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闌尾切除與帕金森風險降19.3%有關,腸道起源說添力證

闌尾切除與帕金森風險降19.3%有關,腸道起源說添力證


  來源:奇點網


  記得以前看到過一個說法,說生命科學越學越覺得人體充滿了粗製濫造的設計。確實,要是給人體最無用的部位投票,簡直不知道是該給智齒、太陽穴、還是闌尾……


  不管你們怎麼選,反正奇點糕是投給闌尾了,自個兒發炎就算了,怎麼還在「頭」上動土啊!


  本周《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了一項來自美國Van Andel研究所的新成果[1],研究者們分析了瑞典近170萬人、超過9100萬人年隨訪數據發現,早年做過闌尾切除手術的人群,帕金森發病風險竟然降低了19.3%!對比另一個帕金森患者資料庫也發現,做過闌尾切除手術的患者發病時間平均晚了3.6年!


  進一步研究顯示,健康人的闌尾中也普遍存在帕金森的病理蛋白——α-突觸核蛋白的寡聚體和短片段,而且闌尾的裂解物還能夠促進這二者的形成!早有人提出腸道起源說,認為帕金森病的病理蛋白產自胃腸道,通過迷走神經進入大腦,這下又有了一個有力證據了~

  闌尾啊闌尾,我到底要你有何用!


通訊作者Vivian Labrie,發現美女科學家!

通訊作者Vivian Labrie,發現美女科學家!


  當然了,闌尾的用處不光是讓我們切的(啥),雖然我們普遍把它認為是一種退化的器官,不過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闌尾粘膜上具有很多免疫細胞,闌尾其實是一種幫助淋巴系統檢測和清除病原體的免疫器官[2],另外一些證據則表明,闌尾具有儲藏腸道菌的作用,可以參與調節腸道菌群組成、幫助維持腸道功能[3]。


  那麼闌尾又怎麼和帕金森扯上關係了呢?這個事兒咱們得稍微往前回溯一下。


  帕金森不用多說,多巴胺神經元進行性喪失,患病的老人們往往手抖腳抖抖個不停,不過實際上在震顫癥狀出現之前好幾十年,患者們就會出現一些便秘之類的胃腸道癥狀。於是就有科學家猜啊,這腦子(Brain)和腸子(Gut)是不是有啥關係呢,英語里「直覺」都叫「gut feeling」呢!


  差不多十年前,一個名叫Heiko Braak的科學家提出了著名的腸道起源說(對就是搞出了阿爾茨海默病Braak分級的Braak)[4],簡單來說就是,帕金森的病理學最初起源於胃腸道,而它們又會通過遍布胃腸道的迷走神經逆行進入大腦,最終導致病發!


  #實際理論要更複雜一些,咱們今天就簡化了 



  這個理論後來逐漸有了一些證據支持。比如說去年《神經病學》雜誌就發表過一項研究[5],結果顯示那些做過迷走神經切斷術的人,帕金森發病風險竟然降低了32%!一些動物實驗也證實,異常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確實能夠沿著迷走神經進入大腦[6]。

  α-突觸核蛋白這個東西很奇妙,正常情況下起啥作用我們也不知道;不正常的時候,那就聚一團,禍害神經元唄。它聚集的過程有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先經過蛋白酶裂解成短片段,然後再形成寡聚體[7]。


  你說巧不巧,免疫組織,包括闌尾中,就有這些能水解α-突觸核蛋白的酶[8]!那麼研究者就自然想探究一下,闌尾在腸道起源說這個世界觀下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了~


一條「無用」的小尾巴~

一條「無用」的小尾巴~


  研究者首先調查了來自瑞典國家患者登記處(SNPR)和瑞典統計局的數據,這是個覆蓋瑞典全國的數據集,最終調出了1698000個人的健康記錄,隨訪達到52年/91888589人年。在這麼龐大的數據中,研究者把全部551647名做過闌尾切除手術的參與者1:2匹配了年齡、性別和地區一致的對照,而且排除了繼發性帕金森的病例。


  分析結果令人吃驚啊,切除了闌尾的人群帕金森發病率要更低,為1.60/10萬人年,對照組則為1.98/10萬人年,發病風險降低了19.3%,累積患病率也要低16.9%!研究者還觀察到,就算都得了帕金森,那些在早年切過闌尾的人,發病年齡要更晚,不過這部分數據時間跨度太大,證據並不明確。 


絕對風險降了19.3%,可以說是很厲害了

絕對風險降了19.3%,可以說是很厲害了


  帕金森的各種發病因素中,環境因素,尤其是殺蟲劑/農藥的使用佔了不少比例,所以研究者進一步分析了鄉村和城市地區的數據。


  組這麼一分差距更明顯了,生活在農村地區的闌尾切除者帕金森風險降低了25.4%,發病年齡也有延遲,但這一點在城市居民身上就不是很明顯了。可見闌尾切除對環境因素方面的保護作用更大一些。

城市居民切了闌尾風險也降了點,不過統計學上不顯著

城市居民切了闌尾風險也降了點,不過統計學上不顯著


  研究者又分析了來自帕金森病進展標記計劃(PPMI)的數據。PPMI中包含了詳細的診斷、發病年齡、遺傳信息和其他人口統計學因素,能夠補全SNPR不足的地方。研究者篩選出來849例滿足要求的病例,由於帕金森發展期很長,所以重點放在了那些診斷之前至少30年做過闌尾切除手術的患者。


  比起沒有切除闌尾的患者,那些30多年前做過手術的人發病年齡平均推遲了3.6年!各亞組分析也表明,帕金森的發病與胃腸道之外的免疫條件無關、與手術本身無關,發病之後兩類患者的病情輕重也沒有差異。


  對有家族病史病例的分析也支持了闌尾切除更能預防非遺傳因素、也就是環境因素的論點。


早晚都要發病,那還是晚一點……

早晚都要發病,那還是晚一點……


  闌尾,你到底做了什麼孽哦!


  研究者檢查了一組來自健康人的闌尾組織,發現48份樣本中竟然有46份都存在α-突觸核蛋白寡聚體,這個都存在是指,闌尾粘膜、粘膜下神經叢、肌間神經叢和闌尾神經纖維中都有啊,長得和帕金森患者大腦內的斑塊那叫一模一樣……


  更令人吃驚的是,樣本來源包括七八十的老人,也包括不到二十的年輕人,可以說闌尾中有α-突觸核蛋白寡聚體是個普遍存在的正常現象了。

  當研究者把健康人闌尾組織的裂解物和正常的α-突觸核蛋白放到一起體外培養,呃,48小時之後,培養物中α-突觸核蛋白短片段增加了4.7倍,寡聚體則增加了1.8倍……進一步分析也發現了闌尾中確實存在幾種酶裂解後的短蛋白。


  闌尾你,不爭氣!


從結果來說,帕金森患者闌尾中的蛋白碎片和寡聚體都更多

從結果來說,帕金森患者闌尾中的蛋白碎片和寡聚體都更多


  不過縱然數據嚇人,但是本研究的通訊作者Vivian Labrie教授並不建議進行闌尾切除手術來預防帕金森[9]。既然闌尾對α-突觸核蛋白的影響是個普遍存在的現象,那麼我們對它的研究應當集中於為何有人發病而有人健康上。


  研究者認為,可能人類本身存在先天的差異,那些不發病的人對α-突觸核蛋白的聚集和擴散具有更強的抗力;又或者發病人群存在感染或者腸道菌群的變化,這或許會導致更多的α-突觸核蛋白碎片,以招募免疫細胞保護腸道,這個觀點也和Braak提出的理論有重合。


  至少,對腸道中蛋白水解的調控或許可以作為帕金森治療的新方向了,特別是某些蛋白酶抑製劑已經被FDA批准用於治療其他疾病了[10];此外,既然α-突觸核蛋白寡聚體的擴散與免疫激活有關,那麼通過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11]來改善腸道炎症的菌群環境或許也有助於減緩病理過程。


  最後就還是想說……闌尾啊闌尾,你雖然不是百無一用,但是有好像還是不如沒有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每周練兩次太極:可使老人跌倒風險下降近六成
IDG資本首席暢想官劉慈欣:人類向左,人工智慧向右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