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孩子「多嘴」?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作者 | 煦日芃芃
前
幾天和閨蜜打電話,期間她4歲的女兒一直在電話的那頭叫「媽媽」。
「媽媽,我把積木搭起來了!」
「媽媽,你看看我這次和上次擺的不一樣。」
「媽媽,你明明說好陪我搭積木,為什麼打電話?」
閨蜜不勝其煩,大吼一聲:
「大人說話,小孩插什麼嘴!」
打發走了女兒,閨蜜開始吐槽:
「
不爭氣的孩子,見到人從來不知道主動打招呼,大人有事的時候又哇哇哇地叫個不停。真是該說的時候不說,不該說話的時候瞎說......」
身邊像閨蜜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抱怨孩子在不恰當的時候說話。
可是,
到底什麼是恰當的時候,什麼是不恰當的時候呢?
衡量的標準不過是家長站在了大人的角度,不能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所產生的「代溝」。
對孩子來說,想說的時候就是最恰當的時候。
但是,家長呢,真的會「聽」孩子說話嗎?
不懂得用心傾聽
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心理學研究證明:
如果在孩子有表達意願的時候,父母沒有傾聽並關注孩子的想法,這種情感忽視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鬱。
在我的鄰居身上就發生了最糟糕的情況。
鄰居家13歲的男孩是個內向的孩子,學校里朋友不多,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總是回家和父母抱怨,而他的父母常常不耐煩。
一次,男孩因為想換同桌和父母大吵一架。
男孩覺得,同桌上課老是睡覺,影響他學習。
可父母覺得,同桌睡覺成績還好,肯定是有好方法,應該多向人家學習,不能換。
最終,男孩離家出走三天。
找回來以後,和父母幾乎再無交流。
半年後,男孩被診斷為抑鬱症。
在孩子遇到問題,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的時候,
也許不好聽甚至很偏激。
我們做家長的,一定不能通過制止或者訓斥來把孩子「推走」。
而是應該耐心傾聽,接納他的情緒,理解他的感受,
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然後再講道理進行疏導。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傾聽。
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聲音
會讓孩子越來越笨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一條大魚和一群小魚放到一起,大魚餓了就會捕食小魚。
後來,科學家把大魚用玻璃罩起來。
剛開始,大魚還是會不停地去捕捉小魚,只不過隨著碰壁次數的增加,大魚的捕食行為也越來越少,直至放棄捕捉。
後來,科學家把罩住大魚的玻璃取走了,但是備受打擊的大魚再也沒有捕捉的行為了,任憑小魚在他身邊游來游去,它都不會張嘴去捕食。
最後,大魚被活活餓死了。
不少人說,大魚好笨呀。
其實,真正導致大魚餓死的不是笨,而是絕望,是一次一次碰壁後對自己的懷疑。
這種無力和無能感,最終害死了大魚。
孩子身上也會發生類似現象,被稱為
「習慣性愚蠢 」
。
作為家長,如果長期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強迫孩子閉嘴、聽話、服從,不但扼殺了孩子的個性,也剝奪了孩子分析、思考、判斷、選擇的能力。
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一個滿身耳朵,卻沒有腦袋的孩子。
太多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按照他們的希望,長成一個「好孩子」,卻不知無形中也養出了一個「無能」的孩子。
平常心,
正確處理孩子「多嘴」
孩子雖小,但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和自尊,有表達內心的感受、闡述自己看法的自由。作為家長,在對待孩子「多嘴」的時候應該講究方式和方法,不要太過緊張,要有一顆平常心。
尊重,給孩子平等表達的機會
在成人世界裡,尊重是:
我雖然不同意你的想法,但我不會打斷你把話說完。
在親子關係中,尊重就是:
給孩子平等表達的機會。
這一點上,霍思燕做得很好。
《媽媽是超人》中,有次霍思燕起晚了,在手忙腳亂地化妝。
這個時候兒子嗯哼在組裝玩具車,並呼喚媽媽,
「媽媽你看我做的」
。生活中遇到這種情況,大部分媽媽都會無視孩子的聲音,
「等一會兒,媽媽忙著呢」
。但是,霍思燕不是這樣做的,一聽到嗯哼的呼喚,就小跑著過去,邊化妝邊認真地和嗯哼討論。
「哇塞,這是兩種開法的車吧,你是不是把它橫過來也能開?」
聊了好一會兒,讓孩子盡情表達後,霍思燕才回到鏡子前繼續化妝。
很多時候父母在忙,孩子卻在不停地說話。
從大人的視角來看,我在忙孩子在玩,他叫我,屬於打擾我;可是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在做一項「工程」,需要爸爸媽媽的支持。
換個角度,是不是容易接受很多。
下次,當孩子和我們說話的時候,放下手機,離開電視,停下家務,認真聽,用全神貫注的傾聽來代替心不在焉。
不埋怨,理解孩子的失誤
前段時間,我那嘰嘰喳喳活潑開朗的小外甥,忽然變得沒精打采,甚至見人不願意打招呼。
問了才知道,原來那天他和姐姐出門遇到一個白頭髮的鄰居,外甥叫了奶奶,被姐姐大罵不懂事。
還有一次,看到一個頭髮不多的男士,他叫了爺爺,又被大罵。
從那之後,只要不認識的人,外甥再也不主動開口叫人。而且越來越不願意說話,生怕說多了媽媽再罵他,可是不叫人媽媽也罵他,讓他很苦惱。
孩子的世界裡哪能懂得大人追求時尚的「奶奶灰」,還有尷尬的「地中海」脫髮。
可是大人覺得孩子叫錯丟人,大罵一頓,傷害的不止孩子的表達慾望,更多的是孩子的自信心。
後來,我告訴小外甥一個保證不出錯的打招呼方式:
見到陌生人先擺擺手,然後說你好。
過段時間再見小外甥,他又恢復了往日的開心活潑。
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出現說錯話的情況,家長要做的應該是多包容一下孩子,幫助孩子分析原因、闡述現象,共同克服問題。
過多地打斷和打擾孩子,甚至給孩子當頭喝棒,也許短期看糾正了錯誤,卻也讓孩子失去「說」的興趣。
支持,給孩子表達自己的信心
一檔《中國好聲音》讓大眾對李健有了新的認識,其實小時候的他也是個能為自己發聲,「不聽勸」的孩子。
李健從小一直學的是戲曲,初中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愛上了吉他,自此便告訴父母,要和練了八年的戲曲拜拜。
那個時候流行音樂還是新生事物,但是李健的父母很開明,看他堅定,便花大價錢給他買了吉他。
從此,李健就開始學吉他,在比賽中奪冠,並被保送到清華大學。
再後來和校友盧庚戌組成「水木年華」,走上了音樂之路。
如果說,當初李健的父母禁止了孩子不同的聲音,一味把他禁錮在戲曲的道路上,也許今天,我們就要失去一個優秀的音樂人了。
給孩子機會表達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真的太重要了。
那些小時候不敢和父母說自己喜好的孩子,長大了也往往不敢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想要的生活。
家長支持孩子表達不一樣的聲音,才能給孩子營造一種敢表達、敢選擇的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鍛煉他們的獨立性、責任心和自信心。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支持孩子表達不一樣的聲音,就是這樣的一個開始。
作者:煦日芃芃,80後老阿姨,希望用文字的方式記下生活點滴。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公眾號又改版了,怕你們找不到凱叔
建議大家將「凱叔講故事」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
家有0-3歲寶寶,關注這個號
↓↓↓
※【特惠最後1天】孩子這3個學習能力,比成績重要100倍...
※「為什麼有的人拚死累活也要生二胎?」這才是最暖的答案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