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起義之時,為何要以楚國「昏君」的名號為旗幟?
文|小河對岸
提起戰國時期的楚懷王熊槐,人們通常的印象,會覺得那是位被張儀耍得團團轉的「傻缺」君主。又因愛國詩人屈原的悲催遭遇及其詩篇的廣為流傳,而被很多人鐵定為「親小人、遠賢臣」的昏君。但是,為何如此之「昏君」,卻在秦末的楚地起義中,被楚人用作為抗秦的旗幟?
楚懷王的「懷」,為謚號,謚號通常是死後才評定的,是對有地位的死者一生功過是非的評斷。但項梁項羽起義之時,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號之為懷王。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居鄛人范增...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楚人以死王之謚號,而加之於生王,是過去所沒有的事。其目的就是想利用楚懷王熊槐這面旗幟,而讓其在楚懷王(義帝)熊心的身上「還魂」(從民所望)。假使楚懷王熊槐,真如後人想像得那麼昏庸,而讓楚國跌入深淵,楚人會恨不得其早點死,又怎麼會憐之至今(秦末)?並決定與秦人死磕到底(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假使楚懷王熊槐真得那麼「傻缺」,楚人以「傻缺」君王為旗幟,就不怕引起其他諸侯笑話?這顯然不符合邏輯。
實際上,楚懷王也是位有作為的君王,其在位期間,使得楚國的疆域達到了鼎盛。據史載,楚懷王即位初年,就攻滅越國、盡取吳、越之故地,拓地千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齊,齊王患之。山東六國合縱攻秦,楚懷王為縱約長,當時有「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的說法。
而在我國的文化中,總有一種「跪舔」勝利者的基因在,通常人會輕易地認為凡是勝利者,都是睿智神武的,總有人喜歡會為勝利者的眾多「無恥行徑」而辯解。而那些失敗者,則遭到肆意地抹黑與無情的嘲笑。這種價值認知,枉顧了世間一切良知與道義。其結果必然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崩解,而淪為人人互害的社會。
誠然,從短期來看,張儀是將楚懷王耍得團團轉,但這背後卻是以秦國的國家信用為代價的。雖說,戰國時期已是「信義崩解」的時代,但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還是要堅守的。而秦國可以說是下作到了極限,其結果換來的是:(楚)懷王卒於秦,秦歸其喪於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絕。
因楚懷王死於秦,換來楚人對秦人的刻骨之恨,而天下諸侯也都認為秦國不地道。而張儀的行徑更是遭人切齒,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嗣位,秦國群臣就紛紛向秦武王進言道:張儀素無信用、慣行欺詐、反覆無定,再被任用的話,恐被天下人恥笑。而秦武王也素來厭惡張儀這種行為,就將張儀一腳踹開了,而齊閔王更揚言說:只要哪個國家敢收容張儀,就攻打哪個國家!此後,齊閔王雖為免中張儀之計而作罷,但也從中說明張儀為當時的社會主流所厭惡,名副其實的「萬人嫌」。
在秦末的大起義中,楚人的反抗是最為激烈的。從陳勝吳廣首義,而使起義如烈火烹油般在天下蔓延,到項羽於巨鹿一役破秦軍主力,並最終率諸侯聯軍入關滅秦,楚人都始終為反秦、滅秦的中堅力量。項梁項羽以「楚懷王」的名號為旗幟,就是向要天下彰顯秦國的不信、不義。而在陳勝死後,楚人又以其雄厚的實力,再使「楚懷王」成為天下的共主,並在「楚懷王」的旗幟下,最終滅掉了秦國。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孫悟空的金箍棒藏在耳朵里,那豬八戒的釘鈀藏在哪?
※大臣向國君討了得罪人的差事,結果卻篡了國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