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上國:服飾上的玉佩之美
衣冠服飾類佩飾內容廣泛,多用於人的髮髻、梳具、冠帽、腰帶等處,或別插、或鑲嵌、或穿綴於其他質料上,或與其他材料組合成器具。為了便於固定,玉佩多在浮雕基礎上加飾鏤雕花紋圖案,題材包括人物、花、鳥、魚各色動物,裝飾感強,造型千變萬化。
戰國 鎏金嵌玉銀帶鉤
鎏金嵌玉銀帶鉤,戰國,長18.4、寬 4.9厘米,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墓地出土。帶鉤銀質鎏金,鉤兩端鑄成浮雕式的獸首,鉤兩側為長尾鳥。鉤身正面嵌飾3塊白玉玦,兩端玉玦中心各嵌一粒半球形蜻蜓眼琉璃珠。鉤頭用白玉琢成雁首形。整個帶鉤把金屬鑄造工藝和琢玉工藝結合起來,堪稱中國古代最華美的帶鉤。
唐 白玉花卉紋梳背
白玉花卉紋梳背,唐代,長14、寬5.1厘米。梳背半透明,呈半月形,直邊一側有榫,以便鑲嵌其他質地的梳齒。雙面紋飾相同,中間隱起三朵盛開的寶相花,周圍花葉鋪展。葉紋以排列整齊細密的陰線刻劃,簡潔有力。梳本為理髮用具,盛唐時卻廣泛流行插梳為飾,起初只是在髮髻前單插一梳,後逐漸增多,因此梳背的裝飾也日趨富麗。隱起的花卉、花鳥紋是唐代玉器創新的紋飾。
宋 白玉孔雀銜花佩
白玉孔雀銜花佩,宋代,長6.6、寬4.3厘米。透雕,雙面雕孔雀銜花枝展翅飛翔。孔雀頭頂高冠,尖嘴,小圓凹眼,曲頸回首,翅膀上雕刻兩排整齊的細長豎陰線表示羽毛,中有一橫線相隔。花尾上揚,由五組水滴狀透孔羽翎組成。
宋 白玉鳥銜花巾環
白玉鳥銜花巾環,宋代,長6.8、寬3.8厘米。巾環名「玉屏花」,宋代開始流行,兩枚為一副,底邊留有大孔,作為男子頭巾上的束巾帶穿過繫結之用。巾環雙面透雕一隻綬帶鳥,作棲息回首銜荷花的姿態,鳥長尾,尾尖分三叉,翅以陰刻線表現。鳥足與所立蓮梗處恰好留出穿帶用的大孔,構圖十分自然巧妙。
宋 白玉魚蓮巾環
白玉魚蓮巾環,宋代,長4.8、寬4.4厘米。此巾環單面透雕一魚,魚尾上翹,躍然遊動於蓮荷之間。魚身光素無紋飾,只有魚鰭部分陰刻線紋。一枝結著花苞的蓮梗從魚腹繞到魚身上方,和魚腹形成穿帶大孔。宋代玉雕魚多無鱗紋,身體彎曲呈遊動狀,身旁常雕刻蓮花、水藻等,造型更加圖案化、藝術化,表現出宋人的審美取向。
遼金 青玉鶻啄鵝飾件
青玉鶻啄鵝飾件,遼金,長8.3、寬7.6厘米。玉飾以圓環托高浮雕、鏤雕鶻啄天鵝圖案。天鵝體形肥碩,曲頸仰天悲鳴,正在拚命掙扎。鶻身形雖小,但勇猛矯健,雙爪有力地抓住天鵝頭部,短喙銳利地伸向鵝的顱頂。這種只雕刻鶻、鵝,沒有花草雜飾的造型是早期春水玉特徵,圓環托至元則演變為橢圓形。
元 白玉鶻啄鵝絛環
白玉鶻啄鵝絛環,元代,長7.4、寬5.2厘米。玉飾在橢圓形環托上高浮雕、鏤雕鶻啄天鵝圖案。鶻已抓住天鵝頭部,短喙銳利地啄住鵝的顱頂,而天鵝驚恐地穿梭於荷花、蘆葦叢中躲閃以求活命。元代也熱衷於鶻捉天鵝題材的春水玉,雕刻作品較多。在橢圓形環托一側,斜磨下凹留出一長方形隧孔,孔洞較大,應是束帶所用絛環。
元 白玉獅蠻紋帶、尾
白玉獅蠻紋帶銙、 尾,元代,桃形帶銙: 長5.8、寬5.4厘米,方形帶銙: 長6.8、寬5.9厘米,尾: 長10.7、寬6厘米。帶銙及尾玉飾板共計7塊。所謂獅蠻紋即胡人戲獅紋,早在宋代就出現在官員的腰帶上,代表品級尊卑。這幾件帶板採用留邊剔地的雕琢方法浮雕人物與獅子,神態各異,但又相互呼應。桃形和方形的為銙。尾呈長方形,兩端頭一邊平直,一邊呈弧形。雙尾帶自宋代開始逐漸流行。
明 白玉透雕花鳥紋帶、尾
白玉透雕花鳥紋帶銙、尾,明代,桃形帶銙: 長6、寬6厘米,大長方形帶銙: 長8.5、寬6.1厘米,中長方形帶銙: 長7.5、寬6.1厘米,小長方形帶銙:長6.5、寬6.1厘米,尾: 長12.2、寬6.1厘米。帶銙及尾玉飾板共計16塊。雖然玉板形式變化多樣,但雕刻的內容完全相同,無論大小方圓均為鏤雕兩層花紋,下層為「亞」字和「卍」字底紋,上層為花鳥紋及雲紋。明代重視玉帶,蟒袍玉帶既是顯貴的裝束,也是聚斂的寶貨,所以在已發掘的明墓中出土了大批玉帶具,墓主人身份從平民、高官、親王直到皇帝。
明 玉冠飾
青玉發冠,明代,高5.5、寬7.7、厚5.3厘米。冠內部掏成空腔,可以罩住髮髻,外部兩側面呈捲雲狀,冠頂雕成五梁,稱五梁冠。冠口呈長方形,口沿兩側各有一個透孔,可以插一根細簪來固定髮髻。這種式樣的玉發冠在明代非常流行,冠頂梁數代表佩戴者品級的高低,數量越多,身份越高。
原文作者:王月前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9月刊《寓德於禮 以玉比德—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佩飾玉藏品巡鑒》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TAG:文藏 |