等)、機戰(《機動戰士高達》、《超時空要塞》等)、運動(《網球王子》、《灌籃高手》等)、美女(《美少女戰士》、《人形電腦天使心》等)、推理(《名偵探柯南》、《惡靈騎士》)、神魔(《聖鬥士星矢》、《地獄少女》等)、歷史(《銀魂》、《黑執事》)、寵物(《魔法咪路咪路》、《神奇寶貝》)等等,風格上也分治癒(《夏目友人帳》、《水果籃子》等)、黑暗(《未來日記》、《進擊的巨人》)、寫實(《輕音少女》、《愛麗絲學園》)、獵奇(《翼年代記》)等等——所有這些「獨特」的內容投放都有固定針對的人群——機械迷也好、御/玉女控宅男也好、特殊癖好者也好……無論你有什麼千奇百怪的偏好,日漫都不會歧視、也不會放棄!它都會推出為你量身定做的內容供你挑選!
但分散的市場、日本「匠人化」作業也容易爆發「創造力枯竭」的危機(比如雖然號稱宮崎駿的門徒,在宮崎駿逝世之後高畑勛的作品顯然沒有宮崎駿的反響熱烈),因此日本也有產生行業寡頭的趨勢:
去年的《日本動畫產業報告》顯示,在88 家動畫製作領域公司的業界,排名前五位的動畫公司佔據了全體6成的收入——為了存活下去,日漫界預期也會出現迪士尼公司這樣的吞併局面:現金流充裕的大公司,將不斷吸納有創造力的小型公司人才,通過合作的方式達到共贏。
IP地域化,或將形成文化壁壘
如果說5到10年之內,各派文娛公司都會加速融合併根據自身定位向市場投放IP,那最後的發展趨勢就是寡頭市場壟斷咯?
也不盡然。
大家現在可以出門,街上隨便拉一個小朋友,問他對灰太狼和熊大熊二熟悉些還是對米老鼠唐老鴨熟悉些?喜羊羊可是天天在電視台循環播放,而米老鼠卻在當年就簽約只在中國播出一次——現在的中國小朋友,誰還知道米老鼠是個啥?你迪士尼再火又能怎樣,來上海開園還不是把標誌性的迪士尼城堡金色尖頂換成了中國的牡丹花和上海市花白玉蘭造型,甚至上海「迪士尼小鎮」也採用了傳統海派石庫門的建築風格——新的IP年年有,衝擊總是來的防不勝防,但「本土化」的東西,無論是出於政策還是受眾成長環境,自有文化壁壘都將是未來文娛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去年我國上映的《大護法》講述了奕衛國大護法為尋太子誤闖花生鎮,捲入一場被慾望支配陰謀中的故事。雖然因為一些原因被標為禁片,但其中的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無不令人叫好;類似還有16年的《百鳥朝鳳》——這些都是中國正在逐漸顯露自有IP的黃金證據。
現在正大熱的故宮文創也是一樣:故宮本是我國傳統文化IP,擁有古典、嚴肅的氣質,如今經過一系列人格化的IP運營,拉近了它與觀眾的空間距離,也拉近了古往今來的時間距離——如果有一天,國家放話說,「故宮!我不管你了哦~你要靠自己賺錢養活自己了!」那麼可以肯定的是,這場中國自有文化的深耕只會愈演愈烈,故宮博物館只會推出更多更新、更全、更有趣的玩法——而到了那一天,我國的自有IP形象終於可以不再限固於孫悟空,而會有更多既帶有我國傳統文化烙印、又貼近我們生活的選擇,那時的我們真的還會如此追捧「迪士尼們」所帶來的新鮮感嗎?
再回到我們前面分析的日本動漫產業,文化壁壘的趨勢已然有了苗頭:
從日本公信榜ORICON發布的「日本影音書籍銷售總榜」(數據來源是日本公信榜ORICON)——又即日本IP收入榜單中,我們可以發現:歐美IP從16年開始,在日本的人氣就有所下滑,16年僅《星球大戰》和《哈利波特》系列得以入圍,到了去年更是只剩《星球大戰》孤零零的待在第24名的位置,剩下全是日本國內自有IP。
於是乎,如今比起爭相洗腦搶佔市場,對自己的發展有明確的規劃似乎成了更明智的選擇——是做一體化戰略規劃,打通上下游渠道?還是做相關多元化戰略部署、抑或是混合發展戰略?
總之迪士尼的大方向可是相關多元化中的同心戰略——明明是做內容起家的它,主要收入來源卻不是動畫影音,而是它的IP周邊:
當然,日本的大多數IP也選擇了一樣的路線——它們利用自己IP的人氣,建立動漫主題公園、開展動展、或是在原有的旅遊資源的基礎上,加入動漫元素,利用動漫IP大大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而無論是環球影城樂園、日式主題公園(三鷹吉卜力美術館、靜岡櫻桃小丸子樂園等)等等這些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IP衍生品,都將再次反過來加速和鞏固文化壁壘的形成。
警惕產業替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假若各國的文化壁壘最終形成,各地寡頭也割據好了各自的勢利,我們就該擔心出現內容單一的車禍現場了嗎?不用,因為巨頭之間的相互競爭,只會加速內容質量的提升——比較之下,我們其實有更加需要關注的地方。
如今因為外賣興起而垮掉的速食麵銷量就是一個警鐘,隨之而來的比如自熱型飯盒等都在不斷更新著人們的認知——既然都是可以不出門、不用自己花功夫就能吃到食物,我為什麼不點個內容豐富的外賣還要去吃慘兮兮的泡麵?我泡個面還要找熱水呢,自熱型飯盒連開水都不需要了呀!這就好像當年在杯麵問世之前,也沒人會想到,填飽肚子的步驟可以如此簡化一般,誰又能保證,在未來不會出現比動畫、或者說是文娛產業更讓我們心動的另一個選擇呢(比如更低成本獲得更大快感)?
要知道,曾經為了多賣幾張專輯,「周杰倫們」可是盜版打擊的重度擁護者,而如今卻堂而皇之地參加著盜版著「中國好聲音」的節目「中國新歌聲」——這種現象的背後,除卻其它部分因素,和現代文娛產業的盈利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不無關係——歌手完全可以不靠賣歌碟謀生活(比如參加綜藝節目)!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中國的華僑城集團。在它的三方面構建(文化新城鎮、旅遊地產業和金融電子體系)中,度假區生態建設(如歡樂谷、民俗文化村、東湖風景區等)是否能在未來取代「主題樂園」的需求?(當然了,如果真想取代,確實還需要加一大把力。)
反過來,文娛產業如果想杜絕這種百年之後的隱患,也需要做到從內容到形式上的迭代,其中「科技」是一把關鍵的鑰匙。
科技是如何推動世界進步的,自然無需多言,但傳統觀念認為的「科學和文藝相對立」早已過時,許多嗅覺敏銳的動畫公司已經開始在內容上體現科技——比如《瑞克與莫蒂》,裡面怪人科學家爺爺帶著孫子參與的魔幻旅程沒人能保證不在之後成為現實;另一方面,VR/AR的運用也許能不再局限於3D/4D/5D的觀影體驗,如果能用此技術打造一座虛擬遊樂園,讓人在家就體驗到遊樂場的樂趣,也未嘗不是一種新的思路。
因此,警惕產業替代,打造更好的娛樂休閑體驗,或許能從內容科幻化與形式科技化上著手。
再回到最初我們所談論的迪士尼,實際上整個公司的戰略也從一開始的相關多元化戰略漸漸轉為了混合型戰略——最初那個只想畫畫的小男孩,能想到今天要為了整個產業勞神費心么?
天色漸暗,晚風也帶來了一絲秋意的清冷,四周暗流涌動。南瓜王傑克站在高地,等待著太陽褪去它最後一縷餘暉,是時候重返人間了。
這一次,它想把人間牢牢地握在手裡。
※Magic Leap,你終究還是把自己作成了一個笑話
※閃送完成D1輪6000萬美元融資,五嶽資本領投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