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閩南,藏著比台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閩南,藏著比台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本文轉載於公眾號

24季私享家(ID:

fanmei-1

),作者小樓。






台灣人的愛情大概是建立在

吃吃吃

上的。


 


暗戀她,帶她去街邊小店喝

愛玉、芋圓、珍珠奶茶

;欲拒還休的時候,一起去夜市吃

雞排、刈包、蚵仔煎

;確定關係了,

日料、越南菜

就安排上了……


 


所以,一般人去台灣旅遊的節奏就是這樣的:做著偶像劇女主的夢來,結果帶了一身膘走。


 


在看著台灣電視劇長大的一代里,只有一種人能對台灣數不清的美食免疫:

閩南人。







你去台灣必吃的美食,其實來自福建


 

唱著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偏」

的閩南人,明清時期就已經渡海去台灣大開發了。


 


懂吃、會吃的閩南先民們,帶著一大波傳統美食,瞬間豐富了台灣土著的菜單,還奠定了現代台灣人的口味基調。


 


所以當你炫耀起去台灣吃過的美食,福建人總會略帶高傲地說:「噢就這個啊,

我們那裡也有,幹嘛跑台灣去吃?




▲ 

閩南美食


 


福建人活該被端上廣東人的餐桌啊!

芋圓、仙草凍、蚵仔煎、麵線糊、薑母鴨、豬血糕……

藏著這麼多好吃的,居然還讓台灣美食先火起來了?


 

打卡台灣美食的第一站,必須是夜市。


 


台北的士林夜市、饒河街夜市;基隆的廟口夜市;台中的逢甲夜市;花蓮的自強夜市;高雄的六合夜市……

夜市是當地美食的聚集地。





▲ 

夜市是台灣平民美食文化的象徵,從南到北夜市美食也呈現各自的地域特色。圖源@澄海100


 


不逛夜市,都不好意思說去過台灣;而要是沒吃過「蚵仔煎」,那這夜市也算白去了。


 


蚵仔煎,台灣人說「?-ā-jiān」,有台灣美食家愛它愛得深沉,

斷言它是台灣小吃第一名。




▲ 

看到「愛轉角遇見了誰,是否有愛情的美?」這句歌詞,你是不是還能跟著哼出來?2007年,小豬和大S主演的《轉角遇到愛》火遍大陸,也帶火了蚵仔煎這一美食。


 


其實,無論是在台灣、福建還是廣東,

蚵仔煎都是再平民不過的食物

,原材料就四種:蚵仔、青菜、雞蛋、地瓜粉。


 


蚵仔

,就是牡蠣,在海峽兩岸都是最便宜的水產;

青菜

則視季節搭配,茼蒿、小白菜都行;而

純地瓜粉

兌了水、加

雞蛋

,就能把這些食材統統匯聚在一起。




▲ 

小豬在做蚵仔煎,說蚵仔煎是有魄力的食物。




一份絕妙的蚵仔煎,有三重境界:一是

潤滑軟糯的餅心

;二是最外一圈

酥脆的「蛋焦」

;三是台灣人、廈門人都嗜好的

甜辣醬


 


海鮮、禽蛋搭配的複合鮮味,配上獨門獨戶特調的甜辣醬,這就是台灣夜市小吃NO.1的味道。




▲ 

台灣人吃蚵仔煎加的醬汁,一般由甜辣醬、番茄醬、味增、糖、醬油膏等調製而成;台灣、潮汕人則喜好加魚露。圖源@廈門人


 


NO.2是誰?競爭者實在太多,要不你選選看?


 


花枝燒、臭豆腐、雞腿卷、豬血糕、棺材板、龍鳳腿、仙草凍、魷魚羹、棺材板、木瓜牛奶、彰化肉圓、珍珠奶茶、青蛙下蛋、山豬肉香腸、轟炸大魷魚、大腸包小腸……




▲ 

種類繁多的台灣美食




夜市的蚵仔煎雖然受歡迎,但絕不會在深夜或清晨出現;

一到深夜,台灣最完美的宵夜才有機會惹人垂憐。


 


穿梭在凌晨的台灣,上個世紀亞洲四小龍的氣息已然不再,開了鍋麵線的香味倒是能飄很遠。




▲ 

台灣人的深夜食堂,不在燒烤攤、咖啡廳,而在小巷子里的夜宵攤。




整條昏暗的街上,除了路燈、711便利店的光亮,就是掛著

「滷味、魯肉飯、魚丸湯、大腸麵線」

招牌的深夜食堂。




「滷肉飯」

「大腸麵線」

,就是台灣最溫暖的宵夜。鹵好的大腸和滷肉,蒸好的米飯和熱鍋里的麵線,早早就準備好迎接飢腸轆轆的旅人。




▲ 

滷肉飯,台灣當地人常寫錯字以訛傳訛成魯肉飯,圖源@廣州潮生活




滷肉飯,帶著粗獷且隨意的閩南先民性格,有人煙處即有滷肉飯;大腸麵線,也叫「麵線糊」,泉州人加油條,拿它當早飯。

台灣北部人加大腸、南部人加蚵仔,

把它變成了從早到晚隨時待命的美食。




▲ 

泉州麵線糊,加的料可以有

大小腸、

蝦仁、豬肝、魷魚、

鴨心、豆腐、滷蛋、

煎蛋、炸醋肉等。





一份完美的大腸麵線可能看起來差強人意,但吃起來「糊而不亂、糊而不爛」,配上嚼勁十足的鹵大腸,就是台灣美食家焦桐說的:

「滑,滑中仍挽留著些咬感」。


 


不少店家還會配上刺激性的甜辣醬、香菜,於是包裹著你牙齒、溫暖著你口腔的麵線有了更豐富的層次,讓人不斷萌發再吃一碗的衝動。




台灣大腸麵線,需要保持微微沸騰。




在台北最熱鬧的商圈西門町,有家

「阿宗麵線」

,專賣大腸麵線。


 


店鋪寬不過五米,並不提供座位,卻照樣顧客盈門。

食客端著碗捧著燙嘴的麵線,或站、或蹲,

在騎樓下、在馬路中間大快朵頤。






▲ 

阿宗麵線日與夜,它被認為是全台第一麵線。




大腸麵線店的深夜是這樣的:夜行者騎著機車劃破寂靜,趕來狼吞虎咽地吃一碗麵線,再「突突突」地匆匆上路。


 


而在一海之隔的泉州,吃麵線則是件熱鬧的事情。

伴著街邊越來越喧鬧的背景音樂吃一碗麵線糊,是泉州人早上的經典場景。





閩南,藏著比台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泉州,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地方之一。


 


這裡孕育了閩南文化,在宋元鼎盛時

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

,也一直代表著閩南美食的最先進生產力。





▲ 

泉州關帝廟。泉州港在唐

朝時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盛景。


 


同時,這裡也是赴台閩南人最主要的故鄉。台灣漢族裡有

44.8%,約900萬人祖籍就在泉州。


 


陳曉卿說:「許多台灣美食的根在泉州,儘管台灣美食形式上更精緻,更具現代化特色,但真正的味道還是在泉州」。


 


這些真正的味道,閩南人和台灣人會用一個共同的詞來形容——

古早味




▲ 

「古早味」就是傳統的味道,與工業生產對立。閩南背山靠海,食材豐富,傳統的閩南人通常只用油鹽醬醋等基礎調料和簡單的烹飪手法。後來,化工產業逐漸發達,但閩南人依然固執地認為綠色健康的才更好料、更好呷。


 


比如市區東街的

東街肉粽

、六中附近的

四果湯

、西街的閩台圓

元宵圓

金魚巷的

菜頭酸

、僑光電影院的

小籠包

、泉世興牛肉館的牛瑞香

牛三寶

、青陽好再來

滿煎糕和虎咬草

……


 


這些地道的老字號,堅守著純手工、原汁原味的做法和秘方,至今依然門庭若市。




▲ 

老字號

留住了古早味和關於這座古城的記憶,讓無論是祖上就定居台灣的遊子還是遠走南洋打拚的僑胞,離開再久都能通過味蕾找回久遠的小時光。




台灣人吃慣了大腸麵線,到了泉州會驚訝地發現雖然

泉州人叫「麵線糊」

,比台灣的要稀,更清淡,像是「麵線湯」;




▲ 

泉州麵線糊




而泉州版加青蒜的蚵仔煎估計台灣人也不會那麼愛,可是,以蚵仔煎出名的台灣

鹿港明明就有著「小泉州」

的美稱啊。




▲ 

鹿港,因當年港口貿易繁榮,形似鼎盛時期的泉州港,故被被稱為小泉州。




除了小吃,一道大菜薑母鴨,連接了

泉州漢人的食補文化和台灣人的「補冬」、「轉骨」觀念。




▲ 

台灣薑母鴨的招牌


 


近二三十年,各種以

「霸王、霸味、帝王食補、皇宮、至尊」

為名的薑母鴨專賣店流行在台灣街頭,似乎吃了就能野性大發。


 


相比之下,泉州人則顯得很淡然了。

在季節交替、食欲不振又無節無慶時

,循著老鴨的香味去滿足口腹之慾才是極好的。




▲ 

泉州忠記薑母鴨




鴨子、姜、麻油、酒,

可以被端上宴席的大菜原料也不過如此。


 


鴨子

要100天以上的散養正番鴨,體型大、肉質豐厚、耐燉煮;

老薑

要在高山種植1年以上,方能辛而不辣;而

酒和麻油

則保證老鴨久煮不柴,越煮越香越甜。




▲ 

煮薑母鴨的砂鍋



▲ 

金黃的薑母鴨,圖源@泉州微生活




最令人滿足的是等待後揭開鍋蓋的一瞬間。


 


油脂和酒精在煲里發生酯化反應

,醞釀已久的馥郁香氣,帶著老鴨的香味轟然而出,往往吃完一鍋只剩骨頭,人們才想起來拍照。




▲ 

肉汁豐盈的薑母鴨




有個旅行家慕名吃了泉州的薑母鴨,久久不能忘懷,便在下一站廈門也去尋找評分高的薑母鴨解饞,結果大失所望,

難怪泉州人說:

「泉州的薑母鴨哦,那是一絕,是正統的古早味」。




廈門泉州兩地尚且如此,不知道台灣的薑母鴨味道又有什麼變化呢?




▲ 

台灣人對薑母鴨做了創新,加入中藥材,主打養生。吃薑母鴨類似火鍋,邊吃邊續料,茼蒿、豆皮、高麗菜、鴨血糕、菇類都能豐富湯的內容;而且原料也換成了台灣的紅面番鴨、米酒、黑麻油等。


 


在受到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多種文化影響的台灣,發展出了豐富的飲食文化,

卻對「古早味」的懷念尤為濃烈。


 


為了區分,台灣美食業者一定會在招牌里寫上大大的「古早味」三個字;而台灣人追求親切、古樸的古早味,

其實就藏在泉州城的大街小巷裡。




▲ 

泉州城夏日的清涼美食——石花糕





為什麼福建美食存在感這麼低?




老鄰居廣東人一定會說:

福建美食好不好吃不知道,

福建人一定好吃


 


他們說這話是有根據的:越是珍貴、美味的食材,

往往就產自環境最艱苦的地方。




在山裡蹦蹦跳跳還吹著海風的福建人,肉

質緊實,咬起來帶著堅韌的彈牙感。




▲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高山染指了一切土地,連肥沃的入海口也不放過。清道光閩浙總督趙慎珍有云:「漳泉諸府,負山環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圖源@福建旅遊


 


江浙有長江三角洲,可以說沃野千里;而福建的河流入海口大多破碎,

最大的漳州平原也就和北京朝陽區差不多。


 


西部是連綿不絕的高山,北部和南部又是吳越人和百越人的地盤,

福建人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 

福建沿海的小平原,還有漫長的海岸線。

地形所迫,福建人根本沒心思往國內發展,存在感當然很低。70%的華僑華人集中在東南亞,祖籍福建的華僑就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既然無望逐鹿中原,

福建人的征途就成了星辰大海。


 


閩菜有三大流派,分別是

福州的官府菜、廈漳泉的閩南菜和沙縣、龍岩的閩西菜


 


這三兄弟里,只有把握住時機的閩西菜

沙縣小吃

風靡全國,導致現在人們一提到福建美食,第一個就想到沙縣的廉價小吃。


 


來自山野鄉間的沙縣小吃,

在原材料上就沒有福建沿海的豐富,

其實不能完全代表福建。




▲ 

福建耕地面積僅佔全國的1.6%,總人口卻有4000萬。大多數集中居住在破碎的盆地之間,沙縣就是典型的山區小縣城。圖源@一起去旅行





而且

福州菜和閩南菜的目光早就不放在國內。


 


福州

,從明代起就一直作為福建的首府,始終代表著福建最深厚的歷史底蘊。




閩菜也以福州菜為主體,選料豐富、製作講究是它最大的特點。一道佛跳牆,號稱

「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在廣州和香港都引起過轟動,在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佛跳牆熱。




▲ 

佛跳牆,也叫福壽全,起源自福州,已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源@有待




不僅流行在閩台地區,

在海內外唐人街更是隨處可見。


 


標榜「台菜」的餐廳,如果沒有一道佛跳牆鎮場子,那就不能算餐廳,只能算「百元熱炒」了。




▲ 

佛跳牆,入選米其林的台菜餐廳

明福海產

」的頂級招牌菜。




閩南的廈門、漳州、泉州

三地總是放在一起講,但就美食來說,泉州才是當之無愧的扛把子。




泉州人列美食從來不是按照TOP10,分分鐘都能弄出幾十種。




牛排、潤餅、酥肉、咸飯、酥肉、麻糍、滷麵、魚卷、土筍凍、牛肉羹、元宵丸……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這裡有最閩南的風味美食。




▲ 

泉州街頭小吃,圖源@泉州吃貨王




但是,在過去很長時間裡,泉州與外界的交通來往不是特別密切,

山區讓這裡長期與世隔絕。




除了明鄭經略過福建沿海地區,幾乎

所有的中原王朝都不願意管這塊地方。




▲ 

今日的泉州古城,圖源@東南網




所以,閩南、潮汕地區菜系的基本樣式得以保留至今,除了潮汕,

泉州也是沒人知道的古早味美食孤島。


 


只不過移民到台灣的閩南人把這些美食經過本地化改良,形成了「台灣美食」,其實認祖歸宗,都該找到福建。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許霆的12年:「我的字典里沒有痛苦,也沒有害怕」





中國網紅退化史:回到十年前,他們都紅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清白做人,認真演戲,這才配叫「角兒」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