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朗讀篇
太橋旦曾堪布教言智慧 正能量
《是誰惹惱了你》5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真正的修行
學佛能改變生命,修行能自我療愈。
修行即是修心,把自己的心修得像水晶般清凈,像棉花般柔軟,像微風般輕鬆自在,生活也會自然而然地快樂起來。
世間人往往習慣把所有的幸福快樂寄托在父母、家庭、金錢、名聞利養等外在的條件上,卻不知道幸福與快樂、真理與覺悟源於內心的本性。
我們很多外在的行為上的修行,都跟隨著心。如果心一直在貪圖私人的好處、執著此生的利益,那麼無論修了什麼樣的法,念了什麼樣的咒,最終我們身、口的一切付出,都只是成為了增長對此生此世執著的助緣。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從心開始。
如果聽聞過很多佛法,卻依然不能改正自身的毛病,這叫佛學,而不叫學佛。
身處順境時,不應得意忘形;
遭遇逆境時,不應心灰意冷。
無論感受幸福還是遭受痛苦,應當保持穩重和平靜,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得到讚美時,不應沾沾自喜;
受到誹謗時,不應沮喪失落。
無論得到恭敬還是受到藐視,應當保持沉穩和寧靜,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出現了惡緣,我們受到謾罵、侮辱、指責、欺負、誹謗等傷害,應該發自內心地感謝,這使我們消除很大的罪業,於瞬間令我們遠離種種障礙與違緣。也會令我們成長和堅強,更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成就。所以,實際上惡緣對我們的恩德遠遠超出順緣對我們的恩德!
佛法能否利益自己,就是要看能否斷惡;
佛法能否利益他人,就是要看能否行善。
我們修學佛法很久,如果連惡行都不能斷除,那怎麼能行善呢?
我們修學佛法很久,如果連自己都利益不了,那怎麼能利益他人呢?
無論世間的生活還是出世間的修行,我們都不能離開這些,內心的修養和證悟才是真正的佛法,其餘的以身和語所付出的一切,只不過是形式罷了。當然,修行的形式也很重要,尤其是對於佛法的初學者來說更加重要。
修行的形式就像我們喝茶時使用的容器一樣,沒有這個容器我們無法喝茶,但我們要知道,僅僅有容器而沒有茶水,也是不行的。僅在修行的形式上過於投入和付出,而在成就上沒有任何進展和提升,那也沒有太大意義了。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你的人,解釋無用。無論別人在背後怎麼看你、怎麼想你、怎麼說你,都不解釋。
弘一大師對於吃虧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這樣來評價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佔便宜的便是。」
如果我們修行後,心變得柔和、善良、積極、穩定和安寧,以智慧與他人相處和合作,這就是如法修行所得到加持的一種表現。有些人修行之後,心不但沒有變得柔和,反而變得強硬、孤傲,我慢很強,目中無人,非常喜歡宣揚自己、批評別人,這是修行不如法的一種徵兆。
我們在修行時,不要顧及自己的面子,越不好的習慣和習氣越要去除,要讓自己變得柔軟、仁慈、積極、隨和,有胸懷,有勇氣,敢於承擔責任,願意為他人付出和貢獻。實際生活中如果能做到這樣,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一個人能做到吃素相當不容易,我非常隨喜讚歎!但是,千萬不應該因為自己能做到吃素而對他人不吃素起邪見。我們畢竟是凡夫,所以總是自以為是,自己做到的事情,發現別人做不到,就立刻有反應。我們想一想:這樣的修行如法嗎?這是不是成為修行的障礙了呢?
修行就象打理鮮花一樣,無論什麼人看到,什麼人聞到,都會帶給他人歡喜心。佛法不是用來觀察他人﹑評判他人的工具,而是用來改造自我,凈化自我,降伏自我的。
我們不能總是拿自己的優點去跟別人的缺點比,而應該拿別人的優點來跟自己的缺點比,這樣才會發現自己人格上的問題和修行上的不足。否則,我們永遠發現不了自己做人和修行上的很多缺點。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TAG:太橋旦曾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