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犯在被執行死刑的時候,為何讓他跪他就聽話地跪下了
古代執行死刑的時候,都是要求死刑犯要跪下來的。之所以會這麼做,我覺得有這麼兩方面的考慮。
一是在審判者看來,死刑犯都是罪大惡極的,所以要求他們跪下認罪。這應該是一種儀式,也是對法律尊嚴的一種維護。
二是讓死刑犯跪在地上,這樣執行起來更方便一些。他不容易跑掉,同時,無論是槍決,還是砍頭,準確度都更高。
因為從人道主義角度來說,只有在最快的時間裡讓死刑犯死掉,才能夠減少他的痛苦。死刑犯跪在地上的話,他的活動範圍就不大,執行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古代行刑圖)
問題是,被執行死刑的人,為什麼讓他們跪,他們也就規規矩矩地跪下來了呢?
我覺得主要是這幾個原因:
一是死刑犯處在一種意識最模糊的狀態。
死刑犯的死,和人類壽終正寢的死,是完全不一樣的。人類壽終正寢的死,他在各種器官衰竭過程中,意識和判斷逐漸喪失掉。
死刑犯不一樣,他本來是一個很正常的人,他的身體機能其實是很強健的,是外力強制阻斷他的生命行程。而且這種強制阻斷,是在他知道的情況下。可以想像得到,他心理的變化是非常大的。
這種心理的變化,最後的結果,就是他的意識模糊。他已經不知道即將發生什麼,他可能唯有聽從一個命令。所以如果有人讓他跪下來,他也就規規矩矩地跪下來了。
歷史上有一些看起來在被執行死刑的時候非常瀟洒的人,比如嵇康,他在臨死前要彈一曲《廣陵散》,當然了,嵇康肯定超人的鎮靜,但其實也說明他當時心理變化非常劇烈,想通過彈琴來平復他自己的心情。
(嵇康彈琴)
二是死刑犯處於身體最虛弱的狀態。
這種虛弱是由心裡的恐懼造成的。由於心裡非常驚恐,因此,他的身體變得虛弱無力。他被拖出來執行死刑的時候,常常需要兩個人把他給架住,要是不架住他,他可能就委頓於地了。
他既然沒有力量站起來,在執行死刑的時候,只能跪下去了。
就算他自己可能還有一點兒力量,但是被執行死刑的人往下一帶,他也就跪下去了。跪下去以後,可能他還想要站起來,但是實在已經沒有力氣做這個動作。
所以我們對那些在被執行死刑的時候,還能夠站得直直的人,我們特別敬佩。比如文天祥,比如在被凌遲處死,依然站著一聲不吭地石達開,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文天祥就義)
三是被執行死刑的人,他自己願意跪下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被執行死刑的人,他是最虛弱的,最無著的。他急需要有一個依靠,但是他一個人站在孤零零的曠野,站在冤魂飛騰的刑場上,站在吹徹天地的秋風中,他是那麼的孤獨和絕望。
不管這個人,他是真的死有餘辜,還是被冤枉,在死之前,他的那種孤獨感,和絕望感都是一樣的。
我們經常聽到那些死刑犯,最後會說一句:「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其實這是他在給自己信心,讓自己相信生命是不滅的,死亡的人,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復活。其實也就是要增加信心。
當死刑犯跪下來的時候,他就離泥土近一點兒,泥土是他的依靠,是他的歸宿,是他的家園。他跪下來就找到了依靠和家園,他的心裡也就要踏實很多。
我們沒法完全了解死刑犯在被執行死刑的時候的心理狀態,我們更多的是一種猜測。當然了,我們也希望所有的人,在這個社會裡都能夠奉公守法,不被執行死刑。
(參考資料:《晉書》《宋史》)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還能穩定延續30年無亂象,是誰的功勞最大
※徐悲鴻的畫本來就該是妻子蔣碧薇的,為何他還說要畫100幅送她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