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宋孟秋:1964年生於河南省南陽地區南召縣。齋號:三缽蓮舍。現任教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特聘教授。1990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專業,獲藝術學學士學位,師從肖煥、劉保申、張之光先生。2002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專業研究生部,導師張之光先生,獲文學碩士學位。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本文從兩個部分論述寫意畫的用意:

第一部分:論述有關意的概念在中國美學史上的幾層含義,說明在主體、客體、本體三者關係中,重在以主體之意的實現為目的:意的概念,在中國美學史上源遠流長。自先秦著作《周易》提出「立象以盡意」至魏晉南北朝文論《文心雕龍》提出「窺意象而運斤」和同時代王弼提出「得意忘象」。「立象以盡意」是表述意與象的關係,為表情達意而立象,充分體現了作為主體人的意志的實現;「窺意象而運斤」是根據意象表達的需要而實施形式手段;「得意忘象」是重在以人意的實現為目的。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第二部分:從立意的角度論述兩個觀點:即生活內容的立意和表現形式的立意。生活內容的立意有,一是表現自然美,二是借物寓意,三是強調抒寫性靈;表現形式的立意,一是形式美法則的運用,即關於結構、節奏、對比、統一、均衡等繪畫本體的形式設定和實施過程,這裡立意主要是「立」形式之「意」,思考的問題是「怎樣表現」。二是筆意和墨意的形式表達,即通過對筆意和墨意所呈現的個體風格之美的論述,說明主體審美意志(人意)、客體生活內容(物意)、本體表現形式(筆意)三者的關係是:運用筆意(手段)、狀寫物意(媒介)、抒發人意(目的)。

(一)

古人云:「畫乃心印」(《圖畫見聞志》)即畫是心靈的反映,心靈即「意象」之「意」,意即人的主體思想情感。因此,對意的研究首先必須從中國人對人的認識,即關於人的觀念入手。中國藝術旨在表現人的主體精神,將山川、人物、花鳥的表現視為借題和媒介,自然界是人的精神載體,以寄託主觀之思想情意,強調主體精神把握客體事物內外關係的主動性追求。嚴格地講,任何藝術作品,都是主、客、本三體的綜合表現,在佔主導地位的傳統中國畫藝術思想中,三者關係始終以主體為主。我國最早的關於意與象的論述,也正強調了主體精神表現的目的性,《繫辭上傳》:「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盡意是目的,立象是手段,立象是為了深刻地表達意。意與象二者融為一體,為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可見,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中,主體在藝術作品中始終居於主導地位,這是中國藝術不以肖似對象之形為旨歸,而以傳神寫意為旨歸的根本思想淵源。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提出「窺意象而運斤」發展了「立象以盡意」的思想,將藝術創作主、客關係擴展到主客與本體的關係,因為「運斤」就是按照意象施行形式美法則,「運斤」的過程就是將意象轉化落實到畫面上的形式操作過程。所以說「運斤」是指方法和手段,屬繪畫本體範疇。因此作為方法的「運斤」就離不開圍繞畫面而展開的形式編排和筆墨的運用等,即對內容進行形式美的創造。如果說「立象以盡意」是側重意志的論述,那麼「窺意象而運斤」則是重在作為方法的論述。

同時,王弼提出了「得意忘象」的命題,意思是說「象」本身不是目的,只是為了顯現「意」,人意的實現是目的,是第一位的,人意即人的精神本質和情感特徵,主體之意已有所得,作為內容觀照的自然之「象」就退居其次。這一思想對「立象以盡意」的命題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從另一個角度對意與象的關係作了深一層探討。

(二)

立意,即所謂「意在筆先」。立意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即生活內容和表現形式。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生活內容的立意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表現自然美。即表現自然界萬事萬物所具備的自身鮮明的「美」的物征。所謂「畫花花帶笑,畫鳥鳥如生」。如牡丹之富麗端莊,水仙之清白素雅,蘭草之風流瀟洒,松竹之剛勁挺拔,芍藥之娉婷多姿,藤蘿之茂盛繁華;再如虎的威武、獅的雄壯、高山竣拔、大海宏闊等等。這種自然的事物是一般人所能共同感受到的美的特質,經過作者的強化表現,從而喚起審美欣賞者的共鳴。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二,是借物寓意。藉助象徵、比興等文學手法,緣物寄情。從文學作品看,《詩經》中就應用了比、興手法。屈原以蘭草比君子,《桔頌》意在頌人。某些花鳥題材,如蘭、竹、牡丹等,長期以來已經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徵含意。《宣和畫譜》有這樣的論述:「故花之於牡丹芍藥、禽之於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閑。至於鶴之軒昂,鷹隼之擊搏,楊柳梧桐之扶疏風流,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展張於圖畫,有以興起人之意者。」宋代文同畫竹曾自賦詩有「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可見其畫竹寄寓君子之風,近代畫家石魯畫松並自題詩日:「吾愛華山松,高高且重重,龍拿巨靈石,鐵擘撼雷風,參天迎朝日,歷立高山頂,青青長挺秀,老壯更精忠。」不難看出,這不僅只是在為華山松寫照,更重要的是在通過華山松的某些自然特點,讚頌石魯心目中的老壯革命英雄,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崇高信念與審美追求。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三,是抒寫性靈,即表現藝術家的個性,強調「自我」。和表現自然美的特質所不同的是,同一自然屬性的事物,在不同作者眼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在不同作者的筆下會出現迥然不同的面貌。如同樣是梅的題材,卻各有意趣:「秀麗如美人,孤冷如老納,屈強如諍臣;離奇如俠,清逸如仙,寒瘦枯寂,堅貞古傲」。再如同樣是牡丹花,在朱耷的筆端是瀟疏慘淡的「濺淚之花」,而在齊白石筆下卻是強烈而艷麗的「富貴之花」。這種強調「自我」抒發個性的表現,實際是一種緣物寄情的借題手法,與其說這些自然物具有不同的品質,毋寧說是作者把人的精神融化在它們身上,這些氣質神韻其實是屬於審美主體的人,而並非屬於作為審美對象的物,是把主體意念寓於形象之中使客觀對象的自然美升化為藝術美.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同一事物在不同作者筆下有迥然不同的面貌,而不同的事物會在同一畫家筆下呈現出共同的審美趨向,如吳昌碩的作品,其寫意花鳥畫以篆書用筆入畫,渾厚蒼勁,沉雄勁健且又恣肆酣暢,其筆下的梅、荷、竹、菊,都體現出作者渾厚蒼勁的審美特點。再如華嵓用筆細挺、設色清麗,其筆下的松、鶴、梅、竹、八哥、牡丹、也都體現著寓蒼於秀的個性氣息。個性的鮮明的畫家筆下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筆意風格,這種屬於畫家個性總體意味的呈現與畫家審美理想和好惡情感有關,這種個體風格之美又通過不同美感的「筆意」和「墨意」來表現。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表現形式的立意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形式美法則的運用,即關於結構、節奏、對比、統一,均衡等要素。屬於繪畫本體範疇。這裡立意主要是「立」形式之「意」,思考的問題是「怎樣表現」。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一?山水?布置)中這樣寫道:「一幅之山,居中而最高者為主山,以下山石,多寡參差不一,必要氣脈聯貫,有草蛇灰線之意。一幅之樹,在近而大者謂當家樹,以上林木,疏密老稚不一,必要漸遠漸小,有迤麗層疊之勢,每作一圖,必立意如此。」這是談山水畫的布置,其中「氣脈聯貫,有草蛇灰線之意」,關係到畫面的整體結構和大的龍脈走勢;還談到畫面主次的安排以及大小、多寡、疏密、老稚、曲直、遠近的對比變化,並把這些表現因素明確歸入立意範疇:「每作一圖,必立意如此。」在這裡,立意的內容就是立意定景、置陳布勢,就是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虛實、參差等表現因素,按照變化統一的美感法則,建立畫面的秩序。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若無整體的形式布置與秩序安排,就會使畫面支離破碎,缺乏氣勢聯貫。明代李式玉對此論道:「今之畫者,觀其初作數樹焉,意止矣,及徐而見其勢之有餘也,復綴之以樹;繼作數峰焉,意止矣,及徐而見其勢之有餘也,復綴之以峰,再作亭榭橋道諸物,意止矣,及徐見其勢之有餘也,複雜以他物。如是,畫安得佳?」(《赤牘》)這段文字形象地論述了立意不明,氣勢相斷的情景,也從反面說明了立意的重要性。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王原祁在《雨窗漫筆》中,對畫面形式美的法則與運用,有更詳盡的論述,其中寫道:「意在筆先,為畫中要訣,作畫於搦管時,需安閑恬適,掃盡俗腸,默對素幅,凝神靜氣,看高下,審左右,幅內幅外,來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後濡毫吮墨,先定形勢,次分間架,次布疏密,次別濃淡,轉換敲擊、東呼西應,自然水到渠成,天然湊拍。」以上短短數語,形式法則盡在其中,從大的形勢間架到小的表現手段以及最後的節奏調整與畫面呼應,始終圍繞著形式的施行過程。畫之布局以取勢為第一,所以「先定形勢」。形勢是畫面龍脈的走勢,這是能否施行其它因素的先決條件,因為力靠勢顯,才具有方向趨勢,有勢才能顯出動感和生氣,這種「勢」又是在一定「形」域之內呈現的,所以形、勢相聯。「次分間架」,間架與結構的涵義相近,都是指一幅畫的大的骨架,「譬如一個人的架勢,架勢安排不好,再在筆墨上下死勁也是白搭。」(何海霞語)「次布疏密」,疏與密的變化構成畫面空白的大小節奏,由於中國畫是以紙素作空間和背景,因此,畫材的「有」與紙素的「無」的對比就猶為明顯,畫材的疏密也就特別重要。「次別濃淡」,濃淡是黑白兩色不同程度的混合而形成的「明暗」層次,(黑白灰),濃淡除表現光色本來的黑白層次外,因處理手段的不同能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意味,濃淡在畫面上構成深淺不同的平面節奏(畫面上下左右的墨色節奏變化)和空間節奏(畫面近中遠空間中的墨色節奏變化)。濃與淡有時以客體形象本來的黑白為依據,但更多則是以能動地表現主題和情感為需要,以及展示墨韻作為繪畫精神載體的節律美。濃淡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表現虛實,所謂無虛不能顯實,無實不能存虛,虛實相生,濃淡相用。「轉換敲擊,東呼西應」,這是調整全局,使其在變化中保持統一的手段,是對諸如「乾濕濃淡、疏密聚散、虛實強弱、鬆緊聯斷、完缺整零、清濁隱現」等表現因素,按照畫面的需要進行「度」的調整,使各種形式語彙在對比中構成有秩序的整體。而構成秩序的形式美法則主要是節奏和平衡,所以「敲擊」要在「轉換」中進行,「呼應」也應「東西」兼顧。極其形象地描述了調整節奏和平衡畫面的實施過程。以上是形式美法則的運用,此外表現形式的立意還有筆意與墨意。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二,筆意與墨意的形式表達

筆意是筆的使用中所承載的來自創作者自身的審美意向和精神力量,所謂意在筆先,以意使筆,心使腕運。中國畫要求用筆要以一種特定的意念驅使筆的行走。韓拙《山水純全集》云:「夫畫者筆也,斯乃心運也」。清代布顏圖《畫學心法問答》對筆與意的關係有如下解釋:「故學之者必先意而後筆,意為筆之體,筆為意之用,務要筆意相倚而不疑。筆之有意猶利之有刃,利有刃雖老木盤錯而無不隨意而發,無不追心取勢,以意使筆,筆筆取神而溢乎筆之外,筆筆用意而發乎筆之先。」石魯把「以意命筆」與「以形命筆」和「以法命筆」作比較,強調用意的重要。《石魯學畫錄》有這樣的論述:「夫以意命筆者,即意在筆先,因意而成象,以象而達意。看去劈頭劈腦幾筆,若高山崩石,半空殺紙,非故作狂態,嘩眾取寵也。乃意明情足而成風,定體悉質而成勢,如定音而起舞,行筆則准、則狠、則活矣。意到而筆自住;而以形命筆者,則兢兢於形;以法命筆者,則拘於定法。唯意命筆則筆活。」石魯強調的是意對筆的統帥作用,是否意明情足、用意通達,更關係到理法之趣。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筆意所呈現的個體風格之美,清代鄭績作了詳盡分析,強調意雖屬主觀,但要靠筆呈現,作者將筆意的品格趨向,作為立意的範疇,一幅優秀的中國畫作品必定有一種統一的筆意貫穿其中,呈現出筆調的統一。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曰「作畫須先立意,若先不能立意,而遽然下筆,則胸無主宰,手心相錯,斷無足取。夫意者,筆之意也,先立其意而後落筆,所謂意在筆先也,然筆意亦無他焉,在品格取韻而已。品格取韻則有曰簡古,曰奇幻、曰韶秀、曰蒼老、曰淋漓、曰雄厚、曰清逸、曰味外味,種種不一,皆所謂先立其意而後落筆。」這裡論及品格之差異實際是主體精神性情之差異,即所謂「筆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夢幻居畫學簡明?論意》對筆意的個體品格之美有分別詳述如下: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意欲簡古,筆須少而禿拙。筆筆矯健,筆筆玲瓏,不多用皴擦。用墨多濃,復染以水墨。設色不宜艷,墨綠墨赭,乃得古意。」由此「簡古」一格,聯想到宋代簡筆人物畫家梁楷,其秉性疏野,不拘小節,創水墨逸筆的簡筆畫風,自成一格,代表作《潑墨仙人》和《太白行吟圖》正體現了作者心神虛靜,一塵不染,超脫於是非世俗、落落不凡的筆意境界,杳然渺然,意蘊深遠。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意欲奇幻,則筆率形顛,最忌平勻,布置則從意外立局,疏密縱橫,不以規矩準繩較尺寸。若非人間尋常可到之處,庶可疑作奇幻。」明代花鳥畫家徐渭,大寫意作花卉,奔放淋漓,「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的心境,也使得作品「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拔皆吾五指栽」。如《墨花捲》用筆似狂草,亂而不斷,大刀闊斧,縱橫馳騁。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意欲韶秀,筆長尖細,用力筋韌,用墨光潔,望之裊娜如迎風楊柳,丰姿如出水芙蓉,斯為得之。」清代楊州畫派畫家華嵓,在工筆和寫意之間開拓出自己道路。遠宗唐寅,近師惲南田,輕清絢淡的設色,清出不媚。如《碧桃疏柳》、《群鳥鳴春》等作品,淡雅秀逸、溫潤婉約、嫵媚多姿,筆意中透出瀟洒的神韻和秀穎的才氣;畫中線條的構成,筆跡的運動體現出流麗之美,連綿揮寫,牽絲縈帶,頗與「韶秀」一格相近。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意欲蒼老,筆重而勁,筆筆從腕力中折出,故曰有生辣氣。墨主焦,景宜大,雖一二分合,如天馬行空,任情收止」。「蒼老」一格與「勁健」、「雄渾」同屬陽剛之美,至大至剛之美。蒼老雄渾之美之所以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和不斷伸張變化的功能,就因它內在集聚著「真體」——人的精神力量。如清代海派畫家吳昌碩,他的畫脫胎於篆書的用筆,渾厚蒼勁,「筆動走蛟龍」所作梅竹、松石、天竹、紫藤等,氣勢磅礴,筆意多取「篆書」、「金石」之趣。觀其作品,可體現「蒼老」一格。「意欲淋漓,筆須爽朗流利。或重或輕,一氣連接,毫無凝滯。墨當濃淡濕化,景宜新雨初晴,所謂『元氣淋漓障猶濕』是也。」淋漓品格,有如清初八大山人之作,其花鳥畫多用濕而濃的墨,這樣的筆意,即所謂:「憤慨悲歌,憂憤於世,一一寄情於筆墨」鄭燮在其作品上題道:「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形成了渾樸酣暢、明朗秀健的風神韻致。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意欲雄厚,筆圓氣足,層疊皴起,再三加擦,墨宜濃焦,復用水墨襯染。景不須多,最忌瑣碎,峭壁喬松,一亭一瀑為高。」雄厚與上文「蒼老」同屬陽剛之美。黃鉞《二十四畫品?沉雄》有一段論述,有助於理解「雄厚」品格:「目擊萬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為之昂,括之無遺,恢之彌張,名將臨敵,駿馬勒韁。詩曰魏武,書曰真卿,雖不能至,夫亦可方。」黃鉞用曹操的詩的氣勢和顏真卿書法的雄厚的筆意為其表徵,狀闊無垠,魄力驚人。的確,當人們引吭高唱「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步出夏門行》)的時候,會感到一股雄渾之氣噴薄而出,而人們品賞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同樣會萌發這種魄力不凡的美感。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意欲清逸,筆簡而輕,輕中有力,交搭處明白簡潔。景雖少,海闊天空,墨以淡為主,不可濃密加多。」清代揚州畫派金農,其用筆簡樸,常以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尤善梅花,氣韻靜逸,與此品格相近。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何為味外味,筆若無法而有法,形似有形而無形,於僻僻澀澀中,藏活活潑潑地。固脫習派,且無矜持,只以意會,難以言傳,正謂此也。」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石魯評道:「《夢幻居畫學簡明》所論,乃例舉各式鑄模而已,善造化者,當創新體,自辟蹊徑。」又說:「當於經驗中導出所以然,則創造無窮,豈只簡古、奇幻、韶秀、蒼老、淋漓、雄厚、清逸、味外味幾種哉?」猶不當識為定型美也。而可貴者,在於筆、墨、色、布置皆相生相剋互相約制,互相配合,若醫之處方皆依藥性定分量也。豈可應效於萬靈定單耶」。(《石魯學畫錄》)。石魯畫論強調筆意風格在自我實踐中漫漫形成,才能創造無窮,因為「人體各殊」個人性情有別,所以筆意也就是豐富多變的,不能只是一種簡單的模式。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墨意是墨象形式美的語言,是由墨相的變化,諸如:濃淡乾濕,破墨、積墨、潑墨、焦墨、宿墨等所呈現出的墨韻之美,繪畫用筆講筆意,用墨也要講墨意,以達到以筆取形,以墨取色的效果。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運墨而五色具」就可「謂之得意。」張彥遠這個「意」是指用墨的焦濃重淡清變化,對應於景物的黑、青、赤、黃、白五色,即以墨代色之意。不同墨相之間的配置,或強或弱或濃或淡的節律變化,呈現出某種情緒上的意味,能體現墨韻的抽象美,這種墨意仍是創作主體生命情緒和心靈律動的體現,仍是「心使腕運」的結果。古人對墨意美的品味非常靈敏。如清代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談到用墨時說:「其淡處若薄霧依微,焦處如雙眸炯秀,干處有隱顯不則之奇,濕處有濃翠欲滴之潤,明如秋山,澤如春水,灼如晨花,秀如芳草」「大痴用墨渾融,山樵用墨洒脫,雲林用墨縹緲,仲圭用墨淋漓,思翁用墨華潤,亦猶夫人也。」這是對墨意的抽象意味的品評,對墨的欣賞猶如欣賞人的性情好惡和審美趨向,主體之意,待托物而出,所託之物只作為媒體而存在,可見墨意的主宰仍是主體意志。

筆意和墨意的關係密切,墨意也往往是由筆意決定的,筆意側重用筆的骨氣,墨意側重墨韻的意味,故有以筆論氣,以墨論韻的說法。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從審美欣賞的角度而論,品評作品諸如洒脫、恣縱、雋逸、虛靜等,這類詞是對作品格調的品評,而非畫中的自然物本身,因為當筆墨形式的份額加大時,作為第一自然的客體就退居其次,此時,生態之似已轉換為富有節律的筆墨符號,作者的用意在於精神本質和審美理想的實現,這也說明中國藝術所具有的人格理想主義特徵。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綜上所述,「意象」和「意境」重在主體與客體的關係;「窺意象而運斤」和「意匠」重在強調繪畫本體的作用,即為「意」而實施形式手段。「立意」的「意」是兩層涵義,即有客體形象,又有本體形式。「筆意」和「墨意」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是主體精神的體現。人意的實現是目的,因此可以「得意忘象」。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總之,所有的用意都是為了達到中國畫的「意」的最高境界——氣韻生動的境界。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夢秋老師和劉文西院長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夢秋老師和收藏家梁喆先生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夢秋老師和劉丹老師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夢秋老師給學生指導作品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宋孟秋和他的老師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宋孟秋:寫意花鳥畫的用意淺說

同事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譚延闓書庾信《枯樹賦》
《論詞隨筆》清 沈祥龍 撰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