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真的留下了「無傷百姓一人」的遺囑嗎?史書記載是否可靠?

崇禎真的留下了「無傷百姓一人」的遺囑嗎?史書記載是否可靠?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公元1677年4月23日),闖王李自成的部隊對大明王朝的首都展開全面攻勢後不久就順利進京了,自知無力回天的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明史》說他臨終留下了「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的遺詔。這份遺詔讀起來著實讓人覺得崇禎帝可憐、可悲,同時又對他懷有對一個愛民帝王的尊重。但是,這份遺囑是真的嗎?


《明史》的記錄


崇禎真的留下了「無傷百姓一人」的遺囑嗎?史書記載是否可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明朝全盛版圖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明史·庄烈帝》中的記載:「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這份遺囑中,崇禎帝責備了自己,更責備了那些「大義凜然」的士大夫們,最後一句更讓人對他的「君王死社稷」充滿同情與尊重。但是,在《明史》成書之前,有兩份可信度較高的文獻,卻記錄了與《明史》完全不同的「崇禎遺言」。


第一、趙士錦的《甲申紀事》

崇禎真的留下了「無傷百姓一人」的遺囑嗎?史書記載是否可靠?

明末起義形勢

趙士錦是明代著名學者趙用賢的孫子,他在崇禎十年中進士,並長期在京城為官,李自成入京時他曾經目睹百姓對著大順軍高喊「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而他本人則拒絕歸順大順政權。關於「崇禎遺詔」之事,他在《甲申紀事》中寫到:「二十二日,賊搜得先帝遺弓於煤山松樹下,與內監王承恩對面縊焉,左手書「天子」二字,身穿藍袖道袍,紅褲,一足穿靴,一足靴脫,發俱亂,內相目睹,為予言也。」

崇禎真的留下了「無傷百姓一人」的遺囑嗎?史書記載是否可靠?

崇禎帝殉國處

這段記載的可靠性在於它出自親眼目睹崇禎帝自縊現場的「內相(即宮中太監)」之口,同時,它也證實了北京城被攻破之際,崇禎曾經想喬裝逃跑(所以他穿的並不是龍袍,而是藍袖道袍)。崇禎帝自縊時並沒有什麼遺囑,他的左手上只有「天子」二字,而這兩個字,很可能是王承恩在自殺前寫在崇禎手上的,為的是讓李自成知道此人乃是大明天子,不可以常禮對待。


第二、楊士聰的《甲申核真略》

楊士聰也經歷了明朝的滅亡,不過他口碑不太好——曾經在明朝滅亡之後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失敗之後又歸順清朝,當時的人稱他為「三姓家奴」。不過,楊士聰的筆記多記載了其他史書中沒有的事迹,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他在《甲申核真略》中記載:「二十二日,賊搜得先帝遺弓於後園山子中,與王承恩對面縊焉。衣袖墨書一行云:『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不敢終於正寢。』又一行云:『百官俱赴東宮行在。』此余聞之周中官自內出親見之者。」即,楊士聰史料的來源也是宮中親眼目睹崇禎自縊的太監。

崇禎真的留下了「無傷百姓一人」的遺囑嗎?史書記載是否可靠?

清軍入關形勢

而楊士聰版的「崇禎遺囑」不僅有了「無面目見祖宗」,還有一句大家比較陌生的話:「百官俱赴東宮行在」,楊士聰猜測:「赴行在語,謂東宮既托成國,或成國護之以出,故令百官赴之耳。」即崇禎曾經將太子託付給成國公朱純臣,希望百官能前去輔佐。除了這些之外,楊士聰寫書之時,「無傷百姓一人」的話早已流傳很廣,說他在書中專門提到:「坊刻謬撰血詔,乃稱『寧裂朕屍』,皆非也。坊刻稱『盡殺百官,無殺百姓』,不知何據?此淺夫憤激之語,非先帝之言也。」即,《明史》中的「崇禎遺言」,早在其被錄入之前就已經有人懷疑其真實性了。

崇禎真的留下了「無傷百姓一人」的遺囑嗎?史書記載是否可靠?

崇禎帝御筆

趙士錦和楊士聰的記錄,都聲稱出自曾經目睹崇禎自縊現場的太監之口,並且都提到了現場有「遺弓」,可見這兩份記錄都有一定的可信度。它們雖然不足以推翻正史中的記載,但也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有意思的視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通論 的精彩文章:

胡亥繼位後,為何要殺掉自己的親生兄弟姐妹?
周世宗柴榮如果有機會繼續北伐的話,他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嗎?

TAG:國史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