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林獨與白雲期,王維充滿禪意的一首詩,充滿了隱居的樂趣
俗話說,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這句話一方面描繪了時光匆匆,一方面也表達了一種人生態度。大詩人王維有一次在初秋時節,聽見暮色中急促的蟬鳴,聯想到自己的仕途生活,內心感慨萬千,生髮出歸隱之情。
早秋山中作 唐代:王維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
豈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裡蟬聲薄暮悲。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這首詩作於王維生活在在輞川時期,時為天寶初年,此時作者四十多歲,年齡與陶淵明辭官時接近。當時王維覺得仕途無望,鬱郁失志,所以嚮往隱逸生活。王維年少成名,雅擅音樂,更兼繪畫,作詩屬文也是風流蘊藉,一直都是王公貴族們的座上之賓。
可是王維不僅才華橫溢,還極其謙遜,以至於這首詩的首句就說,「無才不敢累明時」,大才子反說自己沒有才能,不能辜負聖明時代,思念回東溪守著竹籬故居。王維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豈是真的無才,詩人筆法微婉,志趣卻很明白,也方便引出下文。
王維人到中年,說話也非常注意分寸,不敢妄言,也不願在人前過分顯露,所以說話寫詩也極其含蓄。為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志趣,在頷聯用了兩個典故,出句是東漢尚長之典,尚長子女婚嫁已畢,遂不問家事,出遊名山大川,後不知所終。對句是盡人皆知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而去的故事。這兩個典故表明詩人希望與尚子平、陶淵明一樣,意欲儘早歸隱山林。
王維想歸隱當然有很多原因,除了當時朝政混亂,自己的仕途失意,也有他對人生的看法。少年時曾經志在必得,經歷了很多坎坷,看多了人世的辛酸,慢慢的也變得平淡,不再留意功名利祿。
於是他想到人活於世,也與草木一秋類似。「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裡蟬聲薄暮悲」,蟋蟀和秋蟬的凄苦聲音,預示著一個寥落季節的來臨,也帶給人們一種蕭索落寞的感受。臨秋的蟋蟀響急,薄暮的寒蟬聲悲,這些是景語也是情語,同時也映襯出作者的遲暮和滄桑感。
於是詩人開始隱居山中,雖然門庭冷落,卻不用為俗事操心,也無需為得失煩惱,從此就可以過上閑適、恬靜的生活。詩人每天在林中散步,與白雲相伴,和花鳥談心,如閑雲野鶴,做垂釣漁翁,充滿幽居的情趣。「空林獨與白雲期」,詩人寂處山中,空林獨往,只和白雲期會,厭倦仕途的心情,約略可見。
全詩語言含蓄,意味悠長,表達了作者無心世事,嚮往隱逸生活的隱士情懷。王維曾經也是那種溫柔敦厚之人,朋友離去,他「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思念故土,詢問老鄉,「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可是歲月靜好,不等於沒有煩惱,中年的王維性格也變了,他不願多言,甚至三緘其口,最後在幽靜處隱居也是一種不錯的歸宿。
※高適這首詩僅四十個字,一會兒讓人心碎,一會兒又讓人心醉
※柳永描寫離別的一首詞,淚流瓊臉,梨花一枝春帶雨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